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處理利他和利己的關系?

   請問:如何處理利他和利己的關系?

   法清法師:利他和利己,這兩個在佛教裏面就是大乘和小乘的關系。所以,佛教我們要修大乘,不要修小乘。具體來說,當你只想到利己的時候,這叫小乘;當你想到利他的時候,就是大乘。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做什麼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利他,這是大乘菩薩。所以,我們把這個大乘要學好。

   考慮別人的利益,就是給自己最大的利益,但很多時候,人往往都很自私,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但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那他所得的利益就會越來越小。眼前看,他獲得的好象很多,但慢慢慢慢,他能獲得的就會越來越小。中國自從經濟開放以來,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因爲太過考慮自利,結果,把許多市場都做濫了。有的人和別人做生意,總希望對方賠,不習慣對方掙錢,這是很糟糕的想法。所以,做著做著,市場就全亂了,做不下去了。

   日本人在這方面就很好,他早期和中國人做生意時,雖然很摳,但他讓你有利益。你獲多少利益,他都給你算好了。他一定要知道你有掙錢,才跟你做這個生意。如果他覺得你沒有掙錢,那這個生意他就不跟你做。日本人早期是這樣,後期好像也亂了。

   而我們的人做生意的時候,總想讓對方虧得一塌糊塗,一分錢不要掙,還賒。所以,才把許多生意做壞了。原來我們在廈門,許多人做生意就是這樣,非常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刀子把別人都殺死,所以,很快就把很多生意做壞了。比如做石雕的,現在就做不下去了。最早在廈門,書畫市場非常好,從八幾年開始,就好得很。臺灣人剛能到廈門來那會兒,畫好賣得很。因爲那時候剛解禁,許多臺胞思念祖國,都跑過來看,只要是傳統的東西,看見什麼都覺得親切,就拼命買。那些生意人就拼命弄虛作假,拿假的東西當真的賣。那時候的臺胞,剛進來大陸,一廂情願地以爲,大陸的人都很樸實,不會騙人。他們拿著這麼一個想法,就拼命買。但被騙了幾次以後,他們也靈醒了,所以,以後來大陸後,就再也不敢買東西了。于是,這些市場就瞬間垮下去了。這就是只考慮自利的後果。所以,佛教我們學大乘,不能學小乘。

   經書裏邊也告訴我們,我們要自利,然後才能利人。從大乘來說,自利可不是光考慮自己的利益的意思。它是說,你要先做好自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

   我們學佛,要身體力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考慮幫助別人。但幫助別人需要一個前提,就是你得有幫助的能力。所以,在身體力行幫助之前,你要完善自己,做好自己。比如學踩自行車,如果只是爲了自己方便而學,就叫小乘。但如果是爲了幫助別人,方便帶同學、帶家人去學,就叫大乘,叫利他。但這裏的前提是什麼?就是自己先得學會呀,自己先得掌握好騎自行車的技術。而不能說,光想著去載別人,自己卻不好好練,那樣一來,你就無法幫助別人。因此,爲了利他,你先要自利,即練好自己的本事,等到技術熟練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幫助別人。自利然後才能利人這句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每一件事情上,你如果都能考慮別人的利益,考慮幫助別人和幫助自己的關系,那最終,你在給別人利益的同時,也會成爲最大的獲益者。

✿ 继续阅读 ▪ 如何區分邪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