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以心爲本”的說法和“萬法唯心”的說法,意思是否相同?

  “學佛以心爲本”的說法和“萬法唯心”的說法,意思是否相同

  “以心爲本”和“萬法唯心”含義完全不同。

  學佛“以心爲本”是佛教界各派的統一觀點,而“萬法唯心”只是唯識派一家的觀點。

  “以心爲本”的觀點,並不排除思想意識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觀世界的存在,但“萬法唯心”的觀點,排除了除思想意識以外的一切客觀存在,即“境空識有”。因此,不能把這兩種說法混爲一談。

  佛教從本質上來說,是以“脫苦得樂”、“去染還淨”爲終極目標的一種意識形態體系。“苦”與“樂”是思想感受,“染”與“淨”是心性的狀態。因此說,學佛的根本是“心”。

  又因生命流轉的本質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煩惱和造業行爲,而“煩惱”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動表現,造業行爲是受思想意識支配的身言活動,二者又離不開“心”。

  學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爲,“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惡,“心善”才會棄惡揚善,“心誠”才能精進學修,“心慈”才能利樂衆生。“入定”是散亂心的排除,“見性”是心智功能的質變,“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兩種“菩提心”的結果。事事處處離不開心,受心的影響,所以說,修佛以修心爲本。

  “以心爲本”這句話只是點明了心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並沒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應法”和“無爲法”的客觀存在。但“萬物唯心”指的是哲學上的一種見解。這種觀點認爲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識中的境識的顯現,猶如夢中境物,心物無二。

  正宗的唯識論,對境空識有、識境無二等有一套比較嚴密的思辨方法。不像當今的庸俗的識觀說那樣,公然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說成是自己心識的顯現。這種觀點不但違背科學,就連佛教中的中觀、經論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認。這種觀點,經不起考查辯論,只能對那些無理性思辨能力的普通信徒故弄玄虛地說說而已,若略作考察,便見漏洞百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