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叢林製度?
所謂叢林製度,原來專指禅宗的僧團製度,明、清之後,叢林製度則泛指所有的漢傳佛教寺院製度。中國的叢林製度是由禅宗高僧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禅師所首創,從表面上看,叢林製度與佛教的戒律有很大不同,實際上卻是以戒律爲根本,叢林製度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表現。
叢林製度的組織管理模式
叢林製度下,叢林組織的首領名爲住持,爲住持正法之意,因其在寺中所住之地叫做方丈(面積只有方丈之地),所以也被稱爲方丈。住持是全寺的主僧,執掌全寺的教育、行政事務、行爲規範以及經濟財務等。叢林製度規定,住持的人選由僧衆們推舉産生,並且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必須是禅宗的得法弟子,爲衆僧表率,而且形體端正健康,沒有殘缺;二、要受衆僧擁戴;叁、必須得到政府的同意。叢林製度的住持任職有一定期限,到期必須交接,交接後稱爲退院老和尚,並不再過問寺務。住持除了要處理寺中的各種日常事務外,還要負責選拔僧衆任職各種執事(具體負責某一方面事務的管理人員),這種行爲叫做請職,請職不是命令,而是一種禮聘行爲。住持在處理事關全寺的大事時,必須召開全體執事會議經討論後才作決定。
叢林製度的經濟製度
百丈懷海禅師首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禅佛教經濟,從此禅宗僧尼就一改自己不生産,專靠乞食爲生的生活修行習慣。雖然農禅製度在當時也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但他卻適應了中國農耕社會的國情,對中國佛教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曆史上幾次重大的滅佛運動中,禅宗損失最小,對此叢林製度可說是功不可沒。叢林製度的農禅經濟有一整套的嚴格規定,在這裏略舉兩例:一、出坡,這是叢林製度對從事農業生産勞動的專業術語,自百丈禅師以來,它便被列爲禅僧們每日的功課,出坡時,住持必須躬先領頭,爲人表率,然後全寺上下一起參加;二、公衆,是指叢林製度寺院的一切開支和收入必須全部公開,收入的錢糧,都要用于爲僧衆們謀福利,改善僧衆的生活,如果確有盈余,那就添購土地田産,以備將來之需。
叢林製度中除農禅經濟外,最有特點的是“討褡”。所謂討褡,是指只要僧人受戒出家後,都可以在叢林中食、住生活的製度。討褡大致可以分爲兩種類別:一、挂單,是指短時期小住的僧人,挂單者須先到客堂,按照一定的儀式,作禮招呼,並依一定的禅門術語,詢問情況,經過寺院知客的允許後,才可以住下;二、挂海褡,是指要在該寺常住修學的僧人二這樣的僧人必須先要在寺中住些日子,經過知客師及各執事們的考察,得到認可才能正式住下來,叢林製度規定,常住的僧人每年可以領兩次衣襯錢,用來縫製衣服,此外每季還發一次零用錢,叫做單資。
叢林製度的禅堂
佛教的殿、堂是寺廟中不同建築的名稱。殿是供奉佛和菩薩像,進行禮拜祈禱的場所,堂則是供僧衆們日常生活、傳道說法的地方。殿的具體名稱一般按其所供奉的具體佛、菩薩的名稱來命名,比如有藥師殿、叁聖殿、彌勒殿等。堂一般按其具體的用途來命名,比如:用來安置祖師像的堂有開山堂、祖師堂等;用來講法修道的堂有法堂、念佛堂等;用來日常生活的堂有齋堂、客堂、茶堂等。佛教的主要殿堂一般都建在寺院的南北中軸線上,其余的則都建在正殿前後的兩側。
叢林製度的禅堂與一般的佛寺基本一致,但也有獨特的地方。比如:一、叢林製度的禅堂規模較大,可以同時容納幾百人坐臥。每個僧人都有一個鋪位,鋪位之間都是連在一起的,這被稱爲“長連床”,鋪位一般被安置在禅堂的四周,而中間則是個大空場,以供僧人踱步之用;二、別派的禅堂一般是不供佛像的,可叢林製度的禅堂卻在中間的位置供奉一尊釋迦牟尼的像,正對大門的位置還要再放上一個大座位,供住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