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屆:在閉營式上的講話(淨慧法師)

  【四屆】在閉營式上的講話

  淨慧法師

  尊敬的周紹良副會長、各位領導、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營員: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第四屆生活禅夏令營就要結束了。由于天氣炎熱,加之柏林寺條件艱苦,各位都受累了。在七天當中,各位營員都很發心,很投入。這種求法不倦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

  中國佛教協會參與主辦了這屆夏令營,刀述仁副會長出席了開營式並作了重要講話。隨後,中國佛協又派大型代表團前來看望各位授課老師和營員。今天,周紹良副會長已八十高齡,不顧暑熱炎天、旅途勞頓,趕來參加夏令營的閉營式。在此,我謹代表河北佛協和柏林寺常住大衆對周老的莅臨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這屆夏令營的順利舉辦,是同省民族宗教事務廳的關懷和支持分不開的,也是同趙縣政府的關懷支持分不開的,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領導的關懷和支持。在這屆夏令營期間,以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牟小東居士和廣化寺監院怡學法師爲首的北京市佛教代表團也前來參觀指教,設齋供衆,並參加了傳燈法會。所有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各位營員都是帶著求法的心情來參加夏令營的,我本人很慚愧,沒有什麼法給大家。可喜的是,我們請來了幾位法師和居士、教授。他們都給各位作了很好的開示。我想,各位從他們的精彩開示中,一定受到了不少啓發。在這裏,讓我們向各位授課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屆夏令營營員近叁百人,舉行佛學講座九次,坐禅叁次,柏林夜話兩次,雲水生涯一日。在本次活動中接受皈依的一百七十人,受五戒的六十余人。這次夏令營營員的素質和人數,授課的內容,接受皈戒的人數,都比前叁屆有明顯的突破。由此也可以看出生活禅夏令營這一新型弘法形式越來越受到教內外的關注。

  這次夏令營的講法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生活禅”這一主題來展開的。各位老師的講法都很有針對性,很有啓發性,涉及到對佛教的理論認識和修行解脫等一些根本性問題。如濟群法師通過介紹佛教的世界觀,強調修行要以心爲本位;于曉非居士通過分析二谛和叁性的觀念,指出修行和解脫不離當下,要在現實生活中去積累福慧資糧;湛如法師作了有關唐宋之際宗門清規與教團組織的報告,對我們今天的教團建設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王雷泉教授通過評介南懷瑾先生的文化史觀,提出了以佛法之修證、出世精神爲體,以儒道等文化之經世濟世爲用,以了生脫死、莊嚴國土爲終極關懷的文化重建問題;淨因法師則直接把佛教置于一個更廣大的文化背景,對佛教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給予了客觀的評介;妙華法師則通過闡發《金剛經》的大義,強調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以金剛智慧破除四相,等等。各位授課老師的講法,使營員受益匪淺。

  大家都會意識到,在整個講法過程中,終極關懷問題、信仰問題、佛教與科學乃至其他文化的關系問題等等,一再被觸及到。這些問題都很重要,因爲它們關系到如何正確地認識有效地發揮佛教在未來人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問題。在這裏,我想借此機會,就這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我們都知道,近一兩個世紀以來,人類科學和物質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令人擔優的問題,例如:道德淪喪、精神空虛、生態失衡、核戰威脅等等。我們不應當把這些問題歸咎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應當歸咎于人類自身的不完善。人類忽視了自身的建設,致使人的精神素質遠遠不能適應和把握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只有在精神人格高度完善的人的自覺控製之下,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否則,它會異化成一種毀滅人類的恐怖力量。因此,在未來的世紀,人類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將主要取決于人類的自我完善。在促進人類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佛教應當積極主動地發揮自己的化導功能。在這方面,佛教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佛教具有亦宗教亦哲學而又超宗教超哲學的性質,以及慈悲、平等、圓融、活潑的品格: 一方面,它能給人類提供一種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總持人類文化、解決人類根本問題的智慧和方便。

  具體地說來,人類實現自身完善的過程中,應自覺地以佛法的大智慧、大慈悲精神,其文化、信仰和生命進行如實地觀照和定位,使它們循著良性的趨勢運轉,以實現人生自在解脫和世界持久和平之目的。下面我想分叁個方面來談:

