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思想如何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相結合?

  佛教思想如何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相結合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爲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佛教是一種催人積極向上,追求完滿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是驅散心智愚昧,點燃智慧明燈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省自悟,自我淨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衆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習如來的出泥不染,寬厚仁慈,誠實,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無貪無嗔,平易近人,心胸廣如虛空的人格品德;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爲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閱讀佛經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佛中學習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這是佛說的。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

  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爲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麼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都屬于外表形式問題,不必一律強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爲榜樣,以法爲准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