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講諸法性空的虛無主義嗎
大乘佛教講“空”,但“空”的含義是什麼,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也只能從字面上粗淺地理解,難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連那些智商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義。因此,很多只從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許多學術界人士,都認爲佛教是“虛無主義”,這種看法由來已久,不足爲奇。正因爲“空”的意義深而難解,沒有相當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對“空”的意義容易産生誤解,墮入頑空,導致否定因果業報、善惡和叁寶的作用等反而造惡墮之業。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爲了消除對佛教教義誤解,對“空”作一簡明介紹。
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爲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能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
“自性”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稱作世俗谛,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作理谛或勝義谛。
事物的現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標准,全部承認其有,世俗谛如叁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衆生、苦集滅道、生死輪回、業力受生、因果報應、世間法與出世法等等,不能說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內,在世俗谛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若不承認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這是佛家最反對的。
事物的“自性”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習慣上稱謂的“自性”,如人、動物、山、水、樹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爲有這種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各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對這類“物自性”,佛教從來不否定。
那麼“空”是指什麼呢?
是指一種“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種不依賴任何別的事物的單一、獨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這種“特殊自性”觀念是一種無明形成的虛妄觀念,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實際情況是,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怎麼會有不依賴衆緣的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沒有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這“自性”不就是“空”嗎?
這就是從思辨的方法認識的“緣起性空”之理,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不是空有的對立,而是“空”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的空有統一境界。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性空的難悟也正在這裏。
總之,“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爲一體的直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