  一、文化的回歸

  文化的回歸,不是要用一種文化代替另一種文化,而是通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重建人類文化的終極關懷,端正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從而使各種文化,在各自因緣條件下,更有效地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基本關系,爲共同創造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據佛教“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法界圓融”的觀念,完成文化回歸的關鍵在于實現向內的回歸,即從現實“外向型的二元思維”向內向型的圓融思維”的轉軌,思維模式是執持一種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最穩定的心靈結構,它決定了文化的性質和走向。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外向型的二元思維模式”。它的特點是以主客體對立(即人我、物我對立)爲基礎,以向外征服爲途徑,以最大限度地攫取物質財富爲目標。這種思維模式的缺點是:明于外而蔽于內,強調征服和改造環境,忽視改造和完善人類自身。在實踐中,它帶來的不良後果,一是人在向外馳求的過程中,日漸迷失本性,喪失自我,爲物所系;二是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等之間的相互對立。西方文化所帶來的一切弊病,以及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困境,都直接或間接地跟這種思維模式有關。與此相反,佛教文化則崇尚一種“內向型的圓融思維”。它的特點是:以物我、人我同體一如爲基礎,以自我改造、自我圓滿爲主要途徑,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宇宙生命之間的圓融和諧爲目的。在實踐中,它的優點是:尊重生命,尊重環境,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提高個體生命素質。很顯然,人類要想創造一個持久和平的生存環境,就必須擺脫“外向型二元思維”的束縛,學會用以人的自由圓滿和宇宙生命的和諧共存爲本位的“圓融思維”,來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具體地說來,要做好如下幾個觀念的轉變。即:

  1.由“人境對立,,回歸到“依正不二”

  就是要從法界緣起的角度出發,樹立一種人(正報)與環境(依報)相生相依的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2.由“以人爲本位”回歸到“以衆生爲本位”

  就是說,人不應當以宇宙的主宰自居而對其他生命恣意殺戮,而應當從“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出發,平等慈悲地對待與人類相依共存的其他生命,學會尊重生命。

  3.由“以個人、團體爲本位”回歸到“以世界爲本位”

  就是要打破狹隘的個人、社會集團的界限和偏見,本著自利利他、共同發展和進步的精神,互相包容、尊重、理解、學習和幫助,不損人利己、恃強淩弱、固步自封。

  4.由“向外擴張、征服”回歸到“向內圓滿、攝受”

  就是要抛棄凡事以自我爲中心,態意向外擴張和征服的心態,學會首先征服自己、改造自已、圓滿自己,然後以自己的清淨道德,行慈悲攝受,以期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

  二、信仰的回歸

  提倡信仰回歸,目的在于重建人類文化中的信仰機製,改變目前這種信仰淡化、信仰缺失、信仰偏差的狀況,建立人生的正信,激活人類心靈深處的道德自律,張揚人的自主性和尊嚴,增強人的生命價值和神聖感。實現信仰的回歸,關鍵在于:

  1.回歸“叁世因果”

  人類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從本質上來講,必須建立在因果規律之上。沒有因果,人類的一切行爲都將是沒有價值的、荒誕的、不可理解的。這裏所說的因果,是通于叁世的。對叁世因果的否定,實際上就是對社會道德、人生價值、自由解脫等賴以建立之基礎的破壞。西方文化立足于實證科學之精神,認爲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偶然的,一死百了,不承認有叁世因果。這種觀念,正是導致人類道德淪喪、社會風氣敗壞的思想根源。作爲引導人類走向光明的新型的世界文化,應當著重吸納和發揚佛教叁世因果的觀念。因爲它是人類的道德生命之所系,人類的自主精神之所系,人類的解脫希望之所系。人類只有從內心深處生起了對叁世因果觀念的信仰,道德的自律才能真正地成爲現實,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2.回歸“自性叁寶”

  在現時代,能夠經受得住科學的考問,並能給人類的尊嚴、自主性和獨立提供內在根據的信仰對象,恐怕只能從人自身去尋找。佛教把我們每個人本具的“自性叁寶”當作人類的信仰依處。這種觀點,極富有智慧、生命力和實用性,它把現實和超越、生活和解脫、有限和無限統一于當下一念,從而使這種信仰具有親證性。佛法僧叁寶所具有的種種功德、智慧和解脫,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中本自具足、無欠無余,只要我們相信,並依法修證,它就能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生命存在。它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歸依處,真正的精神家園。只有皈依了叁寶,我們每個人的尊嚴和自主性才會有一可靠的保障。

