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心理平衡的思維調適
編輯:淵如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人的心理不平衡是由于內心産生了對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兩方面的過分追求引起的,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每個人對自己的內心的執著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許多人活得很無奈,他們爲了活得有自我價值而給自己進行自我暗示、自我欺騙,來尋找自我心理的平衡點。但在佛教看來,欲達到心理平衡的最佳狀態,要走叁條途徑,那就是戒定慧。這個修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心理自我期許、自我暗示的過程,也是心理平衡的過程。當一個人得到了現法樂、勝知見、分別慧、涅槃解脫等功德,他的心理就能處于極其平衡的狀態。
關鍵詞:心理平衡 思維方法 戒定慧
作者簡介:淵如,浙江溫州聖壽禅寺監院
一、思維方法對人生的影響
思維是框架性的東西,是一座高樓大廈。你把思維框架搭好了,把知識的磚頭填進去就可以了。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思維。人生的框架搭好了,人生的方向目的確定了,思維的方法成熟了,任何事情來到你面前,你的思維馬上發揮作用,知道應該如何看待或處理。比如有人看到一頭豬或者狗正在被殺,作爲世俗的人,他們的思維反應就是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養的豬、狗、牛、馬,就是爲了有所作用。吃它們的肉,也是一種作用。”而在一個五戒居士的思維看來,殺生是不應該的,“我應該盡形壽不殺生”。如果是一個受過菩薩戒的人,在他的思維中,就會出現殺生是禁止的,殺生會墮入地獄的,我應當勸止這個人殺生,我應當出錢買下這個動物,盡我一切的努力,挽救衆生的生命,這是一個菩薩戒者的精神。而在
動物保護者思維中,他們認爲有的可殺,有的不可殺,畜養食用牛、羊、豬、可殺,但要“人道”,不可令動物受痛苦折磨而死。又如畜養的寵狗、貓不可殺,野生動物不可捕殺等等。而在佛教徒思維看來,一切動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有生命的尊嚴,凜然不可侵犯,它是有自己個體主權的,它也是一個生命。作爲一個慈悲的人,應該尊重別的生命的生存權利,方不失爲人類靈性的尊嚴,否則與殘暴的獅子、老虎何異
思維方法在處理社會事務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如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的確立,對我們的人生起著重大的作用。一種無可估量的力量正在形成,那就是思維的確立。當人生的宏觀思維形成時,人生目標就已經確定了。微觀思維則是在處理日常事務的觀點。人生的宏觀思維應該如何確立
就出家佛弟子來講,有人喜歡弘法講經,那麼一輩子走下來,他就是一個法師;有人喜歡做經忏,那他就是一個做經忏忙碌一生的人;有人喜歡建寺造塔,那他就是一個寺主;有人喜歡沈寂于禅定,不念俗務,那他就有可能得道;有人喜歡做學問,一輩子下來,出了一大套論集,成爲一位學問僧;也有同時喜歡禅坐與學向的,那他就有可能成就一代僧名。在這世界上,能留給後人的東西只有叁條路:立德、立言、立功。道德與學問在哪裏都是吃香的,都是有志向的人的選擇。至于立功,于佛教徒來講,就是修福,造寺建塔,留功名于後代,死後能生天上。作爲出家人有道德,那就是修行,把自己修好,自身道德莊嚴了,就是弘法利生,就是菩薩。你令衆生起信心了,不必急著去度衆生,沒有人讓你度得了,每個人都是自己度自己。莊嚴了自己,就是莊嚴了佛土,莊嚴了衆生,就是普度衆生。古來有言,一等僧人修行,二等僧人做學問,叁等僧人修福。所以我們要在宏觀思維上確立自己要做什麼,這就決定了我們會成爲什麼樣的人,只是能力的大小、影響範圍的大小不同而已。思維是能決定人的命運的;命運的運數,思維是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的。
思維是人生思想中最有影響力的東西,所有業力的造作都出自于人的思維。人的思想中存在著什麼樣的思維,就會直接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佛教徒要是接受佛陀叁法印的教法,用叁法印來思維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那麼這種思維所造就的後果就是當下能體察世間萬法遷流變化、無常的觀念。在這樣的觀念下,任何事情對于他來講,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論是好事或是壞事,他都是非常坦然的,不驚不懼的。因爲在他的心目中,當國王是如此,當乞丐也是如此。最偉大的佛陀也是依乞食而住,沒有什麼不光榮的。作爲佛弟子,如果當下放下的話,那就意味著修行有了極大的進展。雖然和成佛比起來,這不過是長征途中邁出的第一步,但這是可貴的第一步,直接的結果是,他將來可能得到生死自在解脫。當然這需要我執的破除,在我執的破除基礎上,才能得到涅槃的清涼自在,這些基本上是上座部佛教的思維訓練方法。
