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喜聽聞經法,以及造作種種因緣阻撓他人辦法會等。畜生的生存範圍,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種類也最多。一般說“披毛戴角,鱗甲羽毛”,披毛指走獸,戴角如牛羊,鱗甲如魚,羽毛爲飛禽。根據佛經記載,最大的鳥是金翅鳥,最大的獸是龍,最大的魚是摩竭魚;壽命最長的是龍,可長達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殘殺,弱肉強食,因此常處于恐怖中,或爲人驅使、鞭撻而勞役不停。
4、阿修羅界
阿修羅生前雖行下品十善,但因爲瞋恚、我慢、猜疑心過重,因此不能升天,並且懷有怖畏心。阿修羅常常嫉妒佛陀說法,如佛爲天人說四念處時,阿修羅則說五念處;佛說叁十七道品,阿修羅則說叁十八道品。又因爲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興兵與天道的帝釋天作戰,想要占領天的住處。《楞嚴經》卷九記載,阿修羅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濕、化四種受生方式。
5、人界
人者,忍也,因爲能忍世界的種種苦樂,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爲難得,《阿含經》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沈的樞紐,因爲人道苦樂參半,又有因緣得聞佛法,因此知道積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聖果,但也有惡性難改,造十惡業而下墮地獄、餓鬼、畜生者。地獄、餓鬼、畜生等衆生則受苦無間,無暇修善;天界的衆生則沈溺于享樂之中,不知要繼續修持善法。因此佛經上說,人間有叁種殊勝,爲其它五道衆生所不及,即記憶力強、勇猛精進、清淨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龜浮木”,最爲難得。
持守五戒,以及實踐中品的十善業,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殺、盜、淫、妄,屬性戒,無論受戒與否,一旦違犯,便須受業報,第五戒是不飲酒,屬遮戒,喝酒本身雖然不造惡,但是酒能亂性,使人容易觸犯前四戒,因此必須製止。
6、天界
天界上品十善即可生此,天界有四事勝于其它衆生,即身勝、壽勝、定勝與樂勝。雖然如此,天人壽盡時會有“五衰相現”,而後依據過去世所造作的業力,牽引下墮受苦,並且繼續輪回。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毀滅時,天界也會受到波及,即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叁禅。即使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經過八萬大劫後,仍然難逃成住壞空的命運。因此,天界雖然殊勝,但是也不是究竟安樂的地方。
二、四聖
1、聲聞界
聲聞,音譯舍羅婆迦,意譯作弟子,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聲聞所修行證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叁果乃至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爲小乘的究竟果位。
初果,音譯須陀洹,意譯預流、逆流,意思爲逆生死的瀑流而預入聖者的果位。初果聖者修不淨、慈悲、緣起、無我,數息等五停心觀,然後觀苦、集、滅、道四聖谛,經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斷叁界八十八使見惑,證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入叁惡趣。因爲初果的煩惱如同大樹被連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須永久輪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間”即可。達到初果的條件是:對叁寶有不壞的信仰;對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對于受持的戒法不會違犯;不違犯五無間罪。
二果,音譯斯陀含,意爲一來,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來人間受生即可。二果已斷盡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癡微薄。
叁果,音譯阿那含,意爲不還,死後直接升往色界或無色界而入涅槃。因爲叁果已經斷盡欲界後叁品思惑,因此不須再來人間受生。
四果,音譯阿羅漢,意爲無學、無生、殺賊、應供。阿羅漢已經殺盡了一切煩惱賊,無須再來叁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養,而且已證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稱爲無學位。
修證聲聞果的法門很多,初步爲:
密護于根門──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飲食知節量──以保持健康。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處。
安住于正知正見。
2、緣覺界
緣覺,梵語 pratyeka-buddha,音譯爲辟支佛,又名獨覺。緣覺是值佛出世時,聽聞十二因緣教法(內因緣)而開悟,樂于獨居,故稱緣覺。獨覺則生于無佛出世的時代,觀察外界現象的生滅變異(外因緣)而無師自悟,故名獨覺。名稱雖然不同,不過都是由于觀“緣”起法而“覺”悟,因此能破除少分習氣,不像阿羅漢習氣全存,所以勝于聲聞。依據佛經記載,獨覺有兩種:
部行獨覺:指聚合部衆而獨悟證果的緣覺人。據《俱舍論》卷十二載,修聲聞乘已證得叁果的人,將證得四果時,暫離佛之教法,聚集若幹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積足善根功德的覺者。以獨居悟道,猶如麟之僅具一角,故稱麟角喻獨覺。
與聲聞相比,緣覺不依善知識而修,因此屬于利根。聲聞與緣覺合稱爲二乘,又被稱爲小乘,因爲二者只知利己而無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華會上,才開顯“會叁歸一”,指出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同樣回向一佛乘,皆須向佛道精進努力。
3、菩薩界
菩薩,爲梵語菩提薩埵( 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指“正覺的智能”,薩埵指“有情”,故合譯爲“覺有情”。也就是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聖者。
