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朵瑪——藏傳佛教象征性禮儀貢品

  朵瑪——藏傳佛教象征性禮儀貢品

  朵瑪(梵文bali,藏文gTor-ma),是一種用面團捏製的象征性的禮儀貢品,上面常常飾有酥油花製成的彩色圖案。

  朵瑪的概念源于古印度一種bali的獻祭儀式,作爲供奉給善相神的聖物,通常使用食物供品,如:水果、谷物、米餅、饴糖。供奉怒想神時,通常是動物供或血貢,但是佛教不殺生,因而采用象征的贖身品朵瑪代替血貢。

  朵瑪主要有叁種形狀1)供奉朵瑪,用于懷柔、增長及除障等世俗儀式;

  2)錐形食用會供朵瑪,儀式舉行後可以將其切開,分撒給參加儀式的人食用;

  3)最大的一種神靈朵瑪,需要單獨捏製,代表壇城的象征形式或符合某種特殊神靈的 “口味”,有些朵瑪小而單一,只是一個基本的錐形體或叁角形金字塔,而有些朵瑪卻極其複雜,尺寸高達一人。

  朵瑪的製作過程是,在糌粑面團中加入各種原料,要把糌粑粉、酥油和水柔在一起,內含“叁白”(酪、乳、酥油)、叁甜(蜜糖、饴糖、蜂蜜)和25寶瓶藥。

  在敬奉本尊神和怒相神是,還要在上述成分中加入紅茶、酒、蒜和肉。

  朵瑪的裝飾十分奢華,它們是,用含有彩色染料的酥油花製成圓形蓮花底座、六角形法源、帶臺階的方形基座等。

  許多藏族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朵瑪製作方法和裝飾傳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