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與營造和諧的社會——謙和法師心聲錄
在儒家《大學》裏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因爲事情都有它的規律。人的心情不好,身體就不會好;身體不好,家庭也不會好;家庭不好,事業也不會好。所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人最重要的是修心。我們沒有權力改變天氣,但是可以改變心情;我們沒有辦法預知明天,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今天;我們沒有辦法樣樣順利,但是我們可以事事盡力;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容顔,但是可以展現笑容。心態的和諧非常重要。
我去故宮,看到午門之後叁重匾額很有感觸。太和殿是爲首的大殿,古代俗稱金銮殿,與中和殿、保和殿一同被稱爲外部叁大殿。初建于明朝永樂18年,即1420年,名叫奉天殿。“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天之驕子在此向全國發號施令,因而起名奉天殿。在嘉靖41年,1562年改名爲皇極殿;在清順治2年,滿清入關之後,把它改名爲太和殿。清朝之所以有康乾盛世,是因爲它掌握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用叁和來治理天下。太和是講宇宙的和諧,中和是指身心的和諧,保和是保持著這種和諧。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政治上的具體運用。清朝笃信佛教,上朝要挂朝珠,皇帝頭頂一尊佛。康乾的盛世,在民間有一種說法,興于孝莊,毀于慈禧。孝莊求己不求佛,所以信佛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是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人貴在自知。清朝君民一同念佛,也就是念念提醒自己要做覺悟的人,做以大局爲重的人。當國家有大事的時候帝王要穩定自己的心神,就是手中一串佛珠,念佛,讓自己的心神穩定下來,以大局爲重以民衆爲重,爲什麼?在佛教中講衆生即佛。因而才有康乾盛世。毀于慈禧的原因,是慈禧不以佛爲尊,不以民衆爲尊,而以我爲尊,自稱爲“老佛爺”。自以爲是,不僅毀其身,而且也毀掉了事業。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興盛在于對儒、釋、道文化的綜合運用。雍正皇帝在佛藏、道藏和儒家叁經開首曾寫道:儒、道、佛叁位一體。它們是完整的一體。
人生有叁種境界:第一種是超凡,第二種是入聖,第叁種是超聖入凡。儒家似藕長在淤泥裏,古德雲:“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藕在淤泥中不被淤泥所染,保持自己的清香潔白。藕也使池塘得到淨化,有藕的池塘、臭泥坑不會發臭;沒有藕的池塘,滋生腐臭。所以藕有淨化的作用。儒家思想曆經幾千年的朝代興替,至今盛行不衰,證明了聖典能在淤泥中保持自己的清香潔白。
道家好比似水。老子唯喜水與嬰兒。“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能有淨,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的思想以水爲師。他在世的時候,管理國家的書簡,閱覽了很多的典籍。如有不懂之處的時候,他就請教于當時的一位叫殷容的長者。在他得知這位長者就要辭世的時候,就去拜訪這位老師,並想得到最後的教誨。他見到老師的時候,求教于老師:“當老師不在世的時候,當以誰爲師?”這個時候,他的老師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你看看我的牙齒。”他說:“老師,你的牙齒已經沒了。”“你再看看我的舌頭。”他對老師講:“你的舌頭還在。”他的老師就告訴他:“世間硬的東西先壞,軟的東西長存。你應當以水爲師。”水最大的特性就是不與環境對立。它能隨方就圓。水至柔至堅,水不拘泥于形態而不變其本質。遇冷而成冰,遇熱而成蒸汽,它可以是雲、是霧、是雨、是流泉、是瀑布、是江河、是湖泊、是大海,但是它不變它自身的本質——水。水要前行,高山和低谷無法阻擋,水能上能下,水善利萬物而能有淨。我們每天洗東西,用過的髒水經過沈澱還是幹淨的。所以老子的思想是謙下。水往低處流,低處納百川;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因而人以謙下處世,必然能凝聚力量。佛教以蓮花爲標志,假如蓮花沒有了藕和水,它也不會盛開兩千多年。佛家以蓮做標志,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因爲有儒道。如果沒有儒道做基礎,也就沒有佛教。因爲在佛經傳到中國以後,當時國家傾注了最大的人力、物力,組織很多儒家的大學士才把佛經翻譯過來。因而佛、道、儒是完整的一體。但蓮蓬中的蓮子還是要回到淤泥當中和光同塵的。因此做聖,做賢,做佛,不是獨享其樂的,是讓我們和光同塵,是要能夠回到社會裏,爲社會服務,爲民衆服務。所以寺院起到的作用就是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古代的寺院是國家的教育機構,在政治上起到過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
而入寺的燒香禮拜也有它深邃的教學意義。香是用來傳遞訊息的,所以叫訊香,也叫信香。在古代,長城上每隔不遠處都有一個烽火臺,燃燒狼煙來傳遞訊息。佛教誕生在印度,傳到中國。在印度,佛教並不燒香,傳到中國,中國人燒香,是因爲中國人有祭祖的習俗,以香煙來告祭祖先。《論語》中說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懷念自己的祖先。我們是同源同祖同根,我們生活在一起,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相互幫助,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在安和樂利的生活環境當中。所以香是用來傳遞訊息保持聯絡的。寺院中燃香,是用來告祭佛陀: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不忘佛陀的教導,遵循佛陀的教導處事爲人。而入寺的禮拜——拜佛,是教導我們以至誠之心去恭敬身邊的人,身邊的人才是活著的佛。我們能與身邊的人互愛、互敬、互助,才能生活幸福、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