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屆:佛法與生活——六波羅蜜(宗麟法師)

  【二屆】佛法與生活——六波羅蜜

  宗麟法師

   每個學佛的人,或初學或老參,不管他用什麼法門,他都希望把深奧的佛法如實地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是每個學佛行者所共同關注的一個課題。今天我把佛法與生活的重點落在六波羅蜜上,就我個人所掌握的佛法,並套用生活實例來作介紹。

   兄弟渡河的故事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先借用一個印度的小故事。我們知道印度最有名的河流是恒河,從前恒河之畔住著兩兄弟,大哥有錢、有妻子孩子,弟弟是個窮光蛋,沒有結婚生子。有一天,大哥忽然發現恒河對岸是那麼富裕,他想要全家移民過去。他把這個計劃告訴弟弟,弟弟非常贊同:“好!大哥,只要你全家能夠幸福,我就支持你的移民行動,不僅是精神支持,而且還可以付出行動,看需要我幫什麼忙

  ”大哥說:“我的錢可以買一艘船,可是我沒有劃船的技術。”弟弟說:“那沒問題,我會劃船,我送你們全家到恒河對岸,只要你們能過上快樂、平安的生活。”弟弟一心一意地用力劃船,就這樣把哥哥全家帶到了恒河對岸。好,故事到這裏就快要講完了,請問當弟弟全心全意爲哥哥全家奉獻時,他到哪裏去了?(衆答:對岸。)對!就在對岸了。波羅蜜的意思就是這樣。什麼叫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意譯就是度,所以蜜也常稱做六度。波羅蜜可以從兩個定義來理解它,一個是動詞,代表過程和方法,比如引渡,這是動態的理解;一個是名詞,是到彼岸,屬于結果和完成,這是靜態的理解。所謂六波羅蜜是我們每個凡夫向上學習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從中不斷調整的心,檢示自己的心,改造自己的生命品質。那麼智慧和慈悲是什麼

  這正好就是我們這次夏令營的兩大宗旨,像諸位汗衫上印著的,“覺悟人生”就是智慧,“奉獻人生”就是慈悲。

   布施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也叫布施度。布施,用現代社會語言來說就叫分享,就是把自己的智慧、財富,毫無條件的奉獻出來。在佛法裏,布施主要分叁大類:財布施、無畏布施和法布施。

   財布施又可分爲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先談外財,比如茶杯是我的,你需要,我可以毫無條件地送給你,這就是外施。如果說你剛買的一雙新鞋,你的同學很喜歡,那你要不要送給他?要送他,可是你只有這麼一雙鞋,或者是爸爸媽媽好不容易掙錢買來的,那怎麼辦呢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特別的主觀或客觀因素,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東西大方地和別人分享、布施出去,那麼至少我們應該在內心裏要有布施的念頭。其實外財布施很容易做得到,只要我們的經濟條件允許。內財布施就是與我們生命有關系的財富,比如你要我的頭目腦髓,我很慚愧,我還舍不得給。以往看經典,常讀到這樣的生命布施,覺得很不可思議。可是這幾年提倡器官捐贈、骨髓捐贈,臨命終時把自己的眼睛、胃、腎這些不再需要的東西送給人,這就是把自己身體可以利用的剩余價值布施出來,也可以算是內財布施了。如果我們思想比較保守,這一點一時還做不到,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做內財布施了呢

  沒關系,我再教你們一招。我們參加這個夏令營活動是靠很多因緣的和合,比如叁寶加持,龍天擁護,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所以我們營員發自內心的感恩也是內財布施。可是,我們的歡喜、我們的感恩別人看不到,怎麼辦呢

   沒關系,我們上齋堂時大家有沒有把飯吃光啊

  (衆答,有。)對!這是內財布施。爲了感謝齋堂工作人員的勞動,我們很歡喜地把飯菜吃幹淨就是內財布施。還有比如早上起來,如果在學校,就跟老師、同學問聲好,在家裏就跟爸爸、媽媽問聲早安,這也是內財布施。再比如我們平時上街購物,接受別人服務時,我們很真誠地謝謝他,或者不小心和他人相碰撞了,很真誠地道一聲對不起,這些都是內財布施。財布施的重點是存養色身,無論是內財布施還是外財布施,因爲我們一個物質或精神上的布施使對方獲得喜悅,這就是財布施的功能。

