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法語 判教篇▪P5

  ..續本文上一頁了,或經百千萬生及百千萬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專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願,持佛聖號。則于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住生西方。其余一切法門,必須修到業盡情空之時,方可了脫生死。否則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煩惱若有一絲一毫未盡,則仍然不能出離六道輪回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汝幸宿有善根,于此法門能生信心。然須立深重誓,決不隨其余經典知識言教,舍此法門,另修他法。庶可不負此宿根與現緣也。若讀諸大乘經,見其義理深奧,或親近禅教律密各宗知識,聞其所說親切,遂視念佛爲平常,視彼界爲奇特,舍此修彼,則如稚子舍父母,重病棄良醫,欲得成人愈病,何可得乎。

  叁編卷二複丁普瀞居士書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非宿有淨因,頗難生信。禅者以見性成佛自雄。講者以宏揚教觀自矜。不但不肯提倡,極力破斥者,居其多數。未法衆生,不遇淨土法門,縱能明心見性,深通教觀。誰能不斷煩惑,了生脫死。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爲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不濟事。即證初二叁果之人,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或致墮落惡道。證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初信斷見惑,與小乘初果同。七信斷思惑盡, 方了生死。初信至六信,尚未了生死。初信位菩薩,其神通智慧,已非凡情所能測度。況二叁四五六信位乎。參禅之人,每以宗家機鋒轉語,淨宗教宗皆無能答,爲道高妙,而人不能知。實則起此知見之人,亦不知古人之意。果真知者,必無自雄自矜之熊。何以故,以絕妙之語,亦極平常之語。不但會得不濟事,即大徹大悟亦不濟事。直須完全證得,方爲了事。後世能證者,實不多觏。五祖戒禅師,(五祖寺名、師戒禅師爲五祖寺住持、故稱五祖戒、)于宋初名暄宇宙,門庭高峻,若龍門然,死後爲蘇東坡。(有事迹可證、)東坡以前世慧力,其文字見地,俱不平常,而複不拘小節,其守杭時,尚常邀妓自娛,可知戒師並初果尚未能證。何以故,以初果得道共戒,(自然而然)任運不會犯戒。若不出家,亦娶妻室。縱以殺身之威脅之,令犯邪淫,甯肯就死,決不肯犯。禅者若知此義,何敢藐視淨土,高推禅宗。讓愚夫愚婦,仗佛力以往生。自己甘處輪回,不願出離乎。光說此者,恐汝不知所以然。被禅者所屈,而舍佛力以仗自力,致了生死于驢年。(盡未來際亦無驢年)

   叁卷二複化凡居士書

  閣下年未叁十,已現衰相。固當舍博守約,專修淨業。淨業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實。否則雖能利人,亦非究竟現生獲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斷盡煩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專志淨業,或致因通途教義,疑特別法門。則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雖種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爲之消滅,則可惜耳。顯蔭具大慈悲,特恐青年聰明有慧根人失大利益,特爲現一可作警策之相。未始非深勸閣下力修淨業之真實開示也。

   複李圓淨居士書一

  淨土法門,爲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于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爲准,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聰明人多以明理悟心爲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徑。念念若能相應,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較彼明理悟心,未斷煩惑,仍複輪回生死,了無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既往生矣,親炙彌陀聖衆,當即親證無生法忍,豈止明理悟心而已哉。淨土法門,唯上上根人,與愚夫愚婦能得實益。而通宗通教之聰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爲志事,甘讓愚夫愚婦早預聖流也。貴邑或有此種見解之人,故爲稍說其所以耳。既欲皈依,今爲取法名爲契光。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雲無量光。果能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若能心心相應,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極平常,極玄妙。若能信受,可謂超格大丈夫。光以宿業,生即病目,幸猶見天七十多年。今則目極衰昏,拒絕一切筆墨應酬。恐汝或爲他宗倡導所搖奪,故特略說特別通途二義。庶不至弄巧成拙,求升反墮耳。當常看淨土五經,則知淨土法門,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之總持法門。其有所未喻者,當常看淨土十要,則群疑冰釋,一心月朗矣。文鈔語雖拙樸,于禅淨之所以然,與日用倫常之互相益,稍有發明,亦可以作自利利他之一助。

