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法舞

  藏傳佛教法舞

  在藏傳佛教作法或舉行盛大法會時,時常還伴以法舞的表演。那種戴著法神面具、隨鼓钹莽號等法器的抑揚而進退疾徐有序的舞蹈,常能將法事活動的氣氛推向高潮,吸引大批信教群衆爭相觀看,從而達到最廣泛地弘揚佛法的效果。應該說,法舞是一種形象的弘法演示形式,是法事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法舞,藏語稱“欽木”,指舞者戴上具有佛教象征意義的面具,在法器的節拍下直接演示佛教教義的舞蹈。這種法舞也稱爲佛教的“跳神”

  法舞的曆史相當悠久。據記載,在公元八世紀中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在西藏山南紮囊落成了藏傳佛教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當時寂護大師和蓮花生大師根據佛祖釋迦牟尼所宏揚的密宗四部中的《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中有關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舞會,驅鬼跳神,爲寺院舉行開光典禮。在蓮花生傳記中又記載,譯經師在桑耶寺譯經完畢油高僧手持譯經,繞大佛殿叁周,排列成行,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爲所譯經典開光。到了藏傳佛教後弘期,位于阿裏的古將王朝首領意希奧、降曲沃二人修建起了上定寺廟,並從印度梵文中翻譯了許多佛教密宗經典。大譯師仁欽桑波按照續部精神,發展了金剛舞種。從此,沿襲下來。成爲藏傳佛教各寺院普遍保留的弘法形式。

  在雪域,流行于各地的法舞形式,各有差異。一般舊法舞均源于印度,新法舞則各有發揮,在各地區、各寺院分別形成了各自的傳統。在各寺院的法舞中,以劄什倫布寺的法舞很有特色,堪稱一枝獨秀。相傳,四世班禅在一次夢中曾暢遊佛教理想王國——香格裏拉(淨土。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突然對此萬分青睐,以此名爲世界許多最高檔飯店命名),他在這片淨土中,看到了一種舞蹈,非常傳神,于是就在紮什倫布寺創造了一種法舞程式。後來許多寺院都以這種程式去教授、訓練和演示新法舞。

  藏傳佛教的法舞,在曆史發展進程中已逐漸地程式化了。出場者所戴的護法面具角色,一般有:

  鹿——雌、雄鹿;

  獅——白身綠毛獅子等;

  載末爾(土地護法神)——紅臉面具,身披鋁甲,頭盔戴五根頭骨,外繪叁睛,左手執旗,右手執矛,铠甲外技人骨念珠;前胸系圓鏡,內有心咒字紋。

  法王——綠面水牛頭面具,佩五頭骨,一手持人骨棒,一手持繩,繩子一端爲鈎,一端爲金剛,靴上有口及眼;

  法王妃—一綠頭無角面具。一手執叉,一手執頭骨碗,盛血,靴上有口及眼;

  財神北天王——紅臉面具。右手持傘,轉動即落寶,左手執鼠鼬,口中吐寶;

  “黑帽子”者——紅教僧(藏語“下那禾”),黑帽平面作六角圖案,各角繪頭骨,頂彩綢,中有黑絨球,球上有頭骨,骨上有金剛,金剛上繪金雲,雲下六輪觸及帽頂平面。黑布蓋嘴,面塗叁條黑線。表情憤怒。服裝大袍外,披人骨念珠。絨球,球上有頭骨,骨上有金剛,金剛上繪金雲,雲下六輪觸及帽頂平面。黑布蓋嘴,面塗叁條黑線,表情忿怒。服裝大袍外,技人骨念珠。右手執金華柄的叁棱刺,左手執骨碗盛血;

  死神閻王——有角;

  查事鬼——形如骨架,頭無角,身著戰袍;

  阿雜日——侍從者。藏螺紋頂鬼臉面具,面下有彩須,右臂系紅帶,執黑白相間棒;

  護法載米爾侍從阿朵日——綠旗袍,臉呈草綠色,頂光紋,左手執腿骨;

  土地神——戴黃色面具,白頂、白須,腰纏繩,繩結圈,圈相蛇,意爲土地爲龍。手持旗;

  獵人——紅臉面具,白須發,翻穿羊皮衣,挂念珠。腰別寶劍;

