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生幻滅即是不生不滅──謹以此文紀念幻公
超定
來去平淡的人生
幻生老法師圓寂快叁個月了,每想到未能參加他的告別式,送他最後一程,內心不免有遺憾之感。幻公臨命終時,我在德州佛教書院講“空義的起源與開展”,沒有來得及看他最後一面,而他荼毗之期,我已飛到新加坡,在演公的紀念堂,以“從中觀思想辯二谛空有”爲題,爲諸學員作六天的講解。事實的因緣如此,理智的深思,四大本空,色身幻生幻滅,送與不送,都是如幻如化,隨順如幻的因緣,能送就送,不能送又何必強求而徒增苦惱呢?幻公自知無常已至,預立遺囑:“往生後不登報,不發訃聞,不收奠儀,不收聯幛,不收花圈、花籃,不請人封棺,不說法舉火。平平淡淡地來,平平淡淡地去,度過平淡的一生。”真是人如其名,來也平淡,去也平淡,來去之間,一生都平淡。這就是吾公對“幻生”一名的注解,也是他的夫子自道,自我一生的素描。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夢幻的人生,沒有什麼值得計較和執著的。但這絕非消極的人生觀:凡事不用認真,馬馬虎虎,得過且過,遊戲人間吧!在師友的心目中,幻公是一位最細心,最用心的人:二十出頭的青年僧,即被長輩委以重任,主編“人生”、“海潮音”。他精研玄奘大師的曆史,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史學考證的文章;在佛學院,專講因明、唯識學。如此的深厚學養,豈是泛泛之輩,籠統佛性,颟顸真如的講經法師所能望其項背;幻公的一生,看似平淡,沒有世俗多姿多彩、轟轟烈烈的功名成就,但他在佛法中的真修實學,從幻生幻滅的緣起,體驗不生不滅的空性;藉多病的幻軀,長養堅實的清淨法身。這樣的積學無限,精進不已的平淡人生,委實永遠值得後人懷念和學習!
生滅及不生滅是一?
佛說叁法印:無常、無我、無生。偈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佛法的常道,觀世間無常,發出離心,修四谛與緣起的法門,終于解脫生死,達到涅槃寂滅的境界。大乘佛法興起,直觀無常生滅的當體即是不生不滅,知苦而不厭,發菩提心,于無量阿僧只劫中,廣修六度與四攝的悲濟行,最後福慧圓滿,究竟成佛。
修學佛法的目的是舍離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生死界是生滅法,生滅法如幻如化;涅槃界是不生滅法,不生滅法真常妙有,非如幻如化。依般若經說,這是佛陀的善巧方便,爲初學者作如是次第分別。對于久學的菩薩,即直指: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縱有一法勝于涅槃,也是如幻如化。故此,中論頌言:“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生滅法如幻如化,道理很明白,人人都懂得;不生不滅的涅槃法,說它也是如幻如化,多麼難解而令人感到惶惑不安!學佛既爲出離世間,趣向涅槃,結果得來的是: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都同樣地是如幻如化,未免太令人失望!曾有念佛的信徒問我:“念佛、求佛、見佛、生西方是我學佛最大的願望。但金剛經卻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甚至于明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麼我還要繼續念佛嗎?五濁惡世的娑婆界,多憂多苦,如幻如化;發心修行,辛辛苦苦地念佛,好不容易才到達西方的安樂國,最後得來的也是如幻如化的虛妄相。”我安慰他:不要半途而廢,一心念佛,淨念相繼,淨業成就,往生淨土。這是如來金口所宣,念佛成佛,淨因淨果,真實不虛。中觀思想: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依世俗說世俗,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如淨土經論所描述,絕非美麗的謊言;即使是如幻如化,也不是子虛烏有,龜毛兔角之類。至于畢竟空中,絕諸戲論,毫無想像的空間,何況語言文字!”
