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人說,密法上師必須是已經成就的上師,這話對嗎?

  有人說,密法上師必須是已經成就的上師,這話對嗎

  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內證境界。灌頂傳法的上師具備內證成就當然更好。但人的內證成就,即修證地道層次,一般從人們的外表思想行爲上是無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僞裝,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癡也未必愚癡。

  佛菩薩常有億萬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薩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視者也有深藏不露內證成就的可能性。

  因此,佛陀曾說:“我和與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與人無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會犯過錯。”這就是說,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別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聰明判定別人的性相,就會犯過錯。俗話所說“不能以貌取人”就是這個道理。

  人的內證成就無法把握,因此在經續中對金剛師的必備條件中並沒有提到“須有成就者”。不知“灌頂師必須要有成就”這條規定從何而來?這“成就”指的是什麼?如何判定成就?又說什麼“未成就上師如濁水,愈洗弟子愈濁。”說這種話的人聽說過沒有:“自己的心不淨一切不淨,自己的心淨一切淨”這句佛教名言?可曾聽說過善星和提婆達多挑剔佛陀之事?

  在末法時代,要想找到經續中規定的那種德相完備的金剛師是很難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過。只要具備灌頂應具備的有傳承、未犯根本戒、曾經過閉關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頂知識這些條件,缺點不大于優點者就可以當金剛師。因此,《密宗道次第廣論》引用《勝義承事論》曰:“濁世師長德失雜,難得全無過失者,善觀何師德增上,弟子就應親近彼。”(“增上”是德勝于失之義)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但作爲學法弟子來說,應著眼師長的長處,不能挑剔短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