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屆:叁皈五戒開示(淨慧法師)

  【二屆】叁皈五戒開示

  淨慧老和尚

   皈依是什麼意思?這個活動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知道,要加入一個宗教,必須有一個儀式,你只有履行過儀式之後,才可稱爲某一個宗教的正式成員。你要加入佛教,或者說成爲一個叁寶弟子,從今以後按照佛法的道理來生活,你首先就要履行一個皈依叁寶的儀式。今天,我們履行了這個皈依儀式,也就是我們正式加入佛教的開始。

   什麼叫做皈依呢?這個“皈”字,同簡化漢字“歸”讀音一樣,意思也一樣。“皈”字是佛教專用的一個字,在社會上很少用。這個“皈”字至少有兩層意思: 一個是投入的意思,另外一個還有回歸的意思。投入就是說,從現在這個時刻起,我們已經認同佛教的教規教義,並且全身心地投入在佛教這個法門的大海之中。回歸的意思,就是要使我們的身心最終歸宿于佛教這個精神家園。

   這幾天,許多法師、學者、居士在給我們作佛學講座時,都曾談到人生這個問題,比喻我們人生就像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或者流浪在漫無邊際的曠野中,伴隨我們的往往是動蕩不甯,孤獨無依,不知道我們的真正的家園究竟在哪裏

   我們每個人外出旅行時,都會有一種回家的渴望,但如果長期守在家裏,家的感覺又好像是不複存在了,就會産生疑惑,這到底是不是我的家呢

   對于人生,如果我們不作認真的思考,就會是昏昏噩噩糊裏糊塗。當我們仔細回味,認真思考時,就不免感到惶惑,不知所措。覺得人生如夢似幻,似乎總是在漫遊,總是在徘徊,反複地過著一種無休止的遊子生活,總也找不到自己可以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使我想起唐代大詩人崔颢的一首詩《登黃鶴樓》,詩的最後兩句是這樣寫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千古名句,也許一般人看了這詩句,只以爲這不過是詩人在抒發一種思鄉的愁緒。但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詩作爲一種對人生的思考來看,意義就大不相同了。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到抑郁于詩人胸腔的那種無法排解的對于人生茫茫無歸處的浩歎。作爲年輕人,正是朝氣蓬勃、成長向上的時期,可能還不會有詩人這樣的浩歎,但是從我們整個生命過程來看,我們還是應該有一種憂患的意識。今天上午,明堯居士講課時談到:我們對于人生如果經常能有一點點悲劇意識,才能夠引發我們更深刻的對于人生的思考,才能夠使我們時時意識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易于幻滅,也才能夠引發我們的緊迫感,引發我們對于人生的珍重,對于生命的愛惜。

   今天,大家有緣找到了佛教,找到了叁寶,我們發心來學習佛法,皈依叁寶,可以說,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通往精神家園的可靠途徑。但是,我們真正要回到這個家中,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要我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地培養自己良好正直的品行,不斷地根除掉自已身上的劣根性。只要我們認定了這條回家的路,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總有一天,我們會回歸到那個真正可以回歸的精神家園。

   皈依的“依”是什麼意思呢

  “依”有依靠和依從的意思。我們既然找到了佛法,找到了叁寶,我們就應該全身心地依靠和依從于叁寶。我們只有依靠于叁寶的教導和指引,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誤入歧途,才不至于重新墮入迷惘當中。依從叁寶,就是要信受奉行。作爲在家佛教徒,考慮到我們在家人的生活環境,我們所要接受的信條是非常客觀實際的,是我們作爲在家佛教徒所應該遵守和信奉的最起碼的人生信條。

   所以,皈依完整來講,就是回歸、認同、依靠、依從的意思。今天,我們皈依了叁寶,我們的生命就和叁寶的生命、佛法的生命融爲一體了,應該說,這是我們人生最具智慧的一種選擇。

   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在家佛教徒呢

   作一個在家的佛教徒,起碼的要求就是在信仰上要以叁寶爲內核,叁寶就是佛、法、僧。爲什麼稱之爲寶呢

   在世間,寶是可以解決我們貧困的物質。依靠佛法,固然可以解決我們物質方面的貧困。 但更主要的,它能夠解決我們思想上、精神上的困頓和貧乏。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叁寶的教導,安排好自己的人生,過一種清淨、正確的生活,由于我們有一種正確的意願,正確的行爲方式,以及正確的努力目標,我們就會在學業上、事業上有所成就,在家庭生活、物質生活方面獲得滿足。作爲在家佛教徒,我們要念念不忘佛、法、僧叁寶帶給我們的恩澤。我們也不要忘記,今天,在趙州祖庭的普光明殿,履行過的這個皈依儀式。

