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法師 信願念佛百問▪P10

  ..續本文上一頁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複)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文鈔叁編卷一複甯德晉居士書九)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爲宗。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衆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爲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于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複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衆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叁根。二叁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文鈔叁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爲什麼說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 ,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 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于四種念佛中,名爲實相念佛焉。專念他佛,有叁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叁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叁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于現生親證念佛叁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叁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閒,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衆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複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謂禅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爲事者。雖似禅淨雙修,實爲有禅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傥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禅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于持佛名號一門也。(文鈔續編卷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

  

  

  爲什麼說念佛一法叁根普被?

  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爲比而生疑也。此爲下根。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爲其歸宿。(文鈔叁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爲什麼說末法世中淨土法門更爲適合衆生的根性

  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大家不要輕視了。爲什麼呢,因爲佛所說的種種法門,無非是觀機而說,好比對症下藥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機,和這個法門不相應,修起來,是很難得益的。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必須惑業淨盡,方能了生脫死。或者煩惱尚有一毫未斷盡的,生死還是不能免,況全未斷者乎。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幹到徹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來普應群機而說的,亦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即煩惱惑業完全絲毫未斷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脫了,所以說是最超勝的。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爲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後來,衆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

  我並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爲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唯有這個念佛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理機雙契,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爲適合衆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叁編卷四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夢也夢不著。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文鈔續編卷上複姚維一居士書)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于現生了此大事,舍淨土一法,勿道不通一切法門,即通,亦不能究竟得其實益也。何以故,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淨土法門,若具信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法相校,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複南通張海橋居士書)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文鈔叁編卷二複陳蓮英女居士書)

  

  

  末法衆生爲什麼必須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衆生本具之體性。彙叁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于參禅。傥系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雲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曆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余,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傥煩惱已斷若幹,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爲悟者,更不須說矣。良以參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

《印光法師 信願念佛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