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看信仰
釋悟凡法師
一、信仰的存在
人們富裕起來後,就有了時間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存在的價值了。從心理學意義上說,就是追求人的“終極關切”。從古希臘神殿中走下來的“人,認識你自己”的哲學格言,到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再到今天各式各樣的哲學與宗教,無不延續著這一探求生命存在價值與終極意義的主線。
當一個人的物質需求基本滿足,親情、友情等情感基本穩定,社會成就也基本完成時,人生就需要有一個更高的價值升華,不然的話很容易産生迷惘。哲學、文學、藝術、雕塑、音樂、舞蹈等,給人生提供了更高的審美價值,拓寬了人生追求的空間; 同樣,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也能滿足人的這種需要,從而成爲一部分人生命升華的選擇。
我們曾經相信,宗教信仰是因爲貧窮落後導致的,但在歐美等經濟發達、科技昌明的國家,卻一直有著80%以上的宗教信仰概率; 在我國,也有著1億以上的信教群衆。進入21世紀,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信仰宗教人數都有增多之勢。這與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的一些負面因素有關,如全球氣候變暖,天氣變得越來越炎熱,海洋中出現飓風、海嘯;食品不安全;醫學越來越發達,看病卻越來越成爲大衆負擔;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一些不良消費方式派生出毒品、艾滋病、SAR S病毒等負面後果;經濟越來越發達,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失業率同樣有增無減
這一系列矛盾與困惑的存在,表明宗教賴以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仍將長期存在,因此,宗教信仰也將在現代社會長期延續和發展。
二、辯證看待信仰
對于宗教信仰者而言,應該辯證地看待自身信仰:一是用科學的眼光,二是用信仰的眼光。
科學的眼光就是從社會的角度和曆史的角度來看待信仰。
首先,信仰的産生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和社會根源。早期人類對于風雨雷電、日消月長等自然現象不了解,對于人類自身生活、生存環境不能主宰,于是,就對比人類自身力量更大的自然現象、動植物等産生了崇拜心理。這種崇拜心理根源是敬畏,心裏傾向是朦胧,不明了的。這就是早期人類的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和動物崇拜、植物崇拜等圖騰崇拜。隨著人們對自然知識的不斷認識,對自身命運的不斷掌握,原始的宗教漸漸地發展成人文宗教。人文宗教是以人爲本的信仰體系。就現代社會而言,科技昌明,經濟發達,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和沖突仍然存在。當人們面對生存的許多無奈,包括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情感失落、衰老、死亡等等,都會對在心理上産生困惑,自我調整不好就會導致心理失衡,進而形成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困惑和沖突有兩個方向:一是祈求外在力量,二是思索人生意義,進而追尋和實踐生命的價值。如果說敬畏和朦胧是原始信仰的兩個基本因素,那麼,對生存環境(社會)的升華和對人生的超越是人文信仰的兩個基本因素。
其次,信仰有其在曆史上發生、發展的過程,每一個宗教信仰都不例外。就佛教而言,早期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爲信仰中心; 原始佛教以佛迹、塔爲信仰中心; 到了中國後,則是以寺院爲信仰的中心; 進而又以某一個宗派、某一個高僧大德爲大衆的信仰中心等,這是信仰發生、發展的最好例證。就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伊斯蘭教而言,也同樣有其發生發展的軌迹。當人們從社會和曆史的角度來審視信仰時,將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信仰。
信仰的眼光就是從個體生存和心理角度來認識信仰。
一個信仰者肯定要具備信仰的素質,沒有信仰素質是無法正確對待信仰的。任何一個信仰團體都是以愛國愛教爲信仰的前提,愛國是愛教的前提,愛教是愛國的基礎。那麼愛教就要立足本位,深入學習教理教義,了解自身信仰的實質。
首先是了解。宗教是由經典、教義、教規、宗教職業人員、信徒、組織、儀式等形式組成的。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對象各有不同,但信仰的主體都是信徒。一個信仰者有了基本的信仰,接下來就要通過經典、組織生活和各種宗教儀式來充實自己的信仰,培養高尚的宗教情操,逐步完成生命的升華,並以自己良好的信仰素養和修爲,影響大衆,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其次是立足並實踐自己的信仰。當今時代信息發達,物質豐富,交通便利,社會繁榮;同時也是物欲橫流,誘惑多多。信仰告訴人們,要謹言慎行,不爲物迷,取其應取,素位而行。但是,當信仰素養小于物欲誘惑時,稍一不慎就會掉進欲望的旋渦不能自拔,這對于信仰者,特別是宗教教職人員來說,是嚴峻的考驗。有了信仰素養的武裝,就能安住于當下,安住其位,也就能隨緣、惜緣,更積極、健康、寬容地生活,不再爲那些困惑而困惑。具體一點來說,如果一個宗教教職人員,其生活是認同並立足于自己的信仰的,那麼,信仰中的很多具體而善意的規範,就能保證他不至于在社會中喪失自己; 如果認同度不夠,面對社會各種誘惑的沖擊,就會不知所措,就會産生迷惘和失落,形成心理沖突,進而會造成人格分裂。所以,一個宗教信仰者立足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用曆史的眼睛看自身信仰,不至于極端、偏見與狂熱。認同並實踐自身信仰,不至于因爲外界的影響而迷失自我。
叁、辯證看信仰的意義
信仰有一個原始動機,是與生命離苦欣樂這個本能相一致的。然而生活中恰恰相反,不順心的事似乎比快樂的事要多得多,這給每個生命個體帶來了無限的迷惘。
宗教信仰中的時空觀、人生觀對迷惑中的人生來說,正好是一帖善藥。人們生存的空間是家庭、單位、組織等,恰恰也就是這裏最容易産生磨擦和沖突。當我們的心理必須要承受那不能承受之重的時候,就要有一個緩解的方法,這是宗教信仰所具備的功能之一。它以廣袤的世界觀、悠遠的人生觀來開拓心量和眼界,讓我們從短暫的心理困境中走出來,重塑寬容、智慧的新生活;進而對社會、對家庭的和諧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給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開辟一條更寬闊的坦途。
就辯證的意義而言,以佛教的禅宗爲例。禅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個佛教宗派,觀點非常辯證、客觀而又堅定。它在強調特有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強調理想的人生境界與社會的境界的同時,在堅定不移地信任釋迦牟尼佛智慧的同時,用自我反問、自我觀照的方式,對自身信仰的根源進行檢討——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有偏見?是不是合于教理中辯證統一的觀點?是不是合于自利利他、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核心教義——人生升華、社會進步、民族繁榮的前提?
合于的就是對的,不合于的就應該抛棄。一個真正的禅者,就這樣在不斷地追問與反省中尋找生命的本懷與價值。
對于一個宗教信仰者來說,爲什麼信仰?爲什麼是這種信仰而不是那種信仰?以什麼來參照所信仰的(自己所理解的信仰)是正確的?辯證的眼光在這裏顯得尤爲重要。
只有具備了正確的觀念,才會有正確的行爲和結果。所以,一個宗教信仰者應該具備辨別的智慧,以多重眼光來審視,多問幾個爲什麼,從曆史的、社會的、人生的乃至自身的角度來樹立正確的,而不是茫然迷惑的信仰。同時,一個宗教信仰者,應該具備基本的宗教素質、信仰素養,用自己選擇的宗教信仰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發揮其中與社會相適應的,有益于社會的倫理價值,進一步利樂有情、莊嚴國土,讓人生更健康,使社會更祥和。
(作者單位爲江西省廬山佛教協會)(摘自《中國宗教》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