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屆:達摩禅法及其修證(妙華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還有一方面,佛教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就造成一種社會現象——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你如果請問佛法,我就給你講兩句,你不來請問了,你叫我到火車站去散發經書,我做不出像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那樣的做法來。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應該把佛法張揚出去,應該采取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但是我們不要廉價,不要賤賣佛法,應該珍重佛法。如果一個人他善根發現了,他要學佛,他要出家,九頭牛也拉不住。如果他沒有生起這個善根,也可能今天你塞到他手裏一本經書,明天他就給你扔到一邊去了。因此,在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從原則上講,我們應該積極地采取各種方法把佛法弘揚出去,但是也不要賤賣佛法,不能夠把佛像、佛言祖語印到商品袋上去做廣告宣傳,那大可不必。這裏有個度的問題,從哲學上來講,在這個度的範圍內,可以是真理,過了這個度就成了謬誤了。我們做人也是這樣,弘揚佛法也是這樣,也有一個度的問題。“適論時信仰,是爲最吉祥”。尤其是在今天中國的環境下,希望大家能夠全面的觀照,而不要偏廢于任何一邊。

   問:釋迦牟尼佛出現以前,地球上有沒有佛法存在

  

   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在邏輯的範圍內把這個概念講清楚。從廣義上講,口說心行的叁藏十二部叫佛法。但從本質上講,佛法是什麼呢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只是一個覺悟真理者,我們今天學佛也是按照佛所覺悟的途徑去發現和覺悟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法你認識也好,你不認識也好,它依然存在,本來如是。佛法並不因爲某種東西的壞滅而壞滅,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沒有顔色,沒有長短,沒有方圓,我們要悟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境界。有形象的佛法,比如文字、經書,我們應該恭敬禮拜,但它是有爲法,“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但是離開有爲以後是不是有一個無爲可以把握的到呢

  有爲法和無爲法也是相對的,當你能夠通達了有爲和無爲後面的那個東西的時候,我認爲你就明白我說這段話的含義了。

   問:財布施是把“有”布施給衆生,布施作爲六度之一是菩薩修行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菩薩行布施的背後有沒有自私的成分

  

   答:這是個常識性的問題。我在講正題之前,先談了幾個題外的別談,目的就是讓大家如理如量地去思維佛法。布施從叁歸五戒的範圍內來講,求的是人天的福報,這個福報是有形有相的,這是一個階梯。受了菩薩戒或者學菩薩法的時候,布施就要求做到叁輪體空,不住相布施。叁輪體空就是指能施的人、布施的物和布施的對象都空掉。這樣布施功德是無邊無涯的,把它叫做布施就已經是假名安立了。爲了讓菩薩的心性當中一法不染,那麼布施的相也不可得,不住相布施,因此要講叁輪體空。既然是空,爲什麼還行布施呢

  衆生在沒有達到佛菩薩的境界以前,把身邊的資生事業看得十二萬分重要。現在南方受水災了,如果佛教界去跟他們講道理就沒有意義,如果你去給他們送棉被、送衣服的話,他們對佛教就會有很好的印象,也就是說得到了佛法的溫暖。這是佛面對娑婆世界的衆生設下的一個機教,可謂用心良苦。如果說不能夠體證徹頭徹尾的佛法,那麼依文解義就可能與叁世諸佛無緣呀!

   問:法師剛才講“無念”,但我們誦經、念佛、發願、忏悔本身就是有念的,這如何解釋

  

   答:這是一個有爲和無爲的問題。我可以大膽地告訴你,今天的念經也好,發願也好,忏悔也好,都是爲了讓你通過有爲達到無爲,都是爲了讓你通過有念而達到無念。你現在無念的境界還達不到,因此才用了種種的方便,讓你慢慢地趨向于無念。無念是從境界上講的,不要以爲你現在就可以不分善惡了,不分長短了,不分男女了,如果這樣做的話,事與理就相違背了。你還沒有達到不分別的境界。現在大家在學佛的初級階段,這是個次第,依然要用抉擇智慧去分別善惡,分別邪正,分別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惡法,哪些是法,哪些是非法,要通過分別達到無分別,通過有爲達到無爲,這個次序不要搞顛倒了。

   問:佛教提倡衆生平等,那麼豬也有佛性,應該和人是平等的。所以稽康讓他家的豬和家人一起喝酒,我認爲體現的也是一種平等。

   答:你千萬不要把這個平等運用到你的生活當中,如果真要運用到你的生活當中,我想就要鬧出笑話來了。平等是從性上講的,佛性是平等的。但是後半句話是迷就是衆生,悟就是佛”。關鍵是你沒有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因此千萬不要把事和理搞混淆了。

