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皈五戒本師。我依大德故,得受清淨戒。慈憫故。(叁請,每請一叩首。第叁請,慈字上加“大”字)
(四)法師開導
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申請,可爲汝授叁皈五戒。所有言詞,聽我開導。
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本,超凡入聖之種子。才登戒品,便絕輪回。受持不昧于初心,始終無犯;慈護謹防于微念,止作雙持。叁乘道果以跻登,五分法身而克證。吾佛世尊開方便門,戒例多品。初唱叁皈,次申五戒。乃依五戒,增入十具。因托十具,叁聚重宣。良由修道階次,心行非一。皆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叁。善男子!汝今欲求禀受優婆塞、優婆夷,叁皈五戒者,應先了知名德、性相、體用之義。庶幾心境相應,授受如律。若不知者,雖已僥幸,但獲少益。是故我今先爲汝語。
梵語“優婆塞”,此雲近事男。梵語“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親近叁寶,廣修衆善,承事供養,植種福田故。叁皈者,以佛法僧叁寶,具足無量真淨功德。能息衆生無邊生死苦輪,遠離大怖畏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受叁皈。五戒者,謂斷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此五名曰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又名學迹,若有遊此,便升大智慧殿故。又名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以此爲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衆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斯乃叁皈五戒之名德性相也。體用者,體謂戒之當體,依本具理體而發;用謂行持力用,依所發戒體而行。然五戒以叁皈爲體。其正秉受叁皈之時,當起殷重慈護大悲心,遍緣一切情與非情境。境從心現,心外無境。此境非有表色,即是一切塵境之體,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緣想領受已前,與己無系。發心緣想之後,恒依自心。而戒法爲能依,心是所依。心法不一不異。名曰戒體。得是體已,任運止惡,任運修善,名曰力用。汝今既詳聞了解,果能依教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五)請聖
善男子!適聞叁皈五戒,名德性相體用之義。理合從聞生解,由解受持。汝等起立,端秉虔誠。至心奉請叁寶萬靈,而爲證護。各稱自己法名,隨我迎請。
(和尚起座,拈香作觀舉請。大衆起立,同音一齊唱和。其受戒者,請聖叁遍,每一請畢,作禮一拜。下准此)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稱法名)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叁請,每請一叩首。下同。)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叁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皈命頂禮。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衆。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曆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兩都宏戒叁昧光公大和尚。中興止作見月體大和尚。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
香花迎,香花請。(各人法名)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诋。惟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法師複坐。受戒者長跪合掌恭聽。)
(六)忏悔
善男子!上來迎請叁寶,證明受戒。此時叁寶慈光,照其座筵,靡不徹見。又恐汝等從無始來,罪業深重,障閉本心,汙染身器,不堪容納清淨妙戒。今者應對叁寶前,懇禱忏悔,洗滌愆尤。然後乃可授受。忏悔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名。(求戒者各稱自己法名)隨我言詞,至心忏悔:
我,弟子某某,從于無始,以至今生,毀破叁寶,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殺害父母,出佛身血。
汙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
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
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故于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忏悔。
惟願叁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
諸惡消滅,叁障蠲除。複本心源,究竟清淨!
(以上唱和叁遍)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叁稱)
(七)問遮難
善男子!汝忏悔往業既竟。我依《善生經》,先問七種遮障已,方可爲汝受戒。其中有無,不可覆藏。一一實答。稱自己法名。
第一。汝曾盜現前僧物否?(若無當答無。若有當答有。下皆准此)
第二。汝曾于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第叁。汝曾汙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汝曾于父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第五。汝曾于母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第六。汝曾于師長有病時,舍去不顧否?
第七。汝曾殺害發菩提心衆生否?