   無畏布施的重點是安護衆生心,顧名思義,衆生因爲我們身、口、意叁業的表現而獲得一份安全感、穩定性。怎樣安護衆生心呢

  舉例說,如果在學校,新學期有新生進來,我們是個學長,就應該努力關懷每個新生,告訴他們周圍設施,圖書館在哪裏,食堂在哪裏,讓我們的言行使對方獲得一種安全感,不要使對方在這個陌生環境裏感到害怕。

   法布施的重點在于滋益善根,在布施波羅蜜中這個層次最高。什麼是善根呢

  我的理解,善根是一種出世間的宗教感情和修道意向,它深深厚植在生命的底層,同時還有一種滋長功能,佛法的學習就是善根的累積和增長。法布施可以滋長善根,可以啓發對方的修道意向,那麼是不是聽了一番開示就馬上要求出家,就是有善根呢

  不是這個意思;或者一個人只會誦經禮佛,但對別人尖酸刻薄,這也不是善根。善根可以使我們的心柔和下來,可以使我們心性中那份覺悟的力量開發出來。那麼我們平常應如何運用法布施呢

  如果說諸位營員這些天在這次活動中對佛法或佛法的運用有一些體驗,你把它講出來給別人聽,這就是法布施,法布施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道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布施的功德可以慢慢掃除我們內心中的貪欲,所以布施可以對治悭貪的煩惱。

   持戒波羅蜜

   一般人聽到持戒就擺出一種小心怕怕的姿態來:糟糕!這個持戒可難爲我了,我喜歡應酬,我喜歡看電影、看電視,那怎麼辦呢

  我怎樣受戒、持戒呢

  不要擔心,我們每個人從社會的思想體系到佛法的思想體系,從社會的生活模式到佛法的生活模式,中間都有個轉型期,這個轉型期又因爲我們每個人的悟性不同、學習方法各異、意願高低以及能力如何而長短不同,但都不要怕,只要我們開始做就對了,不必顧慮重重,這樣會礙手礙腳的。

   佛法裏面講持戒就是要我們常習善法,回避過惡。什麼是善法呢

  那就是良好行爲的學習。我們思考一下什麼是良好行爲的學習

  諸位營員早上起來有沒有疊被子啊

  (衆答:有。)在這裏是不是不敢不疊呀

  在家裏是不是鬧鍾一響就雙腳一蹬,然後就把被子留給爸爸媽媽

  其實我們每天早上疊被子、刷牙、洗臉,整個生理衛生的維護也是一種警法,因爲它是一個好的行爲習慣。常習善法就是持戒了,請問這容易不容易

  這是把持戒的層次拉得很低、很低,拉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在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我們還要回避掉一些過惡,比如一些不好的行爲習慣,喜歡罵人,說話尖酸刻薄等等,這些都是要通過持戒來改變的。我們把持戒波羅蜜拉到這樣低的層次,就是方便我們在生活中去運用。有的人受了五戒、菩薩戒,但是他對自己的寵物愛護倍致,而對周圍同學、同事漠不關心,這叫本末倒置,這不是真正的持戒波羅蜜,持戒波羅蜜是先關懷人,然後再把我們這份有余的關懷用來關心別的有情。

   持戒波羅蜜的功能就是對治我們內心的毀犯,特別是現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犯罪,只要我們培養生活中所有的良好習慣,就可以回避過惡。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最重要的是思擇力,它是要站在思擇上,要去思考抉擇、分析判斷的。而不是傻呼呼地逆來順受。忍辱波羅蜜是不可以切斷的,切斷了就成爲忍辱和波羅蜜了,要忍辱還要有波羅蜜,要忍辱還要幫助對方到達清淨祥和的彼岸。所以忍辱波羅蜜是站在思擇力之上,是純悲憫的,悲就是救拔,徹底解脫苦難;憫就是予樂。給對方以歡喜、信心。忍辱波羅蜜就是在悲和憫這兩個前提下達到安受一切苦的一種行爲結果。

   忍辱波羅蜜一般分叁種:安受衆苦忍,耐他怨害忍,谛察法忍。安受衆苦忍是針對自然環境、生理環境來說的,天氣的冷熱、身體的饑渴這些苦的忍受就叫安受衆苦忍。那麼是不是指在柏林寺還不算炎熱,我們就跑到非洲去經受一下、忍耐一下呢

  不必如此,而是要在生活隨緣中,人事對應中來調整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心。比如天氣酷熱時,我們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轉換心情。要想到自然環境的惡劣也是衆生業感的緣起,要安受衆苦。耐他怨害忍是屬于社會環境的、人際關系方面的,比如同學講話比較粗一點,那我們不要在意,不要在意不是指當時把氣憤收起來,像個定時炸彈一樣。忍到一定時候再回頭報複,這不是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是一種疏導而不是壓抑,讓我們不健全的心理合理健全化,使我們的心境變得清涼。谛察法忍是我們經由對宇宙、人生真理的思考之後所獲得的一種安住不動的行爲結果,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你也不要灰心喪氣,你可以用“諸行無常”的道理來引導自己,你不會永遠這樣的,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的。