   問:請順便介紹一下“清海無上師”。

   答:我可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清海無上師”是邪師,而非正師,她不是一個真正弘揚佛法的人。佛法到了末法時期,要用抉擇智慧去分別善惡是非常難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外道對佛陀說:“如果我穿你的衣,吃你的飯,但是我又出你身上的血,你又如何呢

  ”佛陀紛然淚下。這就是所謂“獅子身中蟲,還食獅子肉。”往往很多事情不是別人要消滅你,要消滅你的就在自身。“清海無上師”是越南人,在佛門裏受了叁皈五戒,乃至受了具足戒,披上袈裟,後來她又不披袈裟了,燙著卷發,抹著口紅。她通過眼睛看眼睛就能夠給你印心,號稱“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並且自命爲“清海無上師”。我們知道只有佛是圓滿、覺悟的,是無上的,所以“清海無上師”就是要迷惑人心,是魔而不是佛。如果有人自稱開悟了,覺悟了,自己是羅漢,是佛,我可以告訴大家,他保證是魔。因爲佛不會說自己是佛,羅漢不會說自己是羅漢,羅漢說自己是羅漢的話,他的心念上就有染汙性了,就好比如果有人說自己有學問,那恰恰說明你沒有學問,有學問的人不會說自己有學問,這是很簡單的道理。《金剛經》上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講到這裏,我想起一位我親近的名師本智老人。雖然他已經圓寂了,但是他的精神時時刻刻都在感召著我。1989年雲居山傳戒,我因爲公務前去那裏,很多人就介紹我去親近本智老人,去接他的法。我給老人禮拜以後,他很平常地告訴我說:“從古佛到今佛,唯以心傳心,請問你要接的是什麼法

  ”我當時是瞠目結舌,回答不上來。沒有法可傳,沒有心可以傳給你。當然,有人聽了以後會非常害怕,怕什麼呢

  既然我學佛我應該是有所得的,你爲什麼叫我無所得呢

  《心經》上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830才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沒有什麼心法可以傳給你。但是現在“清海無上師”通過看看你就給你印心,傳法給你,你應該用佛法的智慧摧破這些邪魔外道。今天學佛有種種的逆緣,有種種的理論和學說在惶惑大家,我認爲這恰恰是大家良好的時節因緣,善知識是善知識,惡知識也是善知識,就是看你以什麼心去對待了。

   問:俗話說:“好人不長壽,禍害一千年”。請法師談談這句話如何理解

  

   答:“好人不長壽,禍害一千年”。我想這句話的後面,如果不依文解義的話,這句話恰恰反映出人們對良好事物的向往,正因爲大家渴望好人多,才發出這種感慨。關于壽命問題,人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似乎好人就該長壽,惡人就該短命,這裏我們要看到佛教講的是叁世因果。打個比方,我們的善和惡好像兩個罐子,一個裝紅豆,一個裝黑豆。做一件惡事,紅豆罐子裏就少一顆,黑豆罐子裏則增加一顆;做一件善事,紅豆罐子裏就多一顆,而黑豆罐子裏就少一顆。這樣到最後看哪個罐子先裝滿。如果黑的罐子先滿了,那就叫惡貫滿盈了。所以在叁世流轉當中,的當你紅豆罐子裝得還不滿的時候,也可能你是善人,可是你不長壽,這並不奇怪。

   問:我想知道佛教和氣功是什麼關系

  

   答: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現實,也很有價值。氣功作爲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古老而新興的學科。這是從肯定的方面來說。爲什麼說它古老呢

  早在葛洪寫的《抱樸子》這本書中就有對氣功的解釋。說它新興呢,是因爲自文革以來十多年來,氣功幾乎成了一種群體運動。通過練氣功,使一些人從塵勞中的爭爭吵吵、紛紛攘攘裏靜下來,我認爲有其進步之處。但是,就佛法來說,它是不了義的,是有局限性的。更何況現在的氣功界,有的是在道教裏抓把鹽,從佛教裏倒點胡椒面,然後再到儒家裏要點什麼調料,捏乎捏乎就說是創了個什麼功法,這叫什麼功法

  !確實是沽名釣譽,名聞利養,害人害己,要走上邪路的!在座的今天既然已經認識了佛法,那麼勸大家就不要大路不走走小路了。

  

《叁屆:達摩禅法及其修證(妙華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