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6)
6 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說不二法門,即是說如來藏。
不二法門有一系列經典,在我國六朝時代即已開始翻譯,時爲西元四世紀,可以說是早期傳入的經典。
這些經典,應以《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 (以下簡稱《文殊般若》)爲根本,此有二譯,一爲梁曼陀羅譯、一爲梁僧伽婆羅譯(名《文殊師利所說波羅蜜經》)。經中所說,即不二法門,而于經中世尊則稱之爲深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可見,不二法門並非般若以外的經典。依名言,可以將這系列經典獨立,但依法義,則實仍應將之歸入般若系列。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了解,所謂如來藏思想,其實即是深般若波羅蜜多。因此,深般若、不二法門、如來藏,無非只是法異門。如果按唐代時印度的判教,此叁法異門都屬于中觀系統,與瑜伽行系統並列,即成爲大乘佛教的兩大主流,而除此之外,更無第叁。
西元七世紀的月官論師(Candragomin),在解釋《文殊真實名經》時,有一大段判教,他說[注33]——
菩薩乘(大乘)有二,謂瑜伽行與中觀。
以下即詳述此二者的支分。關于中觀,他的判教是這樣的——
中觀亦有二:許諸法如幻,及極無所住。
他認爲“如幻宗”非了義,因爲如幻即不可立爲量,是故非真實。極無所住宗則爲了義。
對于極無所住宗,他的判教說:勝義谛有二種:異門、非異門;世俗谛亦有二種:正世俗、倒世俗。故是最勝宗,亦即無上密咒乘。
所以,他絕對不是一位唯識今學家。依他的判教,他應該屬于主張“大中觀”的瑜伽行中觀派,修無上密咒乘。這就與今日的藏密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相同。
對于他說的“極無所住宗”,可以一說。
上來我們說識境和智境,其實只是方便說,亦即只爲道上修行人而說,若說究竟,在佛的智境中實無所見,無所住。這種境界,才是佛所現證的空性。
這種境界,與“一切法如幻”不同。說一切法如幻如夢等,亦只是觀修的層次,非佛內自證智,因爲這已經住于一切法上,只不過當于住時見其如幻,因此才由見其如幻而說空性。這不是無所住。
然則無所見、無所住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這即是說爲不可思議的境界,勉強要說,只能說爲“唯一”,這就即是“不二”。爲了強調無所見不是沒東西給佛見到、無所住不是將佛看成有如世間的流浪漢,因此便須將不可思議境界又落于可思議的境界,這時,就說爲“樂空無二”。因此,“樂空”其實已經是世俗,不過爲了道次第上的分別,便可以將之稱爲勝義的世俗,而“不二”、“唯一”則是勝義的勝義。
月官說有兩種勝義谛,便是說樂空與唯一了,樂空是異門、唯一是非異門。勝義的勝義與勝義的世俗雙運,即是“樂空唯一”,即是佛內自證智境界。
所以在《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經中,文殊見佛,即有這樣一段經文——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今真實見如來乎?
文殊師利白佛言:如來法身本不可見,我爲衆生故來見如來。[注34]
這意趣,即是“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本不可見是智境,爲衆生而見即落于識境。二者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即是不二。
經接著說,世尊由頂髻放光加持文殊,入文殊頂,還從頂出普照大衆,然後令文殊說般若波羅蜜多,文殊于是說言——
般若波羅蜜者是如來,如來者是一切衆生。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聞說,立即隨喜,並且說——
善男子,汝今如是說深般若波羅蜜。
由此可見,不二法門即是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身藉煩惱纏而顯現的如來藏。這些法異門,在“如幻宗”可以看成是異門,在“極無住宗”勝義的世俗中亦可以看成是異門,但在勝義的勝義中,即非異門。何以故?以勝義的勝義即無分別故。
此亦即:法身(佛智)、如來藏(佛證智境)本不可見,以其無所住、無舍離而成無分別,但于勝義的世俗卻方便說爲“樂空”。由是可見,此即所謂“極無所住”。
因此月官于《文殊真實名經》的釋論中,一開首贊禮文殊師利,便說——
增益損減空 體性大安樂
此中“大安樂”應是“大樂”(說爲“大安樂”便令生機義晦暗)。
這就即是“樂空”,即是“不二”的方便(可以成觀修境,是故爲方便)。
于了解“極無所住”即是不二法門,即是如來藏之後,我們可以一說文殊般若。
世尊與文殊問答——
我今問汝。若有人問汝,有幾衆生界,汝雲何答?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作如是問,我當答言:衆生界數,如如來界。
文殊師利,若複問汝,衆生界廣狹(異本譯爲“衆生界量”)雲何,汝雲何答?
