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面具藝術

  西藏面具藝術

  西藏面具即根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也依存于人的現實精神需要。在西藏,無論是宗教祭祀,還是民間歌舞表演,乃至節日遊園,婚喪嫁娶等,都少不了面具的幫襯作用。西藏面具種類很多,分布廣泛,大致可分爲宗教面具和民間面具兩大類。

  宗教面具在西藏面具中占有絕大比例,這些面具是根據各種神的形象塑造而成的,也稱爲“護法神”或“金剛神”面具。

  拉薩北郊的色拉寺是拉薩叁大寺廟之一,神殿四周懸挂著大小面具百余,面目猙獰,俯瞰塵世。神殿光線幽暗,身臨其境會不寒而栗,一種負罪感油然而生。護法神以忿怒相出現,這是因爲恐怖的形貌有利于滅除煩惱與邪魔。金剛法舞的最終目的也在此。

  宗教面具與金剛法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藏語稱金剛法舞爲“多吉嘎爾羌姆”,俗稱跳神,大多數寺廟每年都要舉行一至二次。跳神是再現諸神衆生戰勝魔障的過程。跳神中除個別比丘、咒師不戴面具,其他護法神、眷屬神及串場人物都戴著面具進行表演。

  跳神活動結束後,所有面具都要懸挂在護法神殿上方,來年跳神再見天日,年複一年。色拉寺達真拉康、特烏拉康神殿中懸挂的百余個大小不同的面具和所有跳神的法器、道具等,數百年從未被移動過。這些面具常年經受煙熏火燎,色澤幽黑,與神殿渾然一色,更顯得神秘莫測。

  宗教面具多爲硬塑型,立體或半立體,一般是脫胎製作。過去宗教面具的製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布塑、紙塑、皮塑。還有以藏香料或牛糞爲原料製作的面具。在西藏南部地區還流傳不少木刻面具。宗教面具中還有部分銅、鐵、石刻和泥塑面具,除個別教派使用銅面具,一般多是作爲供奉的聖物懸挂。

  民間面具就其量而言不如宗教面具,但它涉及的範圍更廣。它主要表現于藏戲、歌舞、民間祭祀、說唱表演等方面。

  藏戲的主要特點就是戴面具表演,主要分爲白面具戲和藍面具戲。

  白面具不僅是白色,也有黃色做底的。這種面具上圓下尖成錐型,周圍用較長的山羊毛裝飾,表演時面具頂在額頭。該面具製作皮毛用料很講究,選用的山羊從小精心照料,不能剪毛,而且要經常梳理,等羊毛長到需要長度才宰殺取皮。

  藍面具戲較晚于白面具戲,它在西藏的影響範圍最廣,曆史上有名的八大傳統藏戲劇目主要由藍面具戲演出流傳至今。

  在西藏,純民間或純宗教的事物是難以區分的。民間面具本身似乎與宗教祭祀關系不大,但仍然富有宗教的內在含義。這一現象也是因爲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即宗教文化與民間文化錯綜交織而産生的。

  民間面具充分展示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時也是西藏民間面具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人分善惡,色歸黑白。黑爲惡,白爲善。無論宗教面具或民間面具,這一概念非常明晰。在不少寺廟的神舞中就可以看到以白黑兩神賭勝負的方式象征正義與邪惡搏鬥的表演。

  民間藝人對色彩的傳統等級地位的理解,爲藏戲中各種角色人物選擇了具有象征性的面具顔色。如紅色象征權利,爲國王面具;白色象征純善,爲老人面具;黃色象征先知,爲仙翁面具;綠色象征生命,爲母親面具;藍色爲天顔色,也象征天神。

  西藏面具的簡拙粗犷之美體現了西藏獨有的地域性和自然性。在某種程度上,它的風格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源于自然,歸于自然,這正是西藏民間藝術的特征之一,隨意不等同于無意,因爲在人的情感得到充分自由表達的同時,也使自我心理得到充實和完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