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化寺方丈怡學法師訪談錄
就素食與養生的話題,我采訪了廣化寺方丈怡學法師。怡學法師,始在山西太原祟善寺常住,1986年就讀于南京棲霞山佛學院,畢業後來到廣化寺。
廣化寺,座落在蜿蜒曲折的鴉兒胡同小巷中段,走進去,迎面是紅牆黃瓦、恢宏古樸的建築,枝葉婆娑的參天大樹。覓食的麻雀,叽叽喳喳,遍地都是。寺院的靜宓與外界都市的喧鬧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記者:過去食素的人主要是出家人及信佛的人,現在食素的人或對素食感興趣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您如何看待這種趨勢呢?
怡學:青菜野菜、粗茶淡飯作爲人類主要食物的年代早已成爲過去,食物的營養缺乏已經成爲曆史。現代人由于脂肪、蛋白脂、糖分攝入過多,造成了營養過剩、營養失調,出現了肥胖症、脂肪肝等疾病。于是人們開始反思,尋找新的膳食結構,平衡飲食。在這種趨勢下,素食素菜又回到了現代人的餐桌上,受到人們的青睐,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現代人鍾情于素食,大多源于健康養生的原則,以食當藥,無病防病,有病治病,使養生與療疾兼顧,使飲食的使用不次于藥物。在我國古代既有醫食同源的觀念。
記者:肉蛋白的質量比較好,如果不吃肉,對人體健康是否不利
怡學:在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中,像我們吃素食的人,可以不吃動物的脂肪和蛋白質,而從植物類的食品中完全可以獲得優質脂肪和蛋白質,如大豆蛋白質。大豆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及異黃酮類、皂甙、膽堿等,含有大腦所需的8種氨基酸,大豆中賴氨酸含量也比較多。而就營養價值較低的植物蛋白而言,若混合食用,也能提高其營養價值。營養學家認爲,混合食用植物蛋白質同樣可以獲得人體所需的全面而平衡的蛋白質。
素食對健康是否有利。關鍵要看吃的品種是否多樣。我國寺廟中的和尚、高僧、長年食素,體檢時並未發現缺乏主要營養。出家人的飲食比吃肉食的飲食更爲合理。
記者:食素只是一時的時尚,還是一種因人類營養知識不斷增加而發展成的趨勢呢
食素者會念來愈多嗎
怡學:許多人愈來愈認識到,素食可健康長壽。食素能調節人體髒器功能,降低膽固醇,淨化血液。如健康人的血液,呈微堿性,如果體內堿性物質不足的話,所生的酸性物質,就無法消 除,會傷害各器官的機能。醫生總是建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調整飲食,少吃蛋黃、熏肉、豬牛羊肉,多吃果蔬豆谷,以利身體康複。
90%的慢性病都是由便秘而來的,而便秘的原因之—是肉食過多,人體內的“雙歧杆菌”能製造乳酸或酵母,使“雙歧杆菌”增殖的主要因素是吃含豐富纖維成分的食物。
素食與長壽關系密切,只要稍稍注意就可以看到年長又健康的老人,多是生活平淡、粗茶淡飯或素食的人,在人生觀上亦多是溫和而非偏激者。曾有過—份研究我國曆代皇帝壽命的文章,說凡壽命較長的皇帝,都與信仰有關,信仰節製了他們不恰當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可能減少過多的肉食。文中以高僧作對照,高僧多居住山野,其飲食、居住、衛生、環境等條件,比皇宮差多了,可高僧們的壽命都卻遠超過皇帝。
記者:聽說素食群體中,犯罪率也比較低。
怡學:是的。據營養學家研究分析,人體內磷鈣元素十分重要,魚肉含磷,谷蔬含鈣,磷屬酸性,鈣屬堿性。過多食用魚肉,易于興奮沖動和勇狂暴躁,缺乏靜默的涵養。而素食者一般精神較爲鎮靜,人性和善,心平氣靜,謙恭守禮。日本有一位學者發表過一項研 究說:“人類所以有好勇鬥狠的根性,乃源于嗜食葷腥所致”。所以現代醫學不僅從人身健康,而且從預防犯罪方面都應倡導素食。
記者:佛心慈悲,力戒殺生的觀點,與當今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保護野生動物的要求是相吻合的,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感受。
怡學:我們力戒殺生,也是絕對的素食主義者。人,當然已成了這星球的主宰,可地球並不只屬于人類。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人才能活得有人樣。人類既然是萬靈之長、是強者,就要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動物沒法說話,沒法自救,假設有一天,世界上的動物都被殺光了,樹都被砍光了,光禿禿的地球上只剩下人類,該是多麼讓人沮喪的事。其實到那個時候,人也無法生存。人對人性,以及長久以來對動物的態度應當反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把人類安排在食物鏈的尖端有它的道理。
倡導素食,戒殺護生,對人類健康長壽、對保護生態環境,都將是一件獲益匪淺的事情。采訪中,怡學師傅始終盤腿坐在一把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