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維觀來看心理平衡的途徑
戒律是約束人的惡性宣泄,培養人的善性流露。佛教提倡不殺生的目的也是爲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培養我們正常的人生心態。一個小孩如果喜歡殘殺動物,暴力傾向明顯,他長大了多爲心態不正常,常爲社會帶來黑暗面,入獄機會多多。而一個愛護動物的小孩長大後,與社會比較合群,顯得有愛心,能助人爲樂,心態比較正常,不會有過激的行爲出現。戒的作用在于防非止惡。人如果具備宏觀上的防非止惡的思維觀,那麼任何事情來臨之時,他都不會破壞他本有的那種不爲惡的心態。佛教講恪守五戒得人道或者天道,以持五戒功德殊勝,可以生天享福。生天者當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功德、念天德清淨、念戒行清淨。世尊開示:“欲修天隨念者,應獨居靜處禅思:有四大王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及上界諸天;彼等諸天,因具備那樣的信,故死後得生彼處。”只要具備生天的信德,深信我六念功德可以生天,具足信心,心系天德,心念自然正直,伏煩惱蓋,便發生近行之禅支,可得生天之願。這一切的行爲過程,都是在自我暗示下完成的。首先心理自我暗示,我一定可以生天,有什麼作爲理念支持呢
便是六念功德,如念佛功德,深信佛德清淨不可思議,心中希慕佛德向佛學習,內心自然具備伏斷煩惱蓋能力,便生五禅支,心與天人同樣清淨,便具備生天的能力;如果此心已斷欲界念頭,具備色界禅定,便生色界天;具備無色界禅定,便生四無色天。
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恪守道德觀念是爲了讓自己感覺是個幹淨的人;或者出于信念,或者自我暗示自己是個高尚的人,這樣,他會活得比較開心。把高尚情操作爲自我體現的時候,人的心理就平衡。宗教的作用往往如此,它能激發人類美好善良的一面,來體現一個人生存的價值。作爲一個佛教徒,不管他要成爲菩薩也好,羅漢也好,首先要激發他真善美的一面,以利他爲要務,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以期能積功累德。當福德與智慧圓滿的時候,他的佛道也就完成了。這個過程是心理自我期許、自我暗示的過程,也是心理平衡的過程。
佛教經常提到業力不可思議,福德不可思議,定力不可思議。在叁學中,定學是通于外道的,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一定要從定力才能得到往生。不具備色界、無色界禅定力的人,是無法生到天上的。至于佛教禅定是通向涅槃寂滅的,就像木柴被火燃燒後,只剩下一堆灰燼。木柴就如我們的身體,火就像是禅定力,經過定力的燒煉,閃爍出寂滅的智慧火花,這智慧的火花蕩盡一切煩惱覆障,完完全全化作煙塵,向十方法界無盡空間遁逸而去,再也不會有任何牽挂、貪戀。在他的心理上,無須回頭再望一眼世間,就此與塵世脫離。
禅定在佛教有叁種類,即單修止,或者單修觀,或止觀雙修,這叁種修法皆適應人類的叁種思維。《圓覺經》將其分作二十五種修行類型,所謂“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如《圓覺經》雲:“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成就,不究竟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此是單修止定得解脫者。此種人,思維好靜,不好活躍,故宜得止定。“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多單修叁摩缽提。”是單修觀慧得解脫。這種思維從觀察念頭入手,故有好動的趨向。“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若,名單修禅那。”這是單修靜慮者以致解脫。
二十五種分類中有“先修止定,後修觀慧”;或“先修止定,後修靜慮”;或“先修止定,中修觀慧,後修靜慮”;或“先修止定,中修靜慮,後修觀慧”;或“先修止定,齊修觀慧靜慮”;或“齊修止定,觀慧,後修靜慮”;或“齊修止定,靜慮,後修觀慧”等等修習方法次第。如上經所雲“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這是“先修靜慮,後修止定”;“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這是“先修靜慮,後修觀慧”;“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這是“先修靜慮,中修止定,後修觀慧”;“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這是止定、觀慧、靜慮叁法(同修)而得解脫。其他可類推如經文所述。
