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猕猴崇拜
一提起藏族的猕猴崇拜,我們就會立刻想起在藏族民間廣泛流傳、也見諸于許多史籍的猕猴演變爲人的傳說。而且在西藏山南地區的貢保山上至今留有猕猴洞、澤當(猴子玩耍壩)以及據說是由猕猴向人轉變時下種青稞的第一塊土地。這則有關藏族起源的以猕猴爲中心的傳說,記載較爲詳盡的是《吐蕃王統世系明鑒》:
有一受觀音點化的猕猴在山岩上修行,爲一羅刹女糾纏,要求成爲夫婦,猕猴不願,羅刹女苦苦哀求,猕猴征得觀世音的同意,與之結爲夫妻,生了6只小猴崽,將它們送到水果豐盛的地方。叁年之後猕猴前去看視,猴崽已增至500個,樹上的果實吃完,群猴饑餓呼號。父猴再往普陀山向觀音求救,觀音隊須彌山的縫隙中取來青稞、小麥、豆子、募麥、大麥芽,撒到地上,大地便長出不種自收的五谷。猴崽們飽食五谷,身毛與尾漸短,會操人語,便成爲人,以樹葉爲衣。
猕猴與羅刹女結爲夫妻後,生下的6個猴崽,他們分別由輪回六道的生靈投胎而來,固而性情不同:同地獄投生的猴崽,面色暗黑,能耐苦;由餓鬼處投生的猴崽,面貌醜陋,貪吃飲食:由畜牲處投生的猴崽,粗笨懶惰,性情頑固;由人間投生的猴崽,見多識廣,細心小氣;由非天處投生的猴崽,身體強壯,容易嫉妒;由天神處投生的猴崽,深謀遠慮,性情善良。
我們抛開後期佛教徒的再加工不談,“猕猴變人”的傳說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藏族早期神話傳說。
關于猕猴是不是藏族的圖騰崇拜,這在學術界仍是個正在爭論的話題。不過,在我們看來,藏族有猕猴崇拜是真,但還沒有上升到圖騰崇拜的地步。理由有四:其一,一般來說,被一個民族奉爲圖騰的動植物,首先應是與該民族早期的物質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動植物。用這條原則考查“猕猴變人“的神話,就會發現這則神話具有明確的地域性。它産生在雅魯藏布江兩岸的農業谷地。 “猕猴變人”傳說中的各種內容證明它只能是一個農耕、林居部落的傳說,決不可能是遊牧部落的族源傳說。因爲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絕不會把生活在林農交界地區的猕猴,作爲自己的圖騰。其二,猴祖神話在漢藏語系的18個民族中流傳。這說明它的流傳面非常廣泛。其叁,倘若猕猴是藏族的圖騰,一般是備施崇敬,不加傷害的,而它卻出現在祭祀場合:《新唐書·吐蕃傳》雲:“贊普與其臣歲一小盟,用羊、犬、猴爲牲。”盡管圖騰還可分食用型圖騰、非食用型圖騰兩種,食用型圖騰在舉行一定儀式後便可宰殺,但我們仍不能確定猕猴是藏族的圖騰。假如猕猴真是藏族的食用型圖騰,以此推之,羊和犬也都應該是藏族的圖騰了。這樣的推理顯然是缺乏史實依據的。其四,據噶瑪額列所著《常用星算寶瓶》載,藏族著名的早期“五大氏族”都有其靈魂所寄托的動物:“董”氏屬土,靈魂托于鹿;“祝”氏屬水,靈魂托于牦牛”;“紮”氏屬金,靈魂托于野驢;“廓”氏屬火,靈魂托于山羊;“噶”氏屬木,靈魂托于綿羊。惟獨沒有“猴子”。
可以說,到目前爲止,確認猕猴是藏族的圖騰崇拜還缺乏足夠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