舍得,舍得,聽佛說舍得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佛說舍得》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可能不經意間用到兩個的漢字——“舍得”:“你舍得嗎?”“我有什麼舍不得的?”“他真舍得!”……
一個“舍”,一個“得”,看似稀松平常,其實蘊藏著大智大慧。人生盡在舍得間。誰參透了舍得之間的大機大用,誰就參透了世事人生!真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人生舍去童年的幼稚,得到火熱的青春;舍去青年的激情,得到中年的穩健;舍去壯年的盛氣,得到老年的睿智;舍去暮年的老病之軀,得到的是生命的新的輪回。生命就是在這樣的的舍與得的過程中,實現超越和升華。
農民舍去了汗水,得到的是糧食的豐收;工人舍去了體力,得到的是産品的完成;科技人員舍出了智能,得到的是技術的突破;士兵舍去鮮血和生命,得到的是國家的安甯和英雄的稱號;藝術家舍出心思和精力,得到的作品的賞心閱目;商人舍了本錢,得到的是生意的盈利……沒有舍與得,就沒有這個生生不息、多姿多彩、氣象萬千的世界!
舍得,舍得,明明是兩個字,舍在其前,得在其後;然而世間很多人因爲貪欲迷心,只想得,而忘記了前面的舍字。只想得,不想舍的人,結果可能是失去一切。多少貪官,貪得無厭,金錢、豪宅、名車、美女、古董,什麼都想得到,多多益善;其結果,失去失去了民心,了公職,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多少貪婪的商人,弄虛作假,瞞天過海,铤而走險;其結果,一朝東窗事發,身陷囹圄,錢財散盡,一無所有……
舍得,舍得,以舍爲得,得從舍處求,方是智慧穩健之舉!
一個人的成就越大,其所要舍棄的也越多。小舍,只會小得;大舍,才能大得;難舍能舍,無所不舍,方能難得能得,無所不得。
世界上最難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即“佛果”。但在我們這個婆娑世界上,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卻有一個人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佛,他就是六界衆生的偉大導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會得到這種世間無上的珍寶呢?因爲他在累生累動的修行中,難舍能舍,無所不舍。
據佛典記載,在過去無量劫中,釋迦牟尼舍身飼虎、舍肉飼鷹,舍過頭目手足腦髓,舍過王位,舍過億萬財寶;而在現在生中,他舍王位繼承權,舍嬌妻愛子,入山林中修行。可以說,是一個“舍”字,成就了釋迦牟尼的佛果。
釋迦牟尼佛在弘法的過程中,處處勸人舍,時時講舍的功德。大乘佛法的修行綱領——六波羅蜜,可以用一個“舍”字統攝。
布施是舍。
布施又稱“檀波羅蜜”,是佛家的“第一波羅蜜”。布,是散布;施,是施舍。布施就是以平等心舍出自己的錢財物品、身體器官、方法智慧,以幫助更多的人,使衆生獲得益處。最徹底的布施,是舍了之後,不計較“我舍了”、“我舍了什麼”、“我舍給誰了”,即“叁輪體空”。可見離開“舍”,就不成其爲布施。
持戒是舍。
持戒又稱“屍波羅蜜”。要守持佛家最基本的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就要堅決、徹底、幹淨地舍棄掉殺生心、偷盜心、邪淫心、妄語心、嗜酒心,一言以蔽之,就是舍棄掉我們那顆造作萬端惡業的貪欲心。因爲正是貪欲的作怪,驅使人們殺、盜、淫、妄,無惡不造。
忍辱是舍。
忍辱又稱“羼提波羅蜜”。凡夫受辱,怒發沖冠。而修道者因爲舍棄了分別心、嗔眼心,即使被人節節肢解,也會處之若素;何況罵詈、捶打,當然不能傾動其心了。之所以能忍,因爲他們堅決、徹底、幹淨地舍棄了“叁毒”之一的“嗔”。
精進是舍。
精進又稱“毗梨耶波羅蜜”。就是專一、勇猛、勤奮地修行。很顯然,除非堅決、徹底、幹淨地舍棄掉怯懦心、懈怠心、懶惰心,否則就不成其爲精進。
禅定是舍。
禅定又稱“禅波羅蜜”。就是身心處于入定的狀態。而要入定,必須堅決、徹底、幹淨地舍除心中的雜念、亂想、熱惱和浮躁,否則如何定的住?
般若是舍。
般若又稱“般若波羅蜜”,即“智度”。般若是梵語音譯,意譯就是智慧,但般若慧不同于世間所推崇的聰明心機,而是對諸法空性的徹悟。而要把握住般若的精深內涵,契入不二法門,則必須堅決、徹底、幹淨地舍棄凡夫的偏見、邪見、邊見,和一切自以爲是的一知半解。
可以說,佛法的全部修行,“舍以貫之”。佛教將布施置于六波羅蜜的首位,稱之爲“第一波羅蜜”是大有深意的。抓住了六波羅蜜,也就把握了佛法修行的綱領;而修行從“舍”字入手,則是抓住了六波羅蜜的樞紐。
有人要問,舍後是什麼?舍了之後,不是一貧如洗,不是空無一物,不是一無所有。舍即是得:舍財物者得富足,舍貪欲者得真樂,舍肉身者得法身,舍小我者得大我,舍邪惡者得正果,舍邊見者得中道,無所不舍者無所不得……《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舍一得萬報”。
這本《佛說舍得》,全面梳理和總結了佛教經典中關于“舍”與“得”和精辟論述,引用了大量大乘修行者廣行布施的精彩故事。引領您徹悟佛法中舍與得的智慧和妙用;幫助您快速契入大佛法修行的關鍵;指導您在人生中巧用舍與得,轉化命運,逆轉成敗,獲得真正成功與快樂;啓迪您步步深入佛法大舍大得大境界,難舍能舍,舍無所舍,證道得果,獲得徹底的解脫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