   忍辱波羅蜜可以對治我們內心嗔恨的煩惱,學習忍辱波羅蜜,我們的脾氣會越來越少。

   精進波羅蜜

   正確的努力就是精進波羅蜜,努力什麼呢

  如果我是個學生,那麼守好一個學生的本份,在學業上正確的努力、合理的用功就是精進波羅蜜。我是個工人,那麼守好工作中的貴任,就是精進波羅蜜;再比如這次活動中我被分到齋堂組,那我就努力地把碗洗幹淨,桌子、凳子擦幹淨,這也是精進波羅蜜。我們學習佛法,學習一切善法都需要有精進波羅蜜,在六波羅蜜中,其他五個波羅蜜都離不開精進波羅蜜這個向上的力量。所以精進波羅蜜可以對治懈怠和懶惰。

   禅定波羅蜜

   禅定波羅蜜,真一法師己講過“學禅靜坐法”,我不再做一些解釋,這裏我只講一下它的要義,禅定波羅蜜是利用我們自己的心,通過禅定的方法來達到集中精神,統一身心的效果之後了解我們內心的變化,進一步運轉我們的心而改造我們的心性。它的功能是沈澈心境。使我們的心從混亂從浮動、從不安當中安定下來,比如一杯混濁的水,當它沈澱之後我們就看清裏面有些什麼東西。平常我們的心就是這樣,當它沈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看清楚內心的變化。再好比一面布滿灰塵模糊的鏡子,我們平常混亂的心就像這樣,不夠明亮,看不清事物,經由禅定的學習之後,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敏銳度很高,好像擦去了鏡子上的塵土,很清晰明淨,這就是禅定的功能。

   剛才講的都是屬于理上的東西,因爲還需要每一位通過實際操作之後來感受這份好處。那麼在生活中的如何用禅定波羅蜜呢

  那就要把標准降低,降到專注,如果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非常專注,工作的時候非常專注,吃飯、穿衣、睡覺的時候都非常專注,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專注地去做,那就是生活中的禅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記得吳老在前面講過,般若是梵文,在中文裏有人把它譯爲智慧,但智慧二字也無法解釋般若的真實含義,所以臺灣有的法師把它譯作妙智慧,那麼般若到底是什麼,佛法裏有很多解釋,我不多說,我只講講它的功能。

   大家看我這裏有個瓶子,請問你們能不能看到瓶子裏面有什麼東西呀

  你們現在看不見,因爲瓶子外面被紙蒙住了,那我告訴你們裏面有一只可愛的小蝌蚪在遊來遊去,你們相信不相信?好,相信的舉手,不相信的舉手。現在我把瓶子外面的這張紙打開,我再說裏面有只小蝌蚪,大家都不會相信了,因爲大家都是明眼人。那麼剛才不管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甚至沒有舉手,你們的心都被我影響了。如果這個瓶子代表世間的萬事萬物,但是瓶子被紙包起來了,所以我們凡夫的心,凡夫的眼是看不到世間的真實面目的,當我們從佛法裏培養起般若智慧的時候,我們好像就具備了透視的能力,能夠看清世間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般若就是這麼奧妙,可以使我們的心性從執著煩惱中超越,可以對治我們長久以來的愚癡。

   小 結

   六波羅蜜我已經分別介紹完畢,下面我總結一下彼此的關系。我把佛陀所講的聖教歸納爲叁點。第一是法性,也就是真理。宇宙人生的真實性,般若波羅蜜就屬于法性部分,它是再呈現宇宙人生的真谛,培養我們一種透視世間的眼光;第二是心性,禅定波羅蜜屬于心性部分;第叁是生活部分,布施、持戒、忍辱這叁個波羅蜜都屬于這一部分。精進波羅蜜比較特殊,它是在整個體系中的,是實現所有波羅蜜的正確努力。生活的部分,布施、持戒和忍辱可以作爲我們學佛修道的橋梁,它的基礎或者說立足點就是禅定。而所向往的目的、最終的成果就是般若。所以六波羅蜜就是要讓我們站在禅定的基礎上,以布施、持戒、忍辱爲修道的准備工作,而達到般若的目的。

  

《二屆:佛法與生活——六波羅蜜(宗麟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