生滅及不生滅,看來似乎相反,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肯定地說,二者其實是一。這是從緣起性空的深義,直探無常生滅與涅槃不生不滅的原意,打破世間與出世間的界限,會通叁法印與一實相印,平息大乘與小乘對立之诤。依名相解說生滅,生住異滅,是有爲相;無爲是不生不滅的。但約空性說,有爲性空,無爲性空;有爲實性即是無爲,不是離有爲外,另有實體的無爲。有爲生滅,無爲不生不滅,也即如上所引的,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乃爲初學者的方便說;究竟說來,生滅即是不生滅。貫通此無常生滅與涅槃寂滅的差別而爲一的是空。常空、我空、生死空。如觀色等五蘊,若色若心,身心諸法皆是念念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即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無我即是空,人空、法空。無常者,常性不可得,是謂常空。涅槃即無生,無生即無滅;無生無滅,是謂諸法實相──空性。由此可見,無常、無我、無生,同是空義的內容,即一而叁,即叁而一,不過開合、廣略之別而已。
依二谛明生滅與不生滅
二谛,一般解說有:凡聖二谛與事理二谛。凡情所有的常識境界,名世俗谛;聖智所知的特殊境界,名勝義谛。這是約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分世俗與勝義,名凡聖二谛。聖者離惑證真,悟入諸法空性,是勝義谛;即真而不礙俗,回到現實的世間,與常人一樣的知因果,明善惡,辨是非,只是不像凡夫的自性妄執,是謂世俗谛。
部派佛教裏對二谛有不同的看法:一、約四谛言,前二谛是世俗,後二谛是勝義。這是“俗有真實”的說出世部所主張。二、大衆系等即認爲:前叁谛是世俗,唯一道谛是勝義。叁、一說部的見解: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谛,四谛皆是世俗攝。四、一切有部自宗是主張:事理二谛,世俗唯是假名施設,空無我理才是勝義,所以四谛皆有世俗與勝義;事相的施設範疇,皆名世俗谛,勝義是絕施設,不可安立的。大乘空有二宗,中觀肯定: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唯識從叁自性分別;遍計與依他爲世俗,但以遍計執性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圓成實性,空卻遍計執而顯的實性,空而不空。真常思想,世俗皆空,勝義妙有。大乘叁系的二谛空有分別,大意如此。
至于本題的生滅與不生滅,淺顯地說,生滅是世俗谛,不生滅是勝義谛。如緣起的定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的內容: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這一緣起的流轉門,即緣起的生滅,是世俗谛。反之,“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即行滅,乃至生滅即老死滅。這一緣起的還滅門,即緣起的寂滅,是勝義谛。約大期生滅義,衆生的生而後死,死而又生,生生不已的現象,總名爲生;聖者滅盡苦因苦果,無始以來的生死,到此爲止,未來不再受生死的流轉,是名爲滅。簡言之,“無明所覆,愛結所系”的生死界是生;生死更無緣,愛盡涅槃的聖境是滅。生者因緣生,起惑造業,生死不息;滅者因緣滅,惑業不起,如油盡燈滅。生者必滅,終歸于滅,滅才是最後歸宿。實則,諸法從本以來,無生無滅,如大海本性寂靜,因強風而起波浪;今風平而歸浪靜,還原于大海的本性。是故,生滅如幻,如幻的生滅即是不生不滅。
中論頌開宗明義,直示緣起的八不中道,以此能善滅諸戲論。據實而言,單一不生不滅,即能顯中道,離諸二邊,絕一切戲論。不生不滅,實具二谛,不僅勝義而已。從緣起性空的中觀見,勝義谛中自性畢竟空,生無自性,滅無自性;通達生滅自性空,即悟入第一義谛。世俗谛中,緣起如幻有;有生死、有涅槃、有凡夫、有聖人、有四谛、有叁寶、有善惡、有業報…。此世俗的假名,而無勝義自性;假名有與自性空,世俗有與勝義空,二者相融而不相礙。換言之,有者空中之有,依空立有,名如幻假有;空者有中之空,依有明空,名勝義空。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謂空有無礙觀。生滅,于勝義谛中,絕無自性,是故不生不滅;于世俗谛中,緣生緣滅,同樣是無生滅自性可得。故此,不生不滅,不但勝義谛中如是,世俗谛中亦複如是。本文“幻生幻滅即是不生不滅”,即爲闡述世俗與勝義,空與有不二的中道義。
幻生不生、幻滅不滅、乘願再來吧!
今天是農曆年初一,四衆弟子集合在大雄寶殿,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梵音嘹亮,響徹雲霄,現前居于兜率內院的幻公,您應該聽見了。在稱頌彌勒贊偈之前,先唱“龍華叁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靜心冥思一生補處的最後身菩薩,降生人間龍華叁會,說法度衆生的盛況,多麼令人神往!幻公以他慎密的頭腦,卓越的智慧,研究唯識及其思想史,弘傳瑜伽大乘的經論,爲教內一位難得的善知識。近幾年來,應學衆之請,在他自創的能仁精舍,開講成唯識論和雜阿含經論會編。希望有人發心整理成書,不久會有一部“幻生法師遺著”出版。幻公數十寒暑的研究成果,已于十二年前親自編成“滄海文集”叁大冊,計一百十余萬言;另有二十萬言,以搜集不易,尚不在文集內。幻公一向體弱多病,胃病、心髒病,大病小病不離身。但爲法忘軀的精神,實爲其他健壯者所不及。他的精心傑作,篇篇可讀,字字珠玑,是可傳世的法寶。在幻公圓寂後的初旬,後學應妙林雜志主編淨明學長之約,草成“看似無情總有情”一文,以告海內外師友:幻公化緣已畢,親近彌勒慈尊去了。今依中觀義,匆匆完成此稿。既然生也如幻生,滅也如幻滅,惟願吾公乘願再來,度如幻衆生吧!
歲次甲申(西元2004)年正月初一
寫于山腳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