而對大衆部來講,發菩提心救度一切衆生,以六度萬行來行菩薩道,是他們的思維訓練方法。首先要先確立其思維框架,“我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存在”,在此基礎上,他就消除了我執的存在,我不是爲個人的利益,爲了自己要成佛來行菩薩道的,我是無私欲的,純粹爲了衆生存在而存在,不雜有一點私念。至于六度,沒有一個實在的“我體”人在行。我在行六度嗎
如果我在行六度,是無法成就菩薩道的。無人行六度嗎
不是有個人在辛辛苦苦度化衆生嗎,怎麼沒有呢!如果執著了有人行六度,就是著相求福報,終是有爲之法;若是絕對肯定沒有人行六度,終成斷滅之種,這就是要我們放下。譬如布施,叁輪體空:無布施者之人我施相,無受施之受相,亦無施物之相,一切皆因緣造作,無有一個主體施者,受施者,布施物。在因緣的造作下,一切皆是相生相滅,一個因接下一因造下一個緣,因緣相續,無窮無盡。
在此種的思維訓練之下,人對世間上一切物質的精神的索求,皆可以放得下,沒有什麼東西舍不下。人只是因緣的造作才會存在,才會生存。人會變成一個“無情”的東西,對一切都是非常淡然,什麼東西在他心裏也牽挂不住,包括父母的死亡,也將無一點悲哀的眼淚。在世人眼裏,這樣的人是沒有“心肝”的,是“無情”的東西,但在佛法裏面,應該是值得贊歎的。佛陀涅槃時,已成阿羅漢果者,無人淚眼娑婆。阿難尊者未證四果,卻痛哭哀聲佛陀的逝去。當今社會,多少人在股場、情場、商場失意,出現跳樓等種種自殺事件,若是受過這種思維訓練的人,他的心理平衡狀態非常高,決不會爲這些事情而輕易舍棄生命的,因而這種思維方法在社會意義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挽救很多人的心靈,提升他們的生命價值。
二、心理平衡與自我暗示的表現方式
阿Q精神充斥著在這個社會每一個角落,因爲每個人都需要這種自我精神調解。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著心理上的打擊與沖刺,而在承受外來沖刺時總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以使自己有理由活下去。
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人們從外在的東西來彌補內心的缺失。一個小孩看別人吃“糖”自己非常想吃,可是沒有人給他。在他以後的日子裏,他會爲了彌補想吃“糖”的願望,去吃很多“糖”,並且非常有這方面的嗜好。一個人在小孩時心理哪方面受到挫傷,他會在以後的日子裏,不知不覺主動去彌補這種心理挫傷。當官也好,發財也好,讀博士也好,都是基于一種心理上的內在的基本要求。從好的方面來看,它是上進心的表示,社會的原動力,也是人的本能的需求與自尊心的需要。美國許多優秀人才,在他們積蓄到億萬財富的時候,不知自己要做什麼。有些人采取了自殺,因爲他實在想不出活著還有什麼可供他去追求的。他的自尊心、自我成就感已經得到極大滿足,更深一層的心理上的空虛感,令他生不如死,他只有以自殺的方式向天國報到。在他的自我心理暗示下,活著就是追求成功,成功後他的任務也完成了。
經常有人爲了求個心安,在佛祖面前念念有詞:“佛祖啊!你保佑我吧!保佑我升官發財吧!保佑我子女平平安安!”僅僅在于求個心安,保個平安,並沒有真正理解佛的教法。他們只知道給佛捐錢可以消災免難,沒有更上一層的追求。他們時刻處在心理不安穩的狀態,在他們的心態裏,老是怕發生意外,于是用一點點小小的錢,圖個心安。在這種心理自我暗示下,認爲“佛菩薩會保佑我的,我會沒事的”。實際上,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自心的無窮能量。
這種心理上的自我暗示是在自己欺騙自己的前提下發生的。一個人的情緒,在接受人的主觀意識的暗示下,可以産生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只要你每天早上起來,告訴自己許多遍“我很快樂,我很快樂,我真的很快樂!”並且確認自己真的很快樂,人的情緒受自己主觀意識的影響,馬上會變得快樂起來,並且長期以往,快樂的性格會慢慢增長,會活得越來越快樂。情緒是假的,你只要欺騙它,告訴它,就會隨著你的意願所轉變。追隨著你的意願忽高忽低,或者痛苦,或者快樂。人世間一切的東西都是假的,因爲世間上的一切存在是因爲人的存在,沒有人的存在,萬物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萬物的存在與否與你的存在和情緒感受是沒有任何關聯的。一切的感受與情緒都是虛假的,是在人的情緒意識作用下,才産生了諸如快樂與痛苦的感受。是假的東西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你思想認識上的問題,你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出現了萬物虛假性的思維框架,那麼你就不會爲感官世界的樂而迷失本性,也不會爲痛苦感受而怨天恨人。你的心處在平平坦坦的一望無際的空際中,不起任何怨憎愛恨的念頭。因爲一切的感受都是情緒在起作用,而情緒在人的自我意識暗示下,或在固定模式的思維下,産生了忽明忽暗的意識流。
樹立這種假的、空的思維觀,是爲達到最佳心理平衡狀態。最佳心理平衡狀態是誰
那就是佛陀,他已根除了一切無明煩惱。心理上達到最佳狀態是要去除貪嗔癡等種種無明煩惱,直達生死根本解脫。而達到根本上心理平衡的最佳狀態,就要走叁條途徑,那就是戒定慧叁種思維。
叁、從戒定慧的思…
《佛教與心理平衡的思維調適(淵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