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之源——夏瓊寺

  藏傳佛教格魯派之源——夏瓊寺

  夏瓊寺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爲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早年出家學經的寺院,是全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夏瓊寺,亦稱“夏群寺”、“夏仲寺”、“沙仲寺”等,藏語爲“夏瓊貢特欽雲丹達吉林,”意爲“夏瓊大乘功德興旺洲”。該寺座落于化隆回族自治縣巴燕鎮西偏北35公裏處,有大小建築群27處,占地面積300多畝,有佛殿、僧舍2,260多間,木式樓房26座。寺內設有哲學院、密宗院、天文院、醫學院等。建寺以來,這裏培養了很多名人學者,在佛教界影響頗大。

  除去宗喀巴外,還有七世達賴的總管家尺毆項年智、尺毆項曲智和尺金巴措等人,都是名揚全藏的學者。因宗喀巴從該寺出發到西藏遊學,後成名並創立格魯派,故人們稱夏瓊寺爲藏傳佛教格魯派之源。至清代時,夏瓊寺有寺僧3000余人。乾隆帝曾向夏瓊寺敕賜漢、藏、蒙、滿4種文字的“法淨寺”紫匾,從此朝廷撥專款供養。寺院內大、小金瓦寺、妙音菩薩殿、彌勒殿等建築古樸典雅,爲遊覽勝景。藏傳佛教寺院在舉行“祈願大法會”的宗教儀式中跳“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跳布紮”。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稱爲“打鬼”。這種宗教儀式神舞,在傩文化研究分類上,曲六乙教授稱其爲“寺院傩”。青海的藏傳佛教寺院多數爲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爲出生在青海湟中縣的宗喀巴大師。其它寺院分屬甯瑪(紅教)派、薩迦(花教)派、噶舉(白教)等派,另有西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俗稱黑教寺院。

  青海各教派寺院的“跳欠”表演風格有所不同,如人們對夏瓊寺和塔爾寺的“跳欠”相比較,認爲“夏瓊寺的舞蹈像瘋人,塔爾寺的舞蹈像病人”,可見風格明顯有別。

  夏瓊寺原爲藏傳佛教噶當派寺院,後改屬格魯派。采用色拉寺學經教程,屬于色拉寺系統。該寺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創建者是宗喀巴大師的啓蒙老師曲結頓珠仁欽(1309—1385年)。早期建築有大護法殿、大神殿等。1385年建頓珠仁欽之靈塔殿,叁世達賴及七世達賴先後賜金,磚砌靈塔改爲镏金銅塔,並鋪蓋靈塔殿金頂。1623年,該寺創建顯宗學院;1747年建成密宗學院;1797年建成醫明學院,後于1802年改爲時輪學院。因夏瓊寺爲宗喀巴大師早年學經之地,故被人們稱爲格魯派之源。

  在曆史上,該寺以戒律嚴格、名僧輩出聞名藏區。如七世達賴的經師阿旺卻丹(1677—1751年)、八世達賴的經師阿旺曲紮(1707—1778年)、九世和十世達賴的經師阿旺年紮、第四十六任甘丹赤巴金巴嘉措等,都是出自夏瓊寺。該寺的高僧叁千余人,大小活佛府邸(拉院二十五座,德央倉、見斯倉、堪布倉和夏瑪爾倉爲該寺四大活佛系統。18世紀70年代後,曆輩卻蔔藏活佛爲該寺寺主。夏瓊寺屬寺曾有二十余座。

  夏瓊寺原有大小建築群27處,占地300多畝,有佛殿僧舍共2260多間,木式樓房26座,並有“文殊修行洞”、“彌勒望河”塑像等古迹,供有傳說用佛陀舍利和阿底峽屍骨裝藏的洛格夏惹觀音像、宗喀巴的镏金銅像、金汁書的《甘珠兒》等法寶。1958年,該寺有僧人887人,僧房4131間,大經堂1座,則經堂2座,佛殿11座。1958年後,該寺爲保留寺院,但大部份建築遭拆毀破壞殆盡。1963年寺院關閉。1980年批准開放,在夏日東、卻蔔藏活佛等主持下重新整修,莊嚴氣象,于茲漸複。現主要建築有大經堂、大雄寶殿、文殊殿、大金塔殿等,並開設有因時學院、密宗學院、時輪學院、毗盧遮那現證學院、醫明學院。大經堂氣勢宏偉,叁副十分壯觀的雙扇大門,令人生出神聖之感。大金塔殿內的頓珠仁欽舍利亦重放靈光,接受內外佛教徒的瞻禮膜拜。寺內現藏佛經千部以上,其中珍貴版本有《甘珠兒》、《丹珠兒》、《宗喀巴大師文集》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