文殊師利白佛言:若人作如是問,我當答言,如佛界廣狹。
文殊師利,若複有人問汝衆生界系處(異譯“有處所否”),當雲何答?
世尊,我當答言:如如來系,衆生亦爾。
文殊師利,若複問汝,衆生界住于何處,當雲何答?
世尊,我當答言,住涅槃界。
這一段經文,即是文殊般若,即是深般若波羅蜜多。衆生界數目、界量、所處、所住 ,一如涅槃界,所以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即是修習不二法門。經言——
世尊,無得無舍,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世尊,若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多,不取不受、不舍不放、不增不減、不起不滅故。
這即正因爲衆生界與如來界不二,所以才無涅槃的功德可取可受,亦無煩惱可舍可放;一界無增無減,故衆生界亦無增無減;一界不生(起)不滅,故衆生界亦不生不滅。此中理趣,上來已說。然而深一層的理趣,則可于“理趣般若”中見到。
理趣般若有一系列經典,其中一些,令顯乘行人很反感,因爲他說佛父母雙身,又將佛建立爲金剛,而金剛的本源則出自藥叉,所以有些人便認爲是邪說,客氣一點則說爲“不純”。這些學人,不解文殊般若,亦不解深般若波羅蜜多。
先說藥叉。藥叉成爲金剛手菩薩,以及一系列“金剛”,有甚麼不妥呢,難道他們就不是衆生?衆生界如如來界,有哪一本經說過,只有人才能成佛,藥叉就不能成佛?因此,鄙視由藥叉而成的菩薩與佛,就落于人本主義,不平等,而且不清淨。
至于佛父母雙身,那只是一種表義(印),表義爲識與智雙運、現(蘊)與空雙運、明與空雙運、樂(生機)與空雙運。以此爲所緣境而作觀修,才能不離識境而現證智境,入不二法門。
故《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經》說——
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複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即一切嗔清淨;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蜜羅多清淨。[注35]
複言——
時薄伽梵如來,複說一切有情加持般若理趣,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一切有情金剛藏,以金剛藏灌頂故;一切有情妙法藏,能轉一切語言故;一切有情羯磨(事業)藏,能作所作性相應故。[注36]
這兩段經文,前一段理趣說大平等性,一切煩惱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後一段經文說由有情界(衆生界)以顯示般若波羅蜜多。密乘觀修的壇城即在這兩種理趣中建立,六波羅蜜多亦在這兩種理趣中觀修。是故不識理趣般若,便不識密乘觀修;不識密乘觀修,便不識不二法門。瑜伽行中觀師必爲密乘阿阇梨,幾乎無一例外,以瑜伽行中觀即以無分別的不二法門爲究竟故,一切觀修,都即是建立爲壇城與本尊的密法。這並不是七世紀以後的建立。在曼陀羅仙所譯的《文殊般若》中,有這樣的說法——
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乎?
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雲何以無礙而得無礙。
佛言:汝坐道場乎?
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雲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注37]
這裏,佛因文殊說“我即無礙”,因此就問他坐不坐“道場”,這“道場”即是“壇城”(mandala)的異譯。“汝坐道場乎”,即是問他是否觀修壇城。
當時的壇城有一實際的建立,如彩繪壇城、彩沙壇城之類,因此至今還傳有由擇地、清淨、彈線,以至安立壇城的儀軌,觀修的行人即坐于壇城前觀修。因此在《維摩經》中,光嚴童子碰到維摩诘,光嚴問他:“居士從何而來?”維摩诘才會答道:“吾從道場來。”光嚴童子問道場在那裏,維摩诘便乘機跟他說不二法門。
所以觀修壇城絕對不是密乘行人的專利,否則釋迦就不會這樣問文殊師利,問他是否觀修壇城而現證“我即無礙”。
因此我們千萬不可以爲無上密咒乘的觀修“不純”,他實在是究竟法門,不但理論基礎深厚,觀修的設計亦非常合理,容易令行人入不二法門,證深般若,得如來藏果。
關于文殊師利的教法,可寫成一本專著,目前就大概談到此爲止。
注釋
33 下來所引依林崇安譯《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廣釋》(高雄:谛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34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僧伽婆羅譯,大正·八,no.233,頁 733c。下引同。
35 大正·八,no.243,頁784c。
36 同上,頁785c。
37 大正·八,no.232,頁72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