   在我們今後的生活中,要時時處處心系叁寶,以此去觀照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佛教有一個總的原則,叫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這個原則是可深可淺、可大可小的,這就要依照我們每個人的修行情況而定了。“諸惡莫作”,就是說一切對人對己都沒好處只有壞處的事情不要去做。佛教判斷善惡的標准,就是看對人對己是否有益。有損衆人、有損于大衆的事,同時必然也有損于自己,這樣的事就是惡事,就不要去做。“衆善奉行”,對一切有利于自他的事業、事情,我們都要積極去做。“諸惡莫作”只是要我們消極地來止惡,“衆善奉行”則是要我們積極地去行善。而“自淨其意”呢,是要讓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但外表上能夠做到止惡行善,而且還要從內心上得到淨化和升華,使我們做一個表裏如一的人。能夠這樣做了,就是信奉了諸佛的教法,即而謂“是諸佛教”。這些話看起來很簡單,很樸素,但要完全做到,卻是非常困難,非常不易,我們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逐步地按照這個標准去做,才能夠真正把佛教的信條和我們的生活融爲一體。

   我平常總用這樣的話來通俗地說明上面幾句話的意思,即:“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就是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做好事”,就是行爲要美,“說好話”就是語言要美。這同我們國家所提倡的“語言美、心靈美、行爲美”是一致的。佛教與世間所提供的善法,在某一層面上往往有個交合點,絕不是說,佛教提倡的善法在世間不能實用; 也不是說,世間的善法與佛教沒有一點共同之處。應該說,佛的止惡行善信條,都是我們世間道德生活的共同准則,共同目標。不過佛教是把它條理化,而且經由信仰的力量來把它一點一滴地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比社會上泛泛而談的道德規範有更深刻的思想基礎和行爲上的保證。那麼,我們成爲一個佛教徒以後,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佛教講叁皈五戒,剛才說的信仰叁寶就是叁皈。另外還有五戒,這五戒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信仰基礎和思想基礎來全部接受的。但是,既然已經成爲一個佛教徒了,就應該有這方面的自覺性,要逐步地來培養自己信受五戒。五戒應該說是我們全社會道德的基本准則,五戒是: 第一條,不殺生; 第二條,不偷盜; 第叁條,不邪淫,第四條,不妄語;第五條,不飲酒。這五條戒律,對于一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爲品質的人來說,應該是能夠遵守不犯的。

   五戒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

   第一條,不殺生。佛教指的殺生在戒律上把它作爲一個基本的戒條,或者說根本的戒條,是直接面對人而言的。五戒的每一戒都是爲了讓我們避免對于他人的傷害,這是佛教戒律最根本的出發點。當然,推而廣之,爲了擴大我們的慈悲心量,也把這種慈悲心擴展到一切衆生,即對一切衆生都應該避免對于它們的傷害。“不殺生”這條戒律的基本要求是面對人的。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就非常容易遵守了。無論信佛與不信佛,真正想去殺人的應該說是極少極少的。有時候,人會因爲一時的嗔恨心,想要傷害他人,至多也只是想讓對方受些精神之苦或是皮肉之苦,真正存心想置人于死地的人,應該說是極少極少的。

   第二條、不偷盜。就是不使他人的財物或者心愛的東西受到損失。這一點,我想每一位正人君子都是可以做到的。

   第叁條、不邪淫。我們作爲在家信徒,可以有正當的家庭生活,但不應該有婚外關系。這既符合人類道德的准則,也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同時也是每一位真正想過美滿家庭生活的人的一種理想要求。因爲夫妻不管哪一方面感情不專的話,不但沒有家庭幸福可言,還會給雙方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如果我們每個家庭,每對夫妻,都能自覺地按照佛教的這條戒律去做的活,我想人間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和糾紛就可以大大減少了。因此。佛教的這條戒律是非常好的。

   第四條,不妄語。不妄語有兩層意思,一是講一般人的說謊,罵人,或是說一些挑撥是非的話。另外一層意思是說在佛法的修證上,自己沒有達到那個層次,偏說自己已經達到了那個層次。就一般信徒而言,對這深一層意思的妄語戒還是容易遵守的,而對那一般意思上的妄語戒,有時候有意無意就會違犯,這方面的妄語,從我們的語言表達出來,對他人會有所損害,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講: 一是罵人,這在佛教的戒律上叫做“惡口”。二是說挑撥是非的話,對此說彼,對彼說此, 挑拔離間,這在佛教戒律上叫做“兩舌”。叁是說謊話,有的說無,無的說有,不忠于事實;四是最容易犯的一種,就是說一些調皮的話,無意義的話,低級下流的話,或者隨口而出的髒話, 佛教戒律上叫做“绮語”。所以對于不妄語戒,我們一般的信徒最應該注意遵守的就是:不罵人,不說謊,不挑撥離間,不說低級下流的髒話。