菩薩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懼衆生的難度與佛道的長遠。聲聞果的求證,利根需要叁世,鈍根需要六十劫;緣覺果則利根需要四世,鈍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薩必須叁大“阿僧只劫”(意爲無量劫),曆經五十二階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謂“叁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爲第一阿僧只劫;第二地至第七地爲第二阿僧只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覺及妙覺爲第叁阿僧只劫。此外尚須一百小劫修相好圓滿,才能證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薩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對于世間種種對立現象(主體與客體,物與我等)的執著,而達到無分別智。因此菩薩認爲宇宙與我一如,衆生與我同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佛經上說般若波羅蜜是叁世諸佛之母。
菩薩的精神是堅忍與精進,一個志願修學大乘菩薩法門的人,首先要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進不斷的饒益衆生。《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菩薩的實踐法門,首重于六度波羅蜜,或十度波羅蜜。而作爲菩薩的共同願行,便是無休止的“四弘誓願”。
4、佛界
佛,梵語buddha的音譯,全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曆史上的佛,是指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卻是遍滿虛空,不生不滅的真理法身,必須具足十住位的菩薩,才能常聽到法身演說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證悟的境界,《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刹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境界。”
如何能認識法身呢?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因此,戒定慧叁學、叁十七道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這些教法的僧團,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以人間爲主。諸佛從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衆生,無一不是在人間。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人間的佛陀,從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須吃飯睡覺,也一樣走路講話,但這些都是在實踐六波羅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淨戒法(持戒波羅蜜);沿門托缽,使信衆得種植福田,並且爲衆生說法(布施波羅蜜);不分貴賤,次第乞食(忍辱波羅蜜);洗缽鋪床,教化弟子(精進波羅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羅蜜);這一切都是證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羅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懷,推行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實在是每一位學佛者的目標。
從地獄的苦楚不斷,餓鬼的長久饑渴,畜生的互相殘殺,阿修羅的嫉妒瞋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樂,可以得知唯有人間才能修行佛道。而學佛的八難更顯出能接觸佛法是多麼地難遭難遇。古德說:“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寫照。
學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聲聞、緣覺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薩。站在廣度衆生的利他立場,佛陀常斥責二乘爲焦芽敗種,意思是有如燒焦的芽,敗壞的種子,再也不能成長爲大樹來庇蔭衆生。
相反地,菩薩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雖然以般若的智能而知道諸法虛幻不實,卻能夠不厭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衆生,所謂“啓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華佛事,降伏鏡裏魔軍,求證夢中佛果。”
因此,學佛的弟子應當“發菩提心、走菩薩路、學佛做人、利益衆生”,方不枉費這個寶貴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間,才能實踐菩薩的悲願,完成無上的佛道。
第六節 五乘佛法
在前幾節我們已經將本節的內容基本有了一定了解,這裏單列出來是加深我們對五乘佛法的認識。
一、五乘佛法的意義
乘,是指車,有運載的意思。佛法可以運載衆生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將佛法譬喻爲“乘”。所謂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佛法,是佛陀爲了教化衆生,依衆生根機的不同,而將之運載至理想世界的五種法門。
衆生所造的善惡諸業,是衆生未來輪回六道的依據,修善則有升天、爲人的福報;作惡則有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途的憂患,但終究還是沈淪于生死苦海中。佛陀爲了愍念衆生,依衆生根器的種種差異而權設不同的方便法門,目的仍希望歸于大乘佛道。
有一類衆生因爲耽著世間欲樂,不了解世間塵勞之苦而希求人天福報,因此佛陀開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間法;而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佛教的出世間法。
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