  3.回歸“菩提心”

  相信叁世因果和自性叁寶,落實到人格心靈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對自性叁寶和叁世因果等法義産生正信之後,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一種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清淨意。它是信仰的落實和完成。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爲究竟。菩提心是人生價值的最可靠的基礎和內在標准。它可以抗拒虛無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幹擾,從而使人的心靈獲得安頓。人生的使命感、價值感和神聖感,皆依菩提心生起和成就人類從根本上消除精神的空虛感、漂泊感和幻滅感,必須注意菩提心的培養。只有依止菩提心,生命才會有根。

  叁、生命的回歸

  提倡生命的回歸,是想通過揭示生命的無我本質,確立人生的解脫目的,來扭轉人類目前所處的那種迷失本性、喪失自我、隨物流轉的異化狀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1.回歸“自性真我”

  就是要回歸“遠離我法二執、清淨自在、平等無分別”的生命本體。換言之,就是要抛棄五蘊身心之假合、各種欲念之雜聚的假我,樹立“無我之我”的佛教自我觀。人生的痛苦和煩惱、人類的紛爭和仇殺皆源于對假我的妄執。排除我執,達于無我之真我,則世界清淨。

  2.回歸“自由解脫”

  人生的終極目的在于自由解脫。人的一切行爲當依此爲最高目標。傳統西方文化,因爲不能透徹生命的無我本質,妄執假我爲我,鼓吹“自我實現”,所以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誤導人們孜孜于單純的物質欲望的滿足,從而使人們喪失了真正的自我。佛教主張回歸生命之本,以解脫爲務,目的就是要我們端正人生的目的和方向,勿舍本逐末,勿玩物喪志,勿爲眼前的小利而忘了未來的大利,勿爲個人短暫的小樂而犧牲衆生與共的永恒的大樂。

  上述文化、信仰、生命等叁個方面的回歸,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生命的回歸是就體而言,是根本;信仰的回歸是就相而言,是方便;文化的回歸是就用而言,是目的。若就實際的操作過程來講,信仰的回歸則是起點,是核心,是貫徹始終的保證。信仰既立,文化和生命的回歸乃成。這裏,我之所以要強調信仰的回歸爲核心,首先,信仰是人類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人的自主性和尊嚴之所系;其次,現時代,人類最缺乏的正是信仰因爲沒有信仰,大家都感覺到精神上無家可歸;第叁,信仰是佛教的生命之所系,是佛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佛教同現實人生發生關系的紐帶。只有通過信仰的力量,佛教才能夠對人生起到真正的化導作用;同樣,只有通過信仰的實現,佛教才能夠從現實生活中獲取自我更新和發展的動力。佛教文化必須以信仰爲核心,如果佛教文化脫離了佛教信仰,或者說忽視了佛教文化的教化作用和實踐意義,佛教文化就將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個宗教的衰落,往往是從信仰的淡化開始的。佛教要生存、要發展、要持久而充分地發揮其教化作用,必須保持其信仰的純潔性和堅實性。

  總之,人生幸福與否,世界和平與否,關鍵在于這種正確的信仰是否能夠建立,上述諸回歸是否能夠落實。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各位即將離開柏林寺,這次夏令營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所結下的殊勝法緣卻是常存的。我相信,這一法緣對各位來說,將會成爲一種感發我們快快回家的心靈呼喚,成爲一種不斷激發我們向善向上的精神動力。修行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希望各位回去以後,要利用一切機會和方便,用自己法的人格力量去誘導和感染更多的人來親近佛法,把佛法的火種向社會廣泛地傳播開來。這既是我們個人的功德,也是我們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佛法在社會上的傳播對維護國家的穩定,淨化社會空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修行佛法、弘揚佛法,正是我們作爲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愛國愛教的具體表現。

  最後,祝願各位事業有成,諸事順利,心態安樣。也歡迎各位常常回柏林寺,看看這個家。同時,我也殷切地希望各位授課老師能夠經常作不請之友,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同廣大信衆結甚深法緣。

  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本屆夏令營的贊助單位和贊助人,正是有了他們的慈悲喜舍,才得以成就此一殊勝難得的佛法因緣。

  

《四屆:在閉營式上的講話(淨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