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利樂衆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種方法嗎?

  佛教利樂衆生,只有行善教化一種方法嗎

  佛教的精神宗旨是興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從輪回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衆生。

  佛教認爲衆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難的總根源是愚昧無知的俱生無明,消除愚昧無明的唯一辦法是進行教化,點燃衆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燈。

  由于衆生心態各異,根器不同,爲了適應一切衆生的心態、根器,在開發真智、消除無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設置了種種方便之教。所謂方便,就是不拘一格,對症下藥,有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禅宗、淨土、實教、權教、漸門、頓門、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與出世之法,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離欲修行之法和不離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製惡之法,修世間快樂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

  一切利衆和度衆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這種適應一切衆生心態、根器的大方便,包含著佛陀的無滯無礙、深明圓通的大智慧。拘泥于一經一說之人,怎知佛門的無限大方便。外行所謂“佛經中的很多觀點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門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誤解。

  佛教度化的對象如果只限于一種心態,那麼,對機之法也只需要一種,其余諸法與此一法也許有相互矛盾之處,但無量衆生有無量心態,每個衆生各得其所,有什麼矛盾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