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塘天葬臺及玉樹藏族的天葬文化(林青)

  巴塘天葬臺及玉樹藏族的天葬文化

  林青

  神奇的青藏雪域,隱藏著太多的秘密,獨特而奇異的藏族天葬就是其一。靜冷陰森的施屍臺、黑壓壓的鷹鹫、形色峻酷手腳幹淨利落的天葬師,及周遭斑駁陸離的瑪尼經石和獵獵勁舞的經幡,營造出一場場看似充滿恐怖氣氛,實則神秘、莊嚴和極其聖潔的藏區天葬盛典。天葬是一種文化形態,是奇特的高原藏民族文化。

  瑞祥繁盛的天葬聖臺

  康藏地區最著名的天葬臺是青海南部的玉樹縣巴塘天葬臺,它坐落在一個徐緩開闊的綠色山坡上。

  順著長滿青草的山坡向上步行200米,便是天葬臺所在地。這個天葬臺與我在瑪多牛頭碑山下所見的那座天葬臺不同的是,解屍臺不是長方的石板而是拉開一段距離的一方一圓兩個大石礅,石面上泛著黑油油的光。天葬臺有籃球場大小,長方形,地面平坦,寸草不生。解屍臺四周地面粗糙,有很多孔眼和小坑,這是鷹鹫的利爪留下的印迹。石礅四周,還有一些白生生的碎骨片和散亂的繩索。圓形的石礅中央有比人頭骨略小的一個坑窩,據說是用來敲碎死者頭骨的,做成坑狀是爲了避免敲擊時腦漿四濺。天葬臺上坡方向不遠處有瑪尼經石牆和一些經石堆,上面刻著“六字真言”或經文、佛像,一些較大的彩色瑪尼石成排地擺在瑪尼堆的前面或頂部,顯得格外耀眼和肅穆!

  天葬,是普通藏族人奉行的一種葬俗。它是按照藏傳佛教的喪葬程序,誦往生經,然後將屍體送到天葬臺,經天葬師解屍後喂給禿鹫吃光的一種獨特喪葬習俗,非常奇特和神秘。

  據考證,巴塘天葬臺已經有900多年的曆史了。最初是由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創始人覺哇久丁桑貢選定的,爲康藏地區最大的“優勝天葬臺”,風水方面,它具備了佛經中所描還的那種“地有八瓣蓮花相,天有寶幢九頂相”的瑞祥。又有說,一千多年前這裏地下曾伏藏有“權威十相”及上中下3個壇城等風水瑞相,可調整風水,驅凶納吉。通常,天葬臺選址,都要求後面有高山,前面有平原,山下有東水西流幸運之河,實地觀察,巴塘天葬臺完全與這種要求吻合。所以,自創建以來,它一直興旺繁盛,葬典不絕。

  天葬臺旁邊的班慶寺建于明洪武年間,這裏有幾座佛殿和白塔,最大的建築是二層的藏式平頂大經堂,裏面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和達日如來,還有觀音、文殊、綠度母和把佛教從印度傳到青藏高原的蓮花生大師的塑像。

  引起我注意的是另一座不大的更仁堂,裏面供奉的猙猛百神(即牛頭馬面神像),神態獰厲可怕。別看他們面目可憎,其實都是些“好人”,是他們引領亡者的靈魂從“中陰”到達安甯境地的。修建更仁堂的目的很明顯,是讓活著的人早早地經常拜認,以免死後遇到他們因懼怕而亂跑,投胎爲各種苦行動物或墜入地獄。從美學的角度看,這些猙猛百神又是精美的雕塑藝術品和珍貴文物。更仁堂門內兩旁擺放著兩具一進門會嚇你一跳的骷髅,他們是這個天葬臺的墳主,悉心管理著這座天葬臺,並把它侍弄得潔淨無汙。

  班慶寺和天葬臺的後坡,有座規模宏大的幡城,有一個足球場大,印有各種經文的風馬旗(經幡)挂在幾十米高的許多木杆上,層層疊疊,遮天蔽日,給這座本已很出名的天葬臺增添了更多的宏偉和神秘色彩。這種大規模的經幡城,是我在別的藏區沒有見過的,它是佛教信衆們內心虔誠的極至張揚,也爲這塊風水寶地營造了一種宗教的特殊魅力。

  少有改變的奇特儀軌

  在玉樹藏區,天葬有嚴格而神聖的程序,這種喪葬風俗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少有改變。

  一般死者臨終前,要請當地活佛或高僧念經;死後還要念讓靈魂往生淨土的往生經,同時將死者身上的動物皮衣服換成布料衣服,並在屍體未僵之前,將其用白布或死者的衣服及白羊毛繩捆綁好,固定成跏趺“坐化”狀安放另室,設祭壇念超度經若幹天。

  出殡送葬日,由僧人擇定,送葬的人除僧人外,都是死者家人及至親好友。屍體運送途中由亡者親屬背屍,中途不能落地,不然陰魂就會折返或在落地的地方遊蕩7天,影響轉生。

  天葬儀式由僧人司葬,先點桑煙,誦度亡經和禱告經。奇怪的是,大群的鹫鷹不知從何得知,居然會按時飛臨天葬場,等候在一旁。接下來,“洛甲巴”(天葬師)揭除裹屍布,將屍體以俯臥狀安放在施屍臺(解屍石礅)上,再用利刃在屍體背部劃出幾道花紋,然後站起身來,朝鹫群一聲高喝!似是首領的一只巨大禿鹫立時騰空而起,一個威猛的俯沖撲向施屍臺,在屍體背部啄取幾口後又閃向一旁。這時,天葬師也退後幾步,其余的禿鹫立刻像一片黑雲般沖至,爭先恐後你擁我擠地撕扯和吞食屍上的肉和內髒,頃刻間,一具完整的屍體就變成了一堆骷髅。這時,天葬師趕開鹫群,重又來到施屍臺前,用榔頭或石頭砸碎剩下的骨頭架,然後再把人頭放到施屍臺的石窩裏砸碎,用糌粑和腦漿把碎骨拌和成團喂鷹。等肉和骨頭全部被禿鷹吃完,鷹群重又高高飛走之後,天葬儀式即告結束。