  童子——黃臉面具;。

  武士——有黃臉、紅臉、藍臉、綠臉各種,帽上有叁睛,配五頭骨,手持刀、繩;

  勇士——有黃牛頭,紅牛頭等各種,頭上均有五頭骨;

  妃——有黃妃、紅妃各種、頭有無頂頭骨;

  閻王侍從——菜綠鹿頭面具,不佩頭骨,但有圓飾;

  犬;

  虎;

  牦牛;

  ……

  在法舞表演中,人們會注意到,獅和鹿的形象頻頻出現。這是有其含意的。獅子,在人們眼裏是猛獸,但它被引入法舞中,是代表釋迦佛的寶座而出現的,它在此象征著凶猛的野獸也能被佛馴化,並成爲佛的護法,可見佛法無邊,威力無窮;鹿,在民間是作爲欲望強烈的動物,然而在佛教教義的感化下,它們卻放棄了動物低級的欲念,升華爲高尚的靈魂了,它們常伴在佛的身旁,皈依了佛門,也成爲了佛的忠實護法……按此理推而廣之,即:鹿、獅子這樣凶惡、欲望強烈的野獸尚且能在佛的感化下棄惡從善、立地成佛,那麼人類豈有不放棄惡念、劣行之理?!——藏傳佛教的法舞表演正是通過這種形象化、藝術化的演示,使教民們在藝術的感染中,去加深對教理教義的理解的。

  法舞表現的題材,是直接取自宗教並爲宗教服務的。內容不外乎以勸善、正法、禳災驅邪爲主題。在不同的法會上,演示;不同的法舞,非常嚴格。例如,在祈願大法會上,演示莊重、嚴肅的法舞。許多寺院在祈願大法會上舉行“恰木欽”(意爲法舞或大跳)此法舞參加者一般在叁十人左右,樂隊二十人。舞時,頭戴面具,主角爲死神的法王(系文殊化身)及其妃,還有飾作骨頭架子的查事鬼、帶角的鹿、牦牛等使者。場心置布給人形符,代表惡魔。在樂隊伴奏下,舞者作出各種動作,潑血,或用種種手結契印及武器向人形符作刺擊狀,表示鎮壓閻王的凶暴。最後由寺院大法臺率領舞者與僧衆將一種以糌粑捏成的祭品“多日瑪”,送至寺郊焚盡,法舞會即告結束。“恰木欽。最初興起于日喀則劄什倫布寺,後來被藏區的許多寺院效仿,成爲祈願大法會的傳統表演項目。

  在禳災法會上,以跳禳災法舞爲主。禳災法舞主角爲護法土地“載末爾”、法王與明妃、護法財神“北天王”、十五名戴“黑帽”者等,配角爲侍從、勇士、武士等。每一角色出場都以爐、香、樂器等迎送。諸法工輪番出場旋轉舞動,象征著神的威力與靈通。最後一幕,十五名戴“黑帽”者群舞成圈,圈內兩對持壺者將“金酒”和青棵,抛撒在場上,象征禳災之日給神以吃喝,以保仿佛法。法舞在十五名戴黑帽者以叁棱刺刺向人皮彩繪並割人皮黑包袱之肉分于侍僧骨碗中而結束。散場後,法舞中的角色——北天王、法王與妃、載末爾、黑帽者、荷槍武士等還將祭品擡出寺焚毀,才算諸災已禳、諸惡已除。

  而在一般的辯經說法會上,則演示勸善爲內容的法舞。這種法舞在內容上比較完整的當屬《米拉日巴勸善》等《米拉日巴勸善》的大意,是敘述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米拉日巴收伏鹿犬和暴戾的獵人——貢保多吉的經過。全舞共五節。開場是阿朵日舞蹈以及阿朵日手執繡球彩帶逗引獅子翩翩起舞,意爲給聖者獻花。隨後二名土地神出場向全場抛灑青稞,意爲進食前必先敬神。此後,身背經匣的僧人出場爲米拉日巴念經。再後,二名阿朵日再向場心擲幹果和鮮花(此物若被觀衆搶拾到。被視爲吉祥)。這時,米拉日巴才出場。在土地神的引導下出現,他身背經籍,手持錫杖。繞場一周坐在場中的椅子上。當米拉日巴坐定後,他施法將兩名跳舞的童子調伏。這時,翻穿皮衣的獵人貢保多吉出場,追尋鹿犬。當追到米拉日巴跟前時,米拉日巴已用法力將鹿和犬保護在膝下,貢保多吉射之,法神趁機施法將箭抛向空中。貢保多吉對米拉日色的神法大爲驚異。此時,米拉日巴勸獵人不可殺生。在佛教教義面前,貢保多吉辯論失敗,終于放棄了偏見和殺生職業,從此皈依佛教,從一個愚昧、殘忍的人變爲弘揚腑的佛教弟子……

