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人說,佛教說“法無定法”、“法門無量”,所以沒有固定的體系,這話對嗎?

  有人說,佛教說“法無定法”、“法門無量”,所以沒有固定的體系,這話對嗎

  有些人以“法無定法”和“法門無量”爲借口,隨心所欲地解釋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證道行爲變成和外道迷信沒有多大區別的隨意性選擇,這是對佛教理性原則的破壞。

  “法”在佛經裏面有十種含義。“法無定法”的“法”指的是萬物;“法門無量”是說衆生無量,心態各異,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與衆生心態相應之義。在未入道之前用種種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後則按統一的軌道修行證果,這兩件事並不矛盾。

  所謂“方便”並非就是無原則的方便,其原則就是趨于解脫成佛之道。解脫成佛是佛法的統一軌道,如果離開這個原則就不成其爲佛法了。這統一軌道就有一種在嚴格的邏輯規律控製下,與目標體系緊密相連的修道體系,以及總結概括修道規律、對修行人起到指導作用的理論體系。

  整個佛法就像無數零部件組成的一臺精密的機器,製作這部機器的原理分散在經、論、律、續等浩如煙海的經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經典都是闡明解脫大機器上的某一個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說“除了這一部經,其余什麼也不要”,那就等于說拿了一個汽車零件就可以當汽車用,這是非常可笑的。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將叁乘佛教八萬四千法概括爲叁士道,並將叁士道納入到菩提道的統一軌道,作爲一個人一生學修的叁個步驟,在般若理論結合修道實踐方面提供了一個一法涵蓋萬法的全面系統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從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後,小乘與大乘在此分道揚镳,小乘人只求個人解脫,將此作爲終極目標;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後,推己及人,發爲利衆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

  掌握佛教總體理論框架,在學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彎路、錯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