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大德主張學佛必須先從“有”後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這種說法和藏傳佛教的觀點是否一致
這種說法和藏傳佛教完全一致。
起信修法的過程也是個認識的過程,認識必須從有形的現象入手逐步達到無形的本質。
“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世俗智的認識境界是事物的現象——“有”,超世智(聖智)的認識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認以世俗智確立的一切存在,輪回、解脫、因果業報、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論將無從建立。進而,佛和佛法也就無從談起。同時,真假二谛也是對立統一體,若無假谛的“有”,也就無從談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沒有“有”、“空”分別見的“無戲境”。
在菩薩戒中對信念和認識條件達不到的弟子宣談空理也是犯戒行爲。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會錯誤地理解空義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墮的惡報。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略)論》中,把修止觀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這除了有六度的先後次序和認識上的難度外,也有深恐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應待到思想成熟再開示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