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學佛應從讀經入手,不應從讀論入手”此話有道理嗎
持這種觀點的人都是對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學佛的人直接讀佛經,無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實質,會把特定環境下對特定對象所說的法,當成普遍原則;會把字面的意思當成精神實質,會把局部當作全面。猶如瞎子摸象,會把象鼻當作象身,因而會産生許多偏見,始終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領。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佛是對不同層次的度化對象說不同的法,如良醫治病,對症下藥。因此,對一個事物,有時說有、有時說空、有時說非空非有;對同樣的行爲有時肯定、有時否定;有些戒行,對有些人嚴格禁止,對有些人放寬或開許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就會對佛法産生不正確的看法,如有人說“佛說話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須學習龍樹、彌勒、無著等總結歸納解釋佛經的疏論。在全方位理論的指導下,再讀佛經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彌勒《現觀莊嚴論》把全部《般若經》的內容總結爲八事七十義是對佛法理論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現觀莊嚴論》,而直接讀《般若經》,雖讀得頭白紙黃,也只有讀經的善功德而已,對《般若經》深廣義理的理解卻沒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龍樹、彌勒、無著的博學天才,和與他們相同的證悟地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