(八)受叁皈
適間爲汝忏悔無始往愆,問明現生遮障,則身心無染,道器純潔。我今爲汝秉宣叁皈,正是納體之時。汝當對叁寶前,發廣大慈悲、無損害心,遍緣一切情與非情境。而于境上誓斷惡修善,利濟衆生。汝果能發此上品心,今所受者,是如來上品叁皈五戒。各稱自己法名,隨我語言,至心領受。(和尚說一遍,求戒者各自說一遍)
我(各人法名)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如是叁番皈依,叁叩首。)
上來叁皈,正是納體於心。更加叁結,得法圓滿,謂之叁番羯磨。汝當至心,隨我語道。(和尚說一遍,求戒者各自說一遍)
我(各人法名)皈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如是叁番。語畢,一一叁叩首。下皆准此)
我(各人法名)皈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憫故。
我(各人法名)皈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衆。皈依清淨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憫故。
(九)宣戒相
善男子!受叁皈竟,汝已得戒體。再爲宣五戒相,以便護持。一切經教,莫不深贊戒者。良由叁界衆生,往來五道。所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全守五戒則人相具足,滿十善則天報恒隨。反斯二種,則叁途出沒,萬苦交加。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壽夭高卑,由戒多少。汝今若能全持五戒,謂之滿分優婆塞。若持四戒,謂之多分優婆塞。若持叁戒,謂之半分優婆塞。若持二戒,謂之少分優婆塞。若持一戒,謂之一分優婆賽。是故先問決定,次與受之。汝今果能受持幾分優婆塞戒?(求戒者如各受滿分,應各答雲:)
“能受持滿分!”(求戒者如僅受多分、半分、少分或一分者,應各自照改。“能受持多少分。”四戒爲多分。叁戒爲半分。二戒爲少分。一戒爲一分。)
既能受滿分戒者,稱自己法名。(求戒者各稱自己法名)
汝隨我語,一一受持。(若彼或答多分。半分。少分或一分。應隨彼能持者而與受之,勿得強爲多受。能持一戒,功德有歸。若犯一戒,苦報難遣。世尊律製如斯,授受師當稱量。)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二。不偷盜,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叁。不邪淫,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四。不妄語,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五。不飲酒,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一不殺生,乃至第五不飲酒,是滿分優婆塞(優婆夷)戒。汝于中一一戒,真能持否?
答:能持。
汝今既受持滿分優婆塞、優婆夷戒者,佛製令汝蓄禮忏衣。然衣而名禮忏者,唯聽許作諸佛事,忏悔之時披著。除是以外,一切時中,若往來城邑,出入市裏,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挂置淨處。須知出家五衆之衣,若離身名犯,是故應當恒著。在家二衆之衣,若恒著名犯,是故應當離身。汝今知之,能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既能依教奉行。引禮大德,可將缦衣,令彼著身。口中誦偈:
善哉解脫服,盛吒禮忏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十)發願
善男子谛聽。《阿含經》雲:“設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願而持戒者,得少許福田。”此謂行願相資,方成妙用。若修福業而無願者,譬若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和,終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質已就,不經火煅,終不堪用。是故我今授汝叁皈五戒畢,當教發願。汝應至心合掌,隨我言詞,對十方叁寶,發其誓願。
我(各人法名)至心發願。願此五戒功德,不墮叁途八難。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衆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得聞佛乘。悟無生忍,證不退位。還入娑婆,化諸有情。親見彌陀,永斷生死。(如是叁遍發願,叁叩首。)
(十一)勸囑
善男子!發願既畢,我今略示汝五戒功德。汝當谛聽。《善生經》雲:“若人受叁皈五戒,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五戒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又《校量功德經》雲:“四大洲中,滿二乘果。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叁寶勝故。”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應當珍敬守護。所言護者,如人護雙目,如王護獨子。如渡護浮囊,如敵護城郭。若於此五戒中,犯其前四重者,更不得增進余戒,更不能生長善法。佛法戒海雖然廣大,普攝一切衆生,唯不攝破戒之人。猶若死屍,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負優婆塞、優婆夷之名行!宜當遵調禦師之製言。汝能如是守護奉行否?
答:依教奉持!
(十二)回向
授戒圓滿。大衆同音,念佛回向。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數百遍)
(和尚唱)授戒功德殊勝行(和尚拜),
(大衆唱)無邊勝福皆回向(大衆拜)。
(和尚唱)普願沈溺諸有情(和尚拜),
(大衆唱)速往無量光佛刹(大衆拜)。
(和尚唱)十方叁世一切佛(和尚拜),
(大衆唱)諸尊菩薩摩诃薩(大衆拜)。
(合唱)摩诃般若波羅蜜。
禮謝和尚頂禮叁拜。禮謝各執事師頂禮一拜。
授居家二衆叁皈、五戒儀規畢。
《授居家二衆叁皈、五戒儀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