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空性
現在我們有些人對空性好像有了一點點了解。了解空性到證悟空性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如果真正了解了空性,那已經很不可思議,是很大的進步了。
真正要了解空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有些居士總愛說開悟,以前有居士對我說“師父,一個大和尚說我開悟了”,什麼五臺山的大和尚之類的,說得跟佛一般。我就問她煩惱是不是少了,男朋友好不好?她當時正在談戀愛。她說不好心裏很痛苦,因爲男朋友有外遇。我就說,你心裏根本沒放下,還有那麼多痛苦。真正的證悟,心裏沒有什麼煩惱,看什麼都是清淨的,聽什麼都是佛的聲音,起心動念都是佛的智慧。煩惱也是佛的智慧,這種境界有沒有?
其實開不開悟自己是知道的,用不著東說西說,一個很簡單的標准,那就是自己對上師叁寶的信心是否增加,大悲心有沒有增長,煩惱是不是越來越少。還要自問是不是認識了叁惡道、叁善趣的輪回苦,有沒有觀無常……這是我們學佛的基礎,想要開悟的必經之路。
煩惱是心造出來的,心也沒有一個實有的存在。痛苦是心在痛苦,不是身體上有個痛苦;失敗的傷心也不是身體造的,是心裏造出來的。認識到了就是一種悟,一種進步。每個人的煩惱都只是無始以來帶過來的無明習氣,一步步地認識自己的習氣,並決心對治與斷除,是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心的穩定是最主要的,不能今天認識了,明天又忘了,很短暫,那只是假“悟”。再然後第二步、第叁步,繼續觀自己的心,看煩惱的本性,煩惱一點點地斷除,就是一點點的悟,最後積小悟成大悟。
現在很多學佛人,整天見活佛、堪布和法師什麼的,到處求加持求摸頂,一心往外緣向外求。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內心的煩惱會因此斷除、大悲心能生起來嗎?加持等等只是一種善巧方便法,根本還是要讓自己的心要先穩定下來,好好地聞思修。不觀自心,不老實學佛,只是到處跑,別說開悟,就連原先的一點點小悟也被蓋住了,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只會更加牢固,越發蓋住我們的心性。
很多居士剛開始接觸到佛法時就想出家,不想做事,沒想到過了七八年後又開始做事。本來得人身遇佛法想學佛,是多好的機緣啊,可是因爲沒有認識到佛法的根本,或者當初也只是一種迷信,只是靈光一現,又入無明黑暗,煩惱習氣更重地蓋住了我們的光明本性。所以,我們此生好不容易遇到佛法,一定要抓住佛法的根本,要發願斷煩惱,證空性。特別是千萬不可迷信,否則容易退失信心。
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做事情不要太多。無垢光尊者在《叁十忠告論》裏已經這樣告誡我們。我們很多人一直忙于做事,比如做轉經筒,造塔子,造寺廟等等,心裏想法很多,今天這樣,明天那樣,種下了做事情的種子,說是方便善巧,其實還是加重貪嗔癡,煩惱不會減少,反而增加。事情做多了,惡也好,善也好,善巧也好,心就會不斷緣這方面,心裏這些東西裝太多了,想證悟就不太容易了。
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前做王子,妃子成群,富貴無人能比,能力大得很,但看到世間的生老病死苦,當下就認識到做再多的世間事都救不到他,于是堅決地離家修行,修心,最終斷除煩惱,證悟空性。
所以,真正求解脫的人,就要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噶當巴修行人、晉美林巴尊者和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那樣,舍棄世間,安心修行。不是他們沒有做事情的能力,他們的能力無人可比,但卻沒有去做,爲什麼呢?先要自己證悟了,才能夠真正幫得到衆生。
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不讓我們認識自心本性,要解決我們的痛苦和煩惱,只有依靠叁寶。我們作爲在家人,也一樣可以隨學他們。做事情要少一點,不要太多,學佛的根本是這樣的,要觀無常,看自己的本性,對治煩惱,斷除執著,證悟空性。觀心特別重要。沒有觀心,念經念咒做再多的事,都是沒有用的,都不是最主要的。
所以,身處現今時代,學佛人要少一點做事情,多一點學佛。不要迷信,否則容易退失信心。要多一點觀無常,修出離心,發菩提心,早一點證悟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