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諺
編輯:洪董植
來源:閩南佛學
宗教廣泛的群衆性決定了諺語中要較多地出現宗教用語,正如歐洲國家的諺語中頻頻出現“上帝”、“教堂”、“神父”等(例如“上帝的懲戒來的慢,打擊得確實”)而伊斯蘭國家的諺語中則多見“清真寺”、“穆斯林”、“穆罕默德”等(例如“清真寺還沒有落成,可乞求布施的人已來了一大幫”等)一樣。早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就傳入中國,廣泛地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産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如宋代陳淳所說:“佛氏之說,雖深山窮谷中婦人女子,皆爲之感,有淪肌洽髓牢不可解者。”【一】因而,不少諺語與佛教文化有著極爲密切的關系。
有關佛教的諺語是來源于佛教的教義、修持實踐、故事傳說、佛經以及各種佛書等,中國諺語中的佛教諺語是一大類,這中間還有若幹小類,如“閻王類”之“閻王叫你叁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二】、“和尚類”之“和尚在,缽盂在”【叁】、“菩薩類”之“菩薩的心腸,閻王的面孔”【四】等等。本文將專門舉出一些有關佛的諺語來加以分析,以幫助了解中國諺語中的佛教文化因素。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涅罘”意爲寂滅、解脫等,爲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的。“一佛出世”原自《隋書·經籍志》“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以喻事情之非常不易,形容被折騰得死去活來。如明代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叁十六:“喝叫皂隸拖番,將*輪打得~,收在監中了。”該諺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佛出世,二佛朝天”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原是佛教勸戒人們棄惡從善、虔誠修行的話,後用來比喩壞人停止作惡也會變成好人。該諺語最初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金陵慧濟禅師》:“似他廣額凶屠,抛下刀,便證阿羅漢果。”到了普濟《五燈會元》,便被改成了“溥下屠刀,立地成佛【五】。宋彭大翼《山堂肆考》徴集《釋教成佛在衆漢之先》亦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此非一麼!可見上天原許衆生回心向善的。”
閑時不燒香,怠來抱佛腳。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早晚常課,是平時積德修行的具體表現之一。此諺意謂,平時不做准備,一但到生死關頭或大難臨頭才慌忙應付或乞皇求救,自然難以解脫了。該諺語出自宋張世男《遊宦紀聞》:“昔雲南之南有番國,俗尚釋教,人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願髡發爲僧,以贖前罪,.即贳之。諺雲“閑時不燒香,急則抱佛腳”,乃番僧之語流于中國也。”如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零:“這夥叁黨之親,自從倪太守亡後,從不曾善繼一盤一盒,歲時也不曾酒杯相及;今日大塊銀子送來,正是~。”該諺也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平日不參神,急時抱佛腳”、“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足”等。
佛在心頭坐,酒肉穿腸過。酒肉足信佛僧徒的戒物。此諺是說,只要心中有佛,有關酒肉鋇清規戒律有時可以不管。如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溪河楊柳影,不礙小舟行。~。只顧吃,怕什麼
”該諺語也作“佛在心頭坐,酒肉腑腸過”、“酒肉穿腸過,佛相心中坐”等等。
孫猴兒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孫猴兒即孫悟空,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明吳承恩《西遊記》描寫孫悟空會七十二種變化,而且,一個跟鬥能翻出十萬八千裏,但卻無論如何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此諺比喻不是對手,不管怎樣都逃脫不了別人的管轄和控製。如曾秀蒼《太陽從東方升起》:“五響炮,轟天炮……你當得住嗎
你是~啊!”該諺語也作“孫猴子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孫猴子會七十二變,也跳不出如宋佛的掌心”、“孫猴子打出一萬八千裏,還沒出老佛爺手心”等。
既來佛會下,都是有緣人。佛會指佛事的聚會。該諺語原指燒香、拜佛等佛事活動中的相逢的人都是有緣分的,後泛指既得相會,總是有緣。如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叁十六回“但是和尚,即與我們一般。常言道;~。你且坐,等我進去看看。”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二佛像要靠金粉來修飾,人要靠衣服宋裝扮,指人的服飾打扮對于人的儀表美作用甚大。如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一:“常言道:~。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該諺語也作“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花須葉仆,佛要金裝”等。
裝一佛,象一佛。安裝一尊佛像,就要象一尊佛像,意爲手藝高,以喻學哪一行就象哪一行。如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叁十八:“鋪內一應什物家夥,無不完備。真個~,自然象個專門的太醫起來。”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菩薩的面子,用來比喻辦事時有求于人,求其照顧某人面子把事情辦成。如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你~,我恁說著,你就不依依兒。”該諺也作“不看僧面,也看佛面”、“不看金剛,也看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情看水情”等。
