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貝葉經介紹

  西藏貝葉經介紹  

  [貝葉經的形成與流傳年代]

  珍藏于我國西藏的梵文貝葉經,大多是公元七世紀至十叁世紀,從印度和尼泊爾等地引進來的。其中十世紀到十叁世紀間的較爲多,也有個別四、五世紀時的貝葉經。近千種手抄寫本,都是當年翻譯佛經時的不同藍本。

  [西藏現存梵文貝葉經]

  梵文貝葉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它組成的文獻典籍,是目前世界上古文獻類中最爲珍貴的原始資料之一。因爲它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古梵文經典,故簡稱貝葉經。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迹仍可清晰辯認,其內容主要有古印度文學、法典、語法、佛法經典、因明邏輯,以及醫學、戲劇、數學和天文學等。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梵文學者宗教文化學者都在整理、研究貝葉經寫本,各地都有一些零散的收藏本,有的已出版譯本,有的出版校勘本,有的逐章、逐句、逐字進行對比研究,成績斐然。貝葉經的發源地印度,由于宗教之爭、戰亂和自然地理環境,氣候炎熱、潮濕等種種原因,早期的貝葉經寫本幾乎已失傳。而我國西藏,由于社會曆史和人文環境的原因,仍保存著近千種原始貝葉經手抄本,大多是最初從印度、尼泊爾和于阗等地由梵藏譯師帶入的,其中也有一些是藏族學者自己手抄流傳的。有的是公元七、八世紀至十叁世紀之間寫成的孤本、珍本類收藏本,是曆代梵藏譯師用以翻譯、校勘各種梵文經典的原始藍本,藏族人民把它們作爲珍貴文獻加以妥善保存流傳至今,成爲藏族傳統文化寶庫中一個璀璨的明珠,是古印度文化和我國藏族傳統文化交往的曆史見證,也是國內外社會科學和南亞文化圈中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最具開發潛力的古文獻典籍。因此,它對了解和研究中印文化的交流史與印度梵語文化對我國中原文化和藏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將有著重要的社會曆史意義和學術意義。

  現存藏學中心的梵文貝葉經,種類多,內容廣,屬孤本、珍本類一、二級品的不少,所有這些原始寫本幾乎都有藏譯本。從公元七世紀到十七世紀,由梵文譯成藏文的經律論及其它聲明學、因明學、文學戲劇等學科的典籍就有4570余部帙,翻譯漢的只有1472部帙。藏譯本都收集在《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中。現在除我國西藏珍藏的貝葉經外,其它國家和地區收藏的研究成果陸續不斷發現並已逐步公布刊行,有的還在逐漸校勘中,通過他們出版的書目,大體上都比較了解。因此,世界各國以及國內的一些梵文學者都對我國西藏的梵文貝葉經寄予非常濃厚的興趣與關注,都希望能參與對這些資料的研究。根據目前藏學研究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正在擬定逐步開放整理、研究、出版部分貝葉經的方案,以有利于統一集中、整理、保存、開發和利用這些文化遺産,遵照有計劃、按步驟、內外有別,以我爲主的原則,逐步與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與合作研究,這是我們對外進行交流與合作的基本戰略方針。整理出版這些原始手抄典籍,不僅是對佛教研究者和印度古代語言文化研究者們提供寶貴的資料,而且對加強國際上梵文學者的合作與交流,也將會起到有利的推動作用。

  [貝葉經研究現狀]

  西藏現存梵文貝葉經,有近千種手抄本。因大多都已經于公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間相繼被翻譯成藏文,都收集在《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裏,而且都經過叁次校勘、修訂。所以,藏族地區各大寺院有傳授梵文語法的傳承,但沒有專門研究梵文的機構或研究人員。約公元十叁世紀以後,梵文逐漸成爲藏傳佛教各大寺院的必修課之一,必修科目主要有《旃陀羅梵文文法》、《聲明集分論》和《妙音聲明論》等,因而,研究和探討梵文文法理論的論著就有近千種。曆史上梵文貝葉經寫本保存的最多,直接翻譯成藏文的原始資料最多,梵學研究成果最多的,仍然是我國西藏。因此,有關專家學者說,西藏是我國梵文的第二故鄉。現在梵學研究勢力較強的是德國、奧地利、日本、法國等,隨著佛教在意大利、荷蘭、捷克、匈牙利、波蘭和瑞士等國獲得發展,梵學研究也在隨著發展。另外,在丹麥、瑞典、挪威、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也有梵學研究中心。在索非、聖彼得堡、東京和紮格熱布等大學設有梵文課程。在拉丁美洲,梵學研究是1940年開始的。現在墨西哥、洪都拉斯、智利和玻利維亞等國也在研究梵文寫本。可以說,在世界各地凡是有研究佛教的地方,幾乎都有研究梵文的學者。

  [貝葉經與梵藏翻譯]

  梵藏翻譯史源遠流長,僅就文字史料可查的就有一千叁百多年的曆史。梵藏翻譯活動作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文化交流史。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興起的梵藏翻譯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藏族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古老的藏族文化得到了新的發展。由梵文譯成藏文的佛典經律論就有4570余部,從事梵藏翻譯的藏族譯師就達2000余人。藏族傳統文化中大小五明的基礎理論部分均譯自梵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