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壯麗的藏式建築
元旦尖措
藏式建築的曆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它是藏族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雪域高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在崇尚自然、適應自然、艱苦勞作、奮鬥不息的長期建築實踐中,因地製宜,就地取材,不斷吸取多民族文化,發明和積累了十分寶貴的建造技術和建築經驗,並創造力了獨特而鮮明的建築藝術形式和風格。
藏式傳統建築的設計思想
藏族聚居區在曆史上曾被人們稱爲“佛教聖地”,曆史上長期處于統治地位的藏傳佛教及其學說和思想,對營造建築形式和組織建築空間等建築實踐活動,在主觀和客觀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並形成了藏式傳統建築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總的說來,有天梯說、女魔說、中心說、金剛說、來世說等五種。
藏式建築的種類
藏式建築的類型衆多,而且各具特色,大致說來,可分爲寺院、宮殿、園林、住宅、塔等五種類型。
一、寺院建築
宗教生活是藏族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寺院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因此,寺院建築集中了藏族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所創造和積累的工程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精華,在選址、建築結構、材料、裝飾燈方面都獨具特色。最早和最著名的寺院有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等。
二、宮殿建築
宮殿建築是西藏古代建築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類建築,它將藏式傳統建築中的基本特點盡融其中,是藏族傳統文化的濃縮和升華。多依山而建,莊重華麗,是權力的象征。其中雍布拉康是藏區最早的宮殿,布達拉宮是“世界屋脊”的明珠。
叁、園林建築
園林建築的特點是:高處築臺,低處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爲勝。藏式園林建築中的代表是西藏拉薩的羅布林卡。
四、住宅建築
藏區住宅建築的主要形式有帳房、碉房、幹闌式建築等。
帳房:帳房俗稱帳篷,是牧區最普通而古老的一種居住形式。根據放牧的方式和季節的不同,又有冬帳房、夏帳房之分。
碉房:因居住地不同,盛産石材的地方則以碉房居多。它多采用木結構框架,外牆壁多用石砌,有明顯的收分,下厚上薄,結構穩固,門窗小,通風和采光較差。平頂,外形厚重,一般2—3層。
幹闌式建築:一般在木材豐富、多雨潮濕地區構建。幹闌式即把房屋下面架空,使空氣流通,減少潮濕。用木材構建井子式牆壁,因而牆壁薄,窗戶多,建築風格輕盈疏透。
五、塔
塔起源于印度,是爲了埋藏佛舍利,供佛教徒禮拜而用。塔是多層建築,層數一般爲單數。材料采用木、磚、石、金屬等。塔的結構分爲地宮、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個部分,有佛塔、靈塔之分,佛塔多在室外,塔內安放佛經、擦擦、法器等;靈塔多在室內,用以安置活佛、高僧的遺骸、遺物等。
藏式建築的特點
藏式傳統建築有著十分獨特和優美的建築形式和風格,它與雪域高原壯麗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給人以古樸、神奇、粗犷之美感,形成自己獨有的和鮮明的基本特點。
一、堅固穩定
收分牆體和柱網結構是構成藏式傳統建築在視覺和構造上堅固穩定的基本因素。收分牆體有效地提高了建築的穩定性:一是牆體下面寬,上面窄,建築物重心下移,保證料的穩定性;二是加厚牆體,使得建築物十分堅固;叁是做邊瑪牆,不但減輕了牆體載荷,又有很好的裝飾作用。
二、形式多樣
藏式建築形式多樣,富于變化,內容豐富。從空間上分,有依山建築、平川建築等;從建築類型上分,有一層平房、多層樓房等;從屋面形式上分,有平頂房屋、坡面房屋等;從平面形式上分,有矩形、圓形和不規則多邊形等;受各地民俗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又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如碉房、木屋、土樓等。
叁、裝飾華美
藏式建築裝飾藝術是藏區宗教藝術、文化藝術和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藏式建築裝飾運用料平衡、對比、韻律、和諧和統一等構圖規律和審美思想,藝術造詣深厚,工藝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手法主要有銅雕、泥塑、石刻、木雕和繪畫等。不但有堅固粗犷的一面,也有精雕細刻、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的一面。