上述二十五種類型,實爲叁種。第一種止定是從環境的清淨和內心的定靜入手,逐步澄清自己腦海中的雜念,使內心不攀緣外在的事物。定中自然産生智慧,從而達到輕松、甯靜、安祥的境界;第二種觀慧方法就是觀察內心的念頭,體察身體內外各種事物的究竟,進一步了解這些事物都是衆生妄念所産生的現象,都是由許多因緣和合所産生的假相,並且本著慈悲心運用種種方便的方式,來教導其他衆生;第叁種靜慮,從除去內心的煩惱和憂慮入手,不執著自身內外的事物,甚至連“空假”、“定靜”和“自我”的名相也不留在心中,凡是會使內心産生負擔的名相和念頭都一並消除。
這叁種修定的基本思維方式,衍生出二十五種方法,而最根本的原則是這叁種方法都是在自我暗示下的思維修習中得到發展的。止定先從外在诃欲棄蓋開始,調和自己的身體,從定力的增進,由欲界未到地定至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再從定力中煉就觀慧達到解脫。在這過程中,每一種禅定都是在自我暗示的思維下而成就的。佛世有一老比丘誤認一年少比丘爲阿羅漢,對他具大信心,向年少比丘求證阿羅漢四果法。年少比丘玩心未盡,隨手丟一個水果,對老比丘說這是證初果,年老比丘隨心應道,是初果;再丟一個水果,此是二果,隨念證二果;乃至叁果四果,亦複如是。丟完之後,年少比丘說:“四果已證畢,可以回去了。”年老比丘當下具證四果,成就阿羅漢道。是什麼原因玩笑之下竟能證四果
這就是年老比丘對年少具有極大信心,認爲對方已證阿羅漢果,絕對不會騙人戲弄人,在他十萬分虔誠心態的自我暗示下,此心此念具備無比的能量,當下就成就初果,乃至四果阿羅漢。至于教者是否真心,那無關重要,只是起了引導作用。可見,我們的心地,也即我們的思維具有無窮無量的能量,地球由我們心的能量所創造,叁千大千世界也是我們的心能量創造,這心的能量由我們自己去定奪,成佛作祖亦是如此。
四、從修定的功德來看心理平衡的調適
經論中說,有四修定:一爲了“現法樂”住,二爲了“勝知見”,叁爲了“分別慧”,四爲了“漏永盡”。爲了得到四種功德,所以行者要修禅定。
一、爲得“現法樂”。現法是現生(不是來生)修習禅定,能得到現生的安樂,這是離欲界所得的喜樂。如修得初禅的,能得“離(欲所)生喜樂”;修得二禅的,能得“定生喜樂”;修得叁禅的,能得“離喜妙樂”;修得四禅的,能得“舍念清淨”。四禅雖沒有說到樂,而所得到的“寂靜樂”,是勝過前叁禅的。明淨的禅心與輕安相應,爲欲界人類所從來沒有的。對照于人世間的粗重煩惱,禅定得到“現法樂”住的時候,對任何世俗的引誘都沒有興趣,心理已經是非常平衡了,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東西了。
二、爲得“勝知見”。得勝知見可分爲叁類:一修光明想。這本是對治昏睡所修的。二修淨想。從不淨觀的修行轉化爲淨觀,依白骨而觀明淨,如珂如雪,見“白骨流光”,照徹內外。光明想與淨色的觀想,是勝解作意——假觀想而不是真實觀,是對于定心的增強,煩惱的對治,而不是引向解脫的勝義觀慧。叁發神通。修得第四禅的,依方便能引發神通,這是超越常情的知見,有神通並不意味著解脫,真正的解脫需要殊勝的觀慧。一般人是不具備神通的,世間神通包括能聽非常遙遠的他方音聲的天耳通;能知他人心念的他心通;能看到非常遙遠的他方世界的天眼通;能了知自他過去生事情的宿命通;還有隨心所欲,往來無礙的神境通。當常人具備了這樣的能力,他的製約能力非常強大,並且別人不能製約他,作爲常人,能力勝于他人的時候,怎麼會不心理平衡呢
但在佛教裏是要擯棄這種想法的,得了神通並不就是代表了一切,最高境界是保證涅槃的境界。這種涅槃思維的訓練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福有威並不代表什麼,人最終是要死的,得勝知見只是俗人常見,要真正達到心理最佳完全平衡狀態是要解脫生死大道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有相對立的東西,有所依賴的,也是不能究竟的,究竟的最佳的平衡狀態,是不依賴于神通的。
叁、爲得“分別慧”。“分別慧”是在深入禅定,定心明淨,出定以後,定力猶能相持的一種慧力。此慧是在語默動靜之中,心中明明曆曆,飲食時知道自己在飲食,行路時知道自己在行路,談話知道自己在談話,起念頭時知道自己在起念頭,覺想時知道是覺想,這也是初學進修中的“守護根門”,佛經中所說的正知而住。在這裏的思維訓練是重在念念分別,忿怒時知道自己在忿怒,就不會犯下大錯誤,心理就處于平衡的狀態,不會爲外面東西所幹擾,心裏就處于一種明覺明知的平衡狀態。
四、爲得“漏盡通”。生死的根源是煩惱,在除盡一切煩惱過後才能證得無學,得究竟解脫,成就漏盡通。定力能夠伏除煩惱,卻不能根斷煩惱。“諸漏永盡”是要依觀慧而斷的:“觀一切行無常,無常故苦;無常苦故,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就是空”。經中說“空于貪,空于嗔,空于癡”就是要我們契空(無願無相)而淨除一切煩惱,方得涅槃解脫。
一個得到涅槃解脫的人,是什麼都放得下的人,他的生死可以給你,還有什麼心理能不平衡呢
他的心中無有一點牽挂、貪戀,已經得到真正的正道,還有什麼東西能使他起一個念頭呢
連念頭都不起的人,心理怎麼可能會不平衡呢
由此可見,人的一生,都處在思維的“自我暗示”,“自我欺騙”下而有所“成就”。思維能決定我們今生的成就,也能決定我們生生世世的未來。是心能作佛,也能成就地獄。如果人類能善用思維,不但能爲自己帶來幸福與解脫,也將給社會帶來幸福與安甯。
《佛教與心理平衡的思維調適(淵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