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指人人都要爭口氣,就象佛爲享一爐香一樣。如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你去與他賠過不是兒,天大事都了了。”該諺也作“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人爭一口氣,佛爭一股香”、“佛燒一支香,人爭一口氣”等。 ·
佛面上刮金。從佛像臉上刮取金粉,以喻搜刮錢財不擇手段。如明朱國桢《湧幢小品)卷二十八:“諺雲“~”,鄙之也。嘉靖初,用工部侍郎趙璜奏,沒入正德末,所造諸寺繪鑄佛像,刮取金一千叁百余兩,正合諺語,可笑。”該諺語也作“古佛臉上剝金”、“佛面上取利”、“佛面上刮金,針梢上蓄鐵”等。
送佛送到西天。西天指印度。印度古稱天竺,在中國的西邊,故稱西天。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四:“送佛送到西天。佛自西天采,一千年于此矣。”該諺比喻做好事要做到底。如清燕北閑人(文康筆名)《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爲救安公子而宋,如今自然~。”該諺語也作“送佛到西天,擺船到岸邊”。
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靈山即靈鹫山,又稱鹫峰,在印度,傳說釋迦牟尼曾在此舉行法會。該諺語意謂,到了靈山淨土就應該朝拜佛祖,以喻到了一個地方不能不去拜見主人。如燕北閑人《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我想:~。倒把打聽華忠消息這樁事擱起,徑投寶莊,拜識尊顔.”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度,引接,佛教以離俗出離生死爲度。有緣,有緣于佛道者.衆生要得到度化,出離生死苦海,必須要同佛法有緣。該諺語意謂,藥只能醫治可以挽救的病,佛也只能救度有緣分的人,以喻事情能夠如願,也要含有一定的可能性才成。如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八回:“那些有病吃藥的,果如真君所說,有吃下即好好的,有吃了沒帳的,果然足~。”
僧來看佛面。和尚宋訪,看在佛的面上也得款待他,以喻接待來人應看在其他有關人員的情面予以禮遇。如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這個人是你王公公薦來的,~”不可輕慢于他。” 佛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指敢于負責任,困難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如清曾樸《孽海花,,第叁十五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師·只求救國,決不計較這些。”
佛爺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行,佛教指依據佛教教義去實行,比喻刻苦學習、研究。
該諺語意謂,他人只起引路人的作用,而要學得本領,還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如郭明倫《冀魯春秋》第十八章:“俗話說得好:~。創建非常之業,還必須要有非常的膽識和度量,前怕狼後怕虎,猶豫觀望,那是成不了大事的。”此諺也作“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佛多不靈,眼大羌神。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以喻人多幹事互相推委而不盡職。如李准《黃河東流去》第叁十五章:“常言說,~,海老清和雁雁轉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作景致看了。”
佛爺的眼裏揉不下沙子。比喻一點兒也不容人,也比喻對某些行爲不能容忍。如張笑天《永甯碑》上:“什麼毛躁不得
反正不是魚死就是網破,佛爺的眼裏揉得下沙子
”
求佛求一尊。大乘認爲,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所以拜佛只要認准一尊就行,以喻有事不要亂求人,看准了,只要誠心誠意去求就可以了。如張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十六回:“連七爺這樣好說話的人都不高興了,別人還行嗎
一,你這樣子,還是請七爺多幫忙吧。”
佛爺的眼珠動不得。比喻不能動。如李英儒《上一代人》十八:“喜枝說:“別轉臭文,快收拾收拾,打螞蚱去!”八婆說:“我這裏是”
從所舉的諺語可見,有關佛的諺語多是在,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典籍中陸續出現的,至今仍在民間口頭流傳,但有的則只在當代作品裏出現;中國的有關佛的諺語大多被記載在俗文學作品中,被引用于通俗小說、雜劇等體裁墮,它們是從民間口頭文學中被通俗作家采入俗文學作品中的;以上所說均是書面的,還有流傳于各地人民口頭上的(如江蘇南京有:“和尚沒香疤,學佛未到家”、“見佛要拜,見官要耐”,連雲港有“無事不登叁寶殿,有事才到佛面前”、“望人活佛自活佛”等等);有關佛的諺語無一例外地全有褒義。
佛諺中的“佛”爲梵文Buddha的音譯。“佛陀”之簡稱,本義爲“覺”。佛教徒原用于對其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尊稱,後來,凡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等而成道者皆稱爲佛陀。自古以來,在中國,不僅學者名流沐浴在佛風之中,就是黎庶百姓,也多滋潤于佛前。他們隨時可觸摸慈愛的佛面,遇到難關時也可抱佛腳求救。他們不但了解有關佛教聖地、佛教故事、佛經、佛書等的知識他很熟悉修行、佛度、成佛、涅槃等佛教教理。在中國民衆的意識裏,佛不只是一個心靈崇拜的對象,他已變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
注釋:
[一]《北溪字義》卷下
[二]《紅樓夢》第十回
[叁]元代馬致遠《黃梁夢》第二折
[四]南京諺語
[五]《五燈會元·卷十九·東山覺禅師》
《中國的佛諺(洪董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