四、色彩豐富
藏式建築的色彩運用,手法大膽細膩,構圖以大色塊爲主,表現效果簡潔明快。通常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白、黑、黃、紅等,每一種色彩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都被賦予某種宗教和民俗的意義。
五、文化交融
藏族人民在長期的建築實踐中,不斷借鑒和吸收不同地區和多民族文化,創造了適合當地情況的建築文化,如大昭寺主殿檐口上的動物造型的木雕是吸收克什米爾地區木雕藝術的代表之作;桑耶寺烏孜大殿的建造,更是吸收多民族建築文化的傑作;這些大型重要建築使用的金頂盒歇山式構架,也是借鑒中原地區建築工藝技術的具體表現。
六、宗教氛圍
藏式建築不同程度地融合和滲透著藏傳佛教文化和宗教思想,建築布局方向的隨意性反映出佛陀無處不在。多層建築的最高一層多設爲佛堂或設有佛龛,用建築語言表達著宗教思想,使得藏式建築的形式和風格具有強烈的宗教氛圍。
重要藏式建築介紹
一、桑耶寺:
位于西藏山南紮囊縣境內,由蓮花生大師和寂護在赤松德贊的倡議下建成。工程于公元774年動工,經5年,于778年竣工。它是吐蕃第一座正規寺院,爲佛教立足吐蕃和藏傳佛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主殿烏孜大殿高叁層,一層爲藏式風格,雙層檐口,小床,簡潔古樸;二層爲漢式風格,琉璃瓦檐口,外挑鬥拱,莊重肅穆;叁層爲尼泊爾風格,石刻牆面,屋頂寶瓶,典雅華麗。整個寺院的色彩豐富多樣,紅、白、黑、綠的用法匠心獨具,表達了藏傳佛教的不同理念。
二、叁大祖寺:
桑耶寺、昌珠寺和大昭寺是吐蕃時期建成的寺院,後成爲甯瑪派的祖寺。
叁、格魯派六大寺院: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拉蔔楞寺和塔爾寺被稱爲格魯派的六大寺院。
四、德格印經院:
位于四川省德格縣,1729年由四川德格土司丹巴澤仁倡建。丹巴澤仁在德格更慶寺內建印經院,刻印藏文典籍,曆代延續。刻有《大藏經》和薩迦、格魯、噶舉、甯瑪各派諸上師的各種文集,包括顯密乘及其它著作。現存有木刻書版200多種。
五、噶丹頗章:
公元1499年,帕竹大法臺阿旺紮西紮巴掌握政權。1528年,阿旺紮西紮巴將哲蚌寺的青石殿堂獻給二世達賴更登嘉措。1642年,五世達賴開始在青石殿堂建立黃教政權,後改青石殿堂爲噶丹頗章。後世稱這政教合一的達賴喇嘛執政時期爲“噶丹頗章”政權。
六、雍布拉康:
位于拉薩東南乃東縣南約5公裏的一座小崗之上,上窄下寬,叁面臨崖。它是雅隆河谷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的王宮,也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建于公元前二世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外牆爲毛石砌築,檐口采用邊麻牆,頂部設置金頂,立面開窗較少,牆體收分,高低錯落,形成了簡潔明快的立面效果。
七、布達拉宮:
始建于公元七世紀。建築高117米,東西長370米,共計13層,是西藏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宮堡式建築。它以紅宮、白宮爲主體,有城牆圍繞。城堡呈長方形,東南各設有宮門,其平面布局隨意,不強調中軸對稱,追求縱向延伸,使得主殿高于其他建築。布達拉宮以其磅礴的氣勢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八、羅布林卡:
意爲寶貝園,園內樹木郁郁蔥蔥,風景秀麗,是達賴喇嘛專用的夏宮,也是藏民族宮殿建築藝術和園林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其建築立面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富于變化,層次較高,顯得建築宏偉高大,單殿講究對稱,開窗較大,明快大氣,部分建築采用雙層邊麻牆檐口,高貴典雅。外牆裝飾講究,屋頂置镏金飾物,雍容華貴。
九、白居寺白居塔(十萬佛塔):(略)
藏式建築是藏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長期以來,藏族人民在生産、生活的實踐中,在建築學領域中不斷探索,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其不僅在我國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建築史上也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他們所創造的獨特實用的柱網結構、授粉牆體、梯形窗套、松哥門框等建築技術和建築文化,矗立在高山之巅,河谷之上的不同曆史時期的雄偉壯麗的藏式傳統建築,成爲鑲嵌在雪域高原的一朵朵建築藝術的奇葩。
(作者單位: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
出自: 《群文天地 》 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