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就是成佛嗎?

  見性就是成佛嗎

  見性並非就是成佛,理由如下:

  (1)見性在成佛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是第叁級見道,成佛在第五級無學道。菩薩道見道與佛道之間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見道與羅漢道之間相隔修道八地。大乘成道叁個阿僧祗劫時間分配是:

  第一個阿僧祗劫在資糧和加行二道;

  第二個阿僧祗劫從一地見道到七地末尾;

  第叁個阿僧祗劫從八地到十地末尾。

  (2)見性的最低界限在見道上。見道的第二刹那開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細分二障。佛是斷盡煩惱、所知二障。見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稱作真佛。

  (3)見性的不僅是大乘菩薩,二小乘也得見性。但他們的本道果位是羅漢,而不是佛。

  (4)有佛名未必都是“佛”,如緣覺羅漢稱辟支佛;十地菩薩已獲得與佛相同的相好莊嚴,也可稱作“佛”(見《現觀莊嚴論》)。

  (5)既然“見性”就是“成佛”,已“開悟”見性的達摩爲什麼還要修止觀面壁九年?既然“見性”就是“成佛”,在弘忍處得真傳而開悟見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爲什麼回到嶺南後隱居在獵人隊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說成佛理論框架只有兩種:一種是顯宗成佛模式;一種是密宗成佛模式。禅宗不屬于密宗而屬于顯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須符合彌勒《大乘經莊嚴論》和《般若現觀莊嚴論》所闡釋的境行果理論。

  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兩點:

  (6)在大乘顯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叁個無量劫和許多個無量劫修成佛果之說,沒有本世肉體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說。因此,禅宗的“見性成佛”的“佛”,不是終極意義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歸正。

  (7)在大乘經論中所說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報身成佛”。

  報身有“五個”決定特點:

  (a)身決定:以相好莊嚴無比的報身相成佛;

  (b)處界決定:色界無上天成佛;

  (c)說法對象決定:說法對象全部是聖位菩薩;

  (d)所說法決定:只說大乘法門;

  (e)住世時間決定:從成佛時起直到一切衆生成佛,其色身不滅(見《大乘經莊嚴論》)。

  根據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決定地點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認爲釋迦牟尼先在色界無上天成佛,然後化身轉世爲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齒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雅王妃,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佛,只是一種度化本土衆生的方便化現。

  根據這一成佛模式可以斷定,禅宗的所謂“見性成佛”不是指功德圓滿的佛,只是指“登地”,進入如來家族。

  (8)佛果是具法身、報身、化身等“叁身”者,法身和色身(報化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法身”指佛的“自性清淨”的體性和佛的通達無礙的智慧功能,它的成因是慧資糧。

  “見性”是智慧境界,是修定慧的結果,而色身的成因是無量功德善行。因此,“見性”只是佛的法身屬性,不是色身屬性,因此不修色身因緣,只修見性智慧成不了佛。禅宗只講“見性”,不講修善修福,只能成佛的“一半”,成不了佛的“另一半”,即色身。

  (9)“成佛”是斷盡煩惱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淨境界。

  初“見性”只能破除心性表層“見惑”,破不了心性深層的習染俱生二障,破除俱生二障是見性後的修道結果。“頓悟漸修”,就是指的悟後的修道過程。

  因此,可以斷定“見性不是成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