   第五條,不飲酒。這對一個生活上非常嚴謹、人際關系比較單純的人來說,要遵守這條戒律還是比較容易的。而對一些愛好較廣泛、社交活動較多的人來說,要遵守這條戒律就不那麼容易了。但是作爲一個佛教徒,如果不能完全守住這條戒律,也要對自己有一個起碼的要求。也就是說,你如果不能一下子完全戒掉酒,至少你飲酒不要過量,不要因爲飲酒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有損自己形象、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來。因爲飲酒過量,往往導致一些惡劣的事件來。當你酒醒之後,你自己也會感到萬分的懊悔。

   我講的這五條戒律,不管是受了五戒,還是沒有受五戒的在家佛教徒,都要量力而行,逐步地去做到。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在家佛教徒。我曾經多次說過,信仰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學問、一種知識,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生活,我們只有把佛教的教法、戒條,變成我們生活的行爲准則,才能使我們把這種信仰佛教的力量,真正注入我們的生命,從而再造我們的行爲,再造我們人生新的命運。否則的話,你僅僅挂在口頭上說信佛,而你的所作所爲,卻和佛教的信條完全是兩碼事,那麼,佛教是佛教,你還是你,你永遠都無法獲得佛法真正的利益。

   下面,我們正式來舉行皈依儀式。(叁皈儀式略)

   皈依叁寶的儀式到此結束了,我想大家一定會在儀式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身心的震撼。就在這個震撼的過程當中,我們就獲得了皈依的“體”。什麼是皈依的“體”呢

   就是在我們今後長期的信仰生活中,通過這個皈依儀式,已經爲我們注入了一種止惡行善的功能和力量。我們正式舉辦這樣一個非常莊嚴、隆重的儀式,就是爲了使我們的身心,從這一刻開始,就進入到一個嶄新的境界。我希望每位在今天皈依的佛弟子,都能夠在今後的生活中,時時刻刻想到你曾經履行過的這個儀式。要非常珍惜這個短暫、莊嚴而又極特殊的一刻。

   今天,我們又有這麼多年輕人加入了佛教,佛教從今天開始又注入了一份新的血液,這既是我們每一位新加入佛教的佛弟子的一種榮耀,也是我們整個佛教的一種榮耀。佛教由于有了你們的信仰,有了你們在社會各個方面的依教奉行而體現出來的佛教精神,從而使佛教更光大了它的榮耀。在此,我希望並且告誡各位,在未來的生活中,每時每刻,每做一件事,我們都要想到自己佛教徒的身份,都不應該做有損于佛教榮譽、有損于佛弟子名譽的事情。因爲佛教是由我們每一位個體成員組成的整體。如果我們由于個人言行的不檢點,而造成人們對于佛教的誤解,那將是對整個佛教的玷汙,是我們整個佛教的不幸。我想,我們每一位佛弟子,都不願做這樣的事情,都不願因爲我們個人的閃失,而使整個佛教蒙受不白之冤。

   另外,我要講的是,佛教在中國是一個流傳了將近兩千年的宗教,在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一億人信仰的宗教。佛教信徒占全國總人口的將近十分之一。這個信徒的比例,夠不夠呢

   我覺得還遠遠不夠。因爲我們要想使社會得到更高的淨化,更高度的文明,更加安定祥和的社會風尚,就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做到“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所以,我們當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信仰佛教,能有更多的人承擔起淨化社會、美化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來。因此,我要交給各位一個任務,就是每個人至少要勸化叁個人信仰佛教。每個人若能勸化叁個人,叁叁無盡。佛教弟子越多,佛法對社會的淨化作用也就越大,而我們每一位勸化者的功德也將是無量的。當然,勸化他人不是勉強,不能強拉。否則,難免適得其反。我們只有在適當條件下,方便、善巧地引導他人親近佛法,漸漸地使他産生敬重心、信仰心。希望各位回去之後,能夠多做這樣的功德。

   下面是傳授五戒〔五戒儀式略)

   剛才我曾講到,五戒是我們人生,是整個社會道德的一個基本原則。佛教把它提升到一個信仰的高度,以信仰的覺悟遵守這些戒條,那麼,這個准則就能夠真正同我們的生命融爲一體,真正地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所以說,佛教的戒律,具有一般的道德准則無法比擬的力量。各位年輕的佛子,在你們剛剛成爲一個佛弟子的時候,你們當中的一些人,又接受了五戒,這對我們的修行,對我們的信仰生活,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爲一個年輕人,如果真正能夠按照五戒的原則來生活,將對你們未來的學業、工作、事業、以及家庭生活,都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受用。

   我預祝你們學業進步,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二屆:叁皈五戒開示(淨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