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有世俗學問和佛法學問兩種,前者如文學、曆史、哲學、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學、社會、政治、經濟等等學問,後者如內學叁藏四續包括的佛教學問。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樂衆生兩條,遍知的目的是利衆,廣泛的利衆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教事事講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創造遍知的順緣。

  遍知的順緣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學習。不學無術,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絕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視學問,對學佛者來講,外學即世俗學問和內學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樂衆生都離不開學問知識。所謂“知識越多知識障越重”的說法,不是佛教的觀點,不可輕信。

  但佛教所說的學問和世俗的學問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世俗的學問指純粹的知識,世俗的“學者”,就是純知識性的學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識就是“學者”。佛教從來反對那種脫離思想、行爲的“口頭學問”、“空談學者”,要求學問見于言行。

  因此,佛教善知識從原則上講都應有相應的德性和覺悟成就,但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善知識”這個佛教中的概念和實際善知識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識應從信仰、德性、學問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識學問。

  成就指的是學佛人的修證成就,即戒、定、慧叁學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學者型和瑜伽型兩種類型,瑜伽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內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關的知識而外很少關心其他知識,學者型成就者廣學多聞,具有授徒弘法的條件。

  總之,學問和修證成就之間不能畫等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