  如果屍體被禿鹫吃得一幹二淨,就視爲吉祥,表明死者生前勤于誦經拜佛,多有行善積德,靈魂已經升天;反之說明死者生前犯有大罪孽,靈魂難以升天轉世,家人就特別痛苦和不安,接著還要念經做法,爲死者超度贖罪。

  天葬之後,家人服喪時間爲“七七”49天,因爲佛教認爲,死者的靈魂在“中陰”途中要遊蕩49天才能找到歸宿。這期間,家人爲了讓亡靈順利轉世,要每天不斷地念超度經。服喪期間,家人不能洗臉梳頭,不能穿新衣,不能娛樂,當年不能宰殺牛羊……禁忌甚多。

  天葬的對象是正常死亡的人。在玉樹,因得怪病,或自殺或服毒或中彈死亡的人,是不能天葬的,如送到天葬場就是對佛和天神不敬,死者是無法超生的。

  據一位當地藏族朋友說,玉樹藏族的天葬儀式,除了親屬和好友外,是不允許其他人到場的,更不准遊人觀看和拍照,正因此,天葬才恒久地保持著它特有的純潔和神秘。

  玉樹的天葬師,是一個獨特的人群,很少有人過問和知道他們的秘密。按照教義,天葬師是人間與天國的中介使臣,是人生命輪回的助産士。一般每個天葬場有兩叁個天葬師,多由僧人擔當。巴塘天葬臺現有3位天葬師。曆史上,天葬師是世襲的,現在有不少人是爲了做善事,追求來生的幸福而選擇此職業的,也有的僅爲生存。每葬一具死屍,天葬師往往可以得到死者親屬饋贈的一些錢物,有時數量可觀,足以維持生活之需。有些天葬師,天長日久,積累了不少解剖和醫學知識,可以給人看病。教義上天葬師的地位不低,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對這種職業還是存有一定偏見和歧視的。

  屍身無用 靈魂永恒

  當然,玉樹藏人的喪葬形式,不惟天葬一種,還有塔葬、火葬、水葬和土葬幾種。但這幾種喪葬形式有特定性:塔葬,是最高等級,只屬于有很高佛位的大活佛;火葬,用于活佛、有名望的高僧或舊時的千百戶等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水葬的主要對象是夭折的嬰幼兒。土葬,用于死于 非命的人,如死于刀槍劍戟和各種災禍者,或患麻瘋病、鼠疫等惡疾者。玉樹藏人認爲,土葬把屍體埋入地下,靈魂永遠不能轉生,所以他們選擇天葬。

  天葬的獨特性,體現在它奇特而神聖的宗教精神、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意義上。

  天葬文化的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回轉世觀。藏傳佛教輪回轉世思想認爲,人生有今生來世,靈魂是不滅的。而且,人生短暫,生了死,死了再生,永遠輪回不息。人死後的屍體,只不過是“靈魂”所抛棄的不再有用的軀殼而已,所以,用它喂食饑餓的鹫鷹,是一種高尚的施舍行爲,是善舉和做功德的好機會。這裏,透露出大乘佛教波羅密(大慈悲心)舍身布施的最高精神,有崇高的含義和象征性。“六波羅密”是大乘佛教的一種菩薩道,以大慈悲心爲根本。菩薩爲救人,可以把自身的一切以至血肉予以施舍,因此,佛教把“舍身”視爲布施的最高境界。佛經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摩诃薩陀舍身飼虎》的故事。藏人虔誠地追求佛教“六波羅密”中的布施波羅密精神,推崇天葬,無疑是受到佛教精神的深刻影響。此外,藏人認爲鹫鷹是神鳥,是空行母的化身,是來接引人的靈魂上天的。它吃了屍肉以後高飛天穹,可以把人的靈魂直接帶入天國,有利于轉世來生。

  又據說,天葬更早的源起是藏族先民崇信的本波教。據說本教認爲人死後如果靈魂能升天,到“年神”(天神)那裏,就會得到“年神”的褒獎,獲得來世的幸福。又據本教典籍稱:世間一切神靈均源于鳳鳥,鳳鳥是藏族的始祖,靈魂升天自然要借助“通天神鳥”的翅膀了。

  實際上,生活在藏區深山的這種猛禽鹫鷹是很善良的,它哪怕餓死也不會傷害有生命的動物甚至一只螞蟻,它只吃死物的屍體,所以藏人特別崇拜天性慈悲的禿鹫。有說釋迦牟尼成道之後,一群鹫鳥常來到他身邊。釋迦牟尼問它們:“你們是不是想皈依佛門

  ”鹫鳥們立即點頭作應。釋迦牟尼就摸了摸鹫鳥的頭頂說:“那就收下你們吧!”這時,鹫鳥頭頂的毛立刻脫落,變成了禿頂,從此被佛陀安排執行“天葬”引領靈魂升天的重任。

  從另一角度看,天葬在藏人中的盛行與雪域高原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有很大關系。藏族人生活在青藏高原寒冷地區,凍土給開挖墓坑帶來了困難;高原和草原上也沒有太多的樹木,土葬顯然是不可行的。天葬是環保的,無須爲做棺椁而砍樹伐木,也不占用土地……天葬與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相適應,是對草原生態和大自然的愛護和尊重。

  出自: 《尋根》 2009年6期

✿ 继续阅读 ▪ 擦擦的顯著特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