  此外,在時輪金剛法舞會上,則演示爲使時輪金剛喜悅的供養法舞,舞者十六名,由增人飾作頭戴玉蓮花瓣之少女(雲娜)。此法舞規模雖不大,卻允許教民觀賞。

  在法舞的形成中,曾有許多藏傳佛教的活佛和高僧親自創作,爲法舞的發展、定型作出了貢獻。比如,在前面已提到四世班禅創造了以劄什倫布寺法舞爲代表的新法舞程式,被後來許多寺院效仿。再如《米拉日巴勸善》法舞,據說是拉蔔楞寺貢唐倉活佛所編撰,拉蔔楞寺每年照例表演,其他各寺院還不多見。此外,拉薩每年臘月二十九日舉行的布達拉宮跳神大會上演示的一段有趣的法舞,據說,有一段內容是十叁世達賴加入的。其內容是:——當衆神、鬼卒跳舞並手持糌粑口袋,不停地把糌粑抓給骷髅向空中抛灑之後,隨即一名白發老人扶杖出場,這時場中又鋪了一張布單,這老人在布單上臥倒,戰戰兢兢,累臥累起,顯得十分衰老無力。忽從場外跑入_群小孩,紛紛在老人懷中取幹果,老人顯得十分慈祥。小孩散盡後,老人身後忽然放上一張虎皮,表示一只猛虎已跳到他身旁。這老人立即站起,抱著虎皮扭打,精神抖擻與前面老態龍鍾的樣子判若二人。結果這老虎終于被打死——據說,這段精彩的表演,是十叁世達賴入京觐見清帝時,路過五臺山曾親眼看見的事實。他很佩服這位老人,認爲是菩薩化身來感化他的,于是詩意把這故事加人跳神節目,作爲紀念並教化教民……

  從法舞的創作和內容編排中,我們已十分清晰地看出了創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由于法舞具有弘揚佛法的明確目的,因而它對于扮演者的要求便十分嚴格。據稱,一切表演者,死後均可住進佛教理想王國“香格裏拉”。因而表演者必是個人道德修持好、對佛教虔誠信奉不二、並且口才流利聲音宏亮的僧人。選中者先練習一年,確認合格後才能被正式吸收進法舞班中,按師徒傳承的嚴格程序訓練若幹年。有些內容的法舞,要求由具有十年以上經驗的老表演者戴護法面具演出,因而在各寺院均保留一批富有經驗的老表演者。他們的功德爲人稱道。

  爲了正規化地培養、訓練法舞表演者,許多寺院都設有專業化的“欽本劄倉”(法舞學院)。比如從前在青海塔爾寺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內的禅定寺,就曾設有專習法舞的“欽本劄倉”。在此學院修習的憎人,平時念經學法,臨近法會時集中排練,由教師指導,禅定寺欽木劄倉傳授的法舞與許多寺院有別,其舊法舞源于印度,新法舞出自于西藏劄什倫布寺。而在大多數沒有設軟木劄倉的寺院准舞學員的訓練一般由“喜金剛學院”等負責培養,在訓練、灘上均有嚴格的程序。

  不難看出,藏傳佛教信奉者傾注大量心血弘揚傳播著自己的信念。他們重視並發展、豐富了法舞這一弘揚佛教的演示形式,試圖通過看得見的驅魔鎮邪的動作,現身說法地去抑惡勸善,使愚昧、殘忍的靈魂升華到智慧、善良的境界,使蒼莽的雪域高原最終成爲佛教理想中的“淨土”——香格裏拉。這是願望,也許很難實現,但他們卻努力著……

  

《藏傳佛教法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