   叁編卷叁複秦銘光居士書

  又須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必須斷盡煩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煩惱惑業未斷,任憑你見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濟事。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難。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願志誠念佛者,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了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故龍樹菩薩稱爲易行道。馬鳴菩薩稱爲最勝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實則普度一切凡聖。

  近來念佛之人,多多不識淨土法門之宗旨,以故不是夾雜禅宗,便是崇尚密宗。舒次範處,祈爲說之,不另。(六月廿六)

  叁編卷叁複王(雨雪)夕居士書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誠可謂叁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也。但以法門大而攝機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視之。謂爲愚夫愚婦之修持法門。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業盡情空,豈易言哉。斷見感如斷四十裏流,況思惑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回。再一受生,退者萬有十千,進者億少叁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已智,而不隨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修淨土法門者,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爲,不與佛法世誼相悖。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縱絲毫惑業未斷,帶業往生者。其所得,尚超過業盡情空之阿羅漢上,以種性不同故。況已斷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回別)固與專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是知此之法門,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門之道理論。以是特別法門故也。余嘗有聯雲,法門廣大,普被叁根,因玆九界同歸,十方共讚。佛願洪深,不遺一物,故得千經併闡,萬論均宣。華嚴普賢行願品,盡華嚴世界海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均一致進行。依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彼矜己智而藐淨土者,為超過此諸菩薩之上,為是喪心病狂,求昇反墜,弄巧成拙也。宏揚淨土經書,多難勝數。如岑大師錄其佛菩薩祖師及近世各學人言論,(近世知識稱爲學人者以前有佛菩薩祖師故切勿疑訝)名思歸集。祈光作序。光少不努力,老無所能。但將五十九年所信之義書之,以塞其責。聊表普願同倫,同生西方之愚誠。至於大智慧人之譏诮唾罵,所不計也。奚為之歌曰,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思歸諸君,祈各注意。(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冬至前叁日)

  叁編卷叁思歸集發刊序

  今天,是念佛七的第一日。我把佛七的來曆,說與諸位聽。現在打念佛七的地方很多,其所修方法及開示的言辭,大致亦複相同。我今先將此次念佛七的因緣說說。再將念佛的大綱說說。如此可以明白念佛宗旨之所在。否則根本未知,立不定腳跟。或隨經教知識語言所轉,以致舍此而修余法門也。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梵語阿伽陀,華言普生,亦雲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萬四千煩惱,亦複如是。所以念佛法門,包羅萬象。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爲諸法總持,故得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佛唯欲衆生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然衆生根機不一,心願各別。或有衆生求福求壽求財求子等,只要心誠求之,有求必應。此雖是世間法,然接引下根,漸種善根,故亦滿願。若論佛之本意,唯欲衆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臨終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出叁界輪回之苦。從茲漸進,以致成佛。方爲念佛究竟實義。

  第二綱領 現在的人,多多好奇,好鋪排張羅。如護國仁王法會,金光明法會,持楞嚴咒法會,大雲輪法會等。此種法會,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但以今人財力單薄色力單薄。雖雲舉行,難獲勝益。以非人人能行之事故也。若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則無有一人不能行者。故其利益,非一切法會所能比也。以念佛法門,叁根普被,最爲逗機。雖孩提之童,亦能爲之。若念經只可少數人,不能人人皆念。四五年前,四川一通告寄來,言川中戰事不息,欲祈消滅,令一切人念楞嚴咒。要知楞嚴咒能諷誦者,千人之中,難得其一。且刊印許多令人佩帶,及貼于門首等。事頗煩瑣,所費又多。何如念佛,或念大悲咒,或念觀世音菩薩,較爲直捷了當。故我見彼誦楞嚴咒的倡議,甚爲好笑。以其徒事鋪張,無補實事故也。既然如此,則遠不及念佛利益。以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兩兩比較,故勝于念經…

《印光大師法語 判教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