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出家人覺得,弘法這件事似乎和自己沒什麼關系;或者覺得,沒人給自己搭臺,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實,我們當年有誰來搭臺呢?關鍵在于有沒有弘法的意識,有沒有弘法的責任感。我們要相信,只有真正有法,真正想要弘法,自然就會有護法。
其次是僧團管理製度的建設。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工商管理學習班,一些寺院的執事也去參加培訓。聽起來似乎是與時俱進,是引進社會的先進管理,其實不然。因爲佛教和企業管理的目的完全不同,前者是爲解脫服務的,而後者是爲利益服務的。對于這樣一些服務于利益的管理模式,我們能吸收多少呢?能有多少可以爲我所用呢?如果也像他們那樣把利益放在首位,那就本末倒置了。其實,戒律就是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製度,包括自行和共行兩部分,對個人修學和僧團和合共住有著極其詳細的規範。問題在于,今天的出家人對戒律知之甚少,除了在那裏誦一誦,根本就沒有能力用起來。久而久之,使人以爲戒律本來就是用來念誦,而不是用來受持,用來管理僧團所有事務的。所以,這幾年我也開始重視對戒律的弘揚,並出版了“以戒爲師系列叢書”,目前已有一輯五本,下半年還會出版相關視頻近百講。希望用盡可能簡明的方式,將戒律和戒律所蘊含的修學原理介紹給大衆。我們只有認識到持戒的意義,感受到持戒的利益,這樣的持戒,才會成爲主動而非被動的選擇。
在目前這個戒律廢弛的大環境中,另一個極端則是以持戒爲一切,以爲這是最究竟的修行。事實上,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礎而非目的。所以,我們要在追求解脫的層面來認識戒律。真正要把戒持好,是離不開皈依、發心、正見和止觀的。在《佛法修學次第》一文中,我曾對五大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做了詳細說明。因爲戒律並不僅僅是一些戒條,而是要放在整個佛法修學體系中來認識,來修學。否則,就會持得很機械,很著相,就會背離解脫的根本。
第叁是弘法布教製度的建設。基督教雖然教義簡單,但有一套結構缜密而操作性極強的教牧學。依托于這個基礎,基督教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傳播。即使在以儒釋道爲傳統的中國,其發展速度也可稱得上是勢如破竹。反觀佛教界,寺院蓋了那麼多,但真正有多少在弘法?即使在弘法,又有多少是有系統、有次第地在弘法?沒有一套規範化的製度,弘法效果將大打折扣。這就需要在修學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適合當代的弘法布教製度。
我們現在推廣的“皈依共修”,就是特別爲現代人量身定製的常規宗教生活。通過每周的集體共修,不僅能使大衆對叁寶的信心得到強化,在皈依後找到歸屬感。還能加強信衆之間的交流,使道場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傳統的宗教活動,或者一念就是一整天,或者一坐就是幾個鍾頭,這些方式都不太適合不同修學程度的人在一起共修。所以,我們在共修儀軌中安排了開示、念誦、安住、發願、回向等多項內容,參與性很強,不會因一時無法進入狀態而心生厭倦。
“皈依共修”在南普陀已實施了4年,每周日上午8點半開始,先有半小時教唱佛教歌曲,以寓教于樂的形式來增加共修的親和力。然後是敬獻香、花、燈的儀式,爲共修營造莊嚴的氛圍,並使大衆收攝身心,進入共修狀態。然後法師有半小時左右的開示,接著是忏悔、修七支供和唱念叁皈依,這是整個儀軌的高潮部分。之後有十分鍾的止靜,最後以念誦五戒和四無量心結束。整個活動大約在1小時左右,參與者多半會有意猶未盡之感,也因此對下周的共修有了期待。實踐證明,這是一種適合現代人的弘法模式。開始推廣時,正好是上一屆畢業前夕,我給他們帶過一次,後來有些同學就把這套共修模式帶到各地開展了。
現在整個社會對佛法的需求日趨強烈,從學界到政界、商界,都紛紛向教界發出邀請。近年來,心理學界也開始對佛法予以特別關注,我曾先後參加了多次心理學界的活動。今年4月,就在杭州參加了由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支持的催眠培訓項目,和一些心理學專家進行對話。這是心理學界規格較高的一次培訓,很多資深心理咨詢師都曾參加培訓。然後又到複旦大學,參加“第四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論壇主題是“心理分析中的意象:積極想象在文化和心理治療中的轉化作用”,這是繼榮格之後首次以“積極想象”專業技術爲主題的國際高峰論壇。月末又在北京參加“首屆華人應用心理學發展論壇”,並作了題爲“生命的覺醒”的講座。這是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的一個高峰論壇,由北京大學儒商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人心理學家協會、中央財經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等聯合舉辦,數百位心理學從業人士參加了這次論壇,並對佛法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在一般人感覺中,覺得佛法是一種迷信,而心理學則是從西方傳來的科學,是主流文化。所以,心理學界對佛法的渴求,正是弘法的一個重要契機。去年,我還在蘇州西園寺主持過主題爲“佛法與心理治療”的論壇,邀請了一批對心理學有所涉獵的法師和心理學界的權威人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這是首次由佛教界發起的,和心理學界的正式對話,效果很好。
總體上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內心問題,關注心性層面,這也爲弘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在物質匮乏的年代,人們往往將幸福寄托于條件改善。但在逐步富起來之後,卻發現煩惱有增無減,自然就開始從另外的方面尋找原因。目前,社會上已經開始出現佛學熱,而且有著越來越熱的趨勢。政府也意識到,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佛教,這就爲弘法提供了較爲寬松的大環境。面對這樣的需求,教界呈現出一個什麼面貌?我們能給予社會什麼?有沒有能力去承擔這一責任?現在很多人都面臨競爭和失業的問題,但只要做好一個法師,根本就是供不應求,根本就不存在失業的危機。
今天,以我自己的成長經曆和大家分享,希望對你們有所啓發。我們在與人分享佛法的過程中,心胸會越來越開放。佛法強調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而利他的心,多想著別人,多做利益他人的事,心也會隨之改變。如果只是想著自己,心胸會越來越狹隘,煩惱會越來越多:生存還有問題,年紀大了怎麼辦?如果出家後還是老在這些問題中打轉,于人、于己、于這個身份都是有虧欠的。你們已學佛多年,在修學上多少打下了一些基礎,進一步努力的話是有可能成爲法門龍象的。不論從我們自身成長,還是社會需要來說,都應該加倍努力,應該具備這樣的責任感。我自己,就是在弘法過程中逐步鍛煉出來的。我開始的佛學基礎也未必比你們好,但因爲教學和弘法的需要,就必須不斷充實自己,必須把學到的佛法用起來。你們現在正是最好的年齡,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天天向上!
《我的修學經曆——與閩院畢業生談談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