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屆】叁法印與現代人生
菩提法師
叁法印是佛教的一個核心思想。那麼,叁法印究竟是什麼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是亘古今而不變、曆叁世而長存的真理,是檢驗佛法與非佛法的唯一標准。法印就好像世間國王的玺印,釋迦牟尼佛是大法王,法王有法王的法印,他說,只要是與叁法印相契合的,那就是佛法。那麼不能與叁法印契合的法則不名爲佛法,即使是佛說的,若不能與叁法印相應,那也是佛陀的方便說。因此,在我們學佛的道路上,認識叁法印,了解了叁法印,應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習叁法印對于我們人生的解脫,煩惱的放下有非常大的好處,叁法印是我們人生的指南。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越來越不能夠認識世界的真相,兩千多年前釋迎牟尼佛于菩提樹下覺悟到的真谛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淡忘了,但是他覺悟的真理直至今天依然能作爲人們思想和精神的寄托。因此,我們今天來探討叁法印不僅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諸行無常——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類痛苦的延伸
也許會有人問,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了,現代科學的昌明確實爲人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了知整個世界在發生著什麼變化;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一部電話就可以解決相互溝通的問題。那爲什麼又要說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痛苦的延伸呢?我們通過現實觀察完全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首先我們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來說明佛陀所說的諸行無常的實在。自然界的無常帶給我們不盡的苦,農民希望年年豐收,但是也許一場暴風雨之後就會顆粒無收,也許冰天雪地就會人畜傷亡。當今社會科技發達,人們不斷地開發並且是過度地開發了地球的資源,這就使自然界對人類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報複,像今年我們南方有些地區特大的洪澇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各種各樣的大型工廠的煙囪在不斷對我們的空氣進行汙染,使得氣候變得或者越來越熱,或者越來越冷。有人說這是一種厄爾尼諾現象,而厄爾尼諾現象還是歸結于人在不斷地開發資源的過程中過度開發而導致的一種結果。在1000年前或者100年前,自然環境要比我們現在好很多。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人類不斷想探明未知的事物,但是在我們運用科學去認識,探究外在世界的同時我們又開發了未知的空間,這是科學家們感到迷茫的問題,也是科學無法去解決的同題。這就是什麼呢
諸行無常!物質文明達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是否就能夠解決人本身的煩惱與痛苦呢
沒有!相反,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過程中,人類不斷地破壞自然環境,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于是大自然對人進行報複,進而刺激了人的內心深處更多的痛苦。
我們應該認識自然,更應該認識我們的心。佛經裏講,心種種故色種種。我們的內心充滿了貪、嗔、癡,那麼反映在自然界中就會變成堅硬、惡毒的東西。如果人類的癡毒深重,那麼大自然中就會有很多充滿毒性的植物;我們的心地堅硬,就會有大山大石。只有把我們的心靈淨化了,那麼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布地、七寶池、八功德水。因此,諸行無常開示我們要把握心,因爲我們的心會反映到客觀自然界;不要怨天尤人,認爲是老天爺強加給我們災害。災害其實完全是由人類自己製造的,這個大家也許還不能夠相信,但事實就是這樣。
現在空氣一天比一天的汙濁了,我們吸進來的空氣越來越不純淨了,于是人們製造一個吸氧室,叫大家花上多少錢到那兒去吸氧。夏天炎熱,于是人們製造空調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坐在空調房裏,卻依然是內心焦灼坐立不安。所以說,單單靠外在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那是不夠的。因爲人類沒有認識到“心”與“物”,“心”與“色”的關系,不能把握自心,那麼表現在外在世界的東西必然會對你的內心構成傷害。所以改造外在世界,不如改造我們的內心。
因爲諸行無常,因爲人不能夠向內認識自心,所以人們不能夠認識自然界的真相。但是“無常”有它積極的意義,因爲無常,我們才可以改變我們的內心。假使不是無常,我們就無法認識和改造這個世界。在無常變化當中,我們的心念會形成兩種趨向,一種是善的,一種是惡的。我們努力地去惡行善,就可以改變我們周遭的環境。自然才會變得越來越好。這也正是未來世界將要面臨的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
諸行無常同樣反映在社會現象上。因方無常,人的內心變得越來越不可捉摸,社會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當今社會太過于注重經濟的發展,人們心裏的杠杆只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一味地迫求功名利碌,一切唯利是圖,各種醜惡現象叢生,諸如殺人越貨、攔路搶劫、賣淫嫖娼、吸毒等等。這樣的社會現象來源于什麼呢
來源于人本身。也就是說,我們人不能善于把握我們的心念。比如有的人通過吸毒來尋求一種內心的刺激,但是吸毒給人們帶來的是多麼大的危害和痛苦呀!吸毒曾經使我們中國變成了東亞病夫,吸毒也可能使國家衰亡。一個人如果不能夠把握自己的心,隨波逐流,看別人吸毒自己也想試一試,很多青少年就是這樣走向這條路的。怎樣來改變這種社會醜惡現象呢
還必須從心上著手,這叫做改造心靈,即給人們正確的教育、引導,使他們的精神生活趨向高尚。現在的情形是,物質文明有了,但是精種文明的建設沒有跟上來,傳統的倫理、道德在現代西方思想的沖擊下崩潰了。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的優良思想文化對于現代人生或者未來人生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
從人與環境的關系來著。環境的汙染、水土的流失給人類的生活環境籠罩了一層陰影。環境的汙染依然來源于人類的心靈汙染。我們的生活環境到處充滿著垃圾,廢紙亂扔,隨地吐痰這同樣也是我們心靈的問題。每個人都以爲無所謂,這樣就造成自己整個環境變得越來起汙濁了。有時候當我們走過一條小巷,只能掩鼻而過,爲什麼這麼臭呢?因爲人的心就變得那麼臭了!
我們再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看,人類古老純樸的感情被沖淡了。即使是很好的朋友,可能因爲經濟上發生了一些糾紛,就反目成仇,拔刀相見。在現代社會,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不受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了。有人認爲這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但我不這樣看。當它進步到了父子相殺的時候,能說它是一種文明嗎?
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青年人,是做裝潢的。一天,他去一家保險公司做裝橫的時候,聽說了有關生命財産保險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如果投保人發生意外死亡後,保險公司會給一筆賠償。他聽了之後很受啓發,回去後看著他的老母親就生起了發財之心,他給他母親先買了保險,然後有一天趁母親熟睡的時候,縱火燒死了她,然後再去報案,謊說家裏發生火災,要求賠償。但是法律是公正的,也是無情的。他這樣發財的方式嚴重違背了人類的道德,必將受到製裁。
人與人之間這樣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本身發生了問題,自私自利把人裝扮成一副貪婪的面孔。空洞的精神使人變得更加難以理解,自己也捉摸不透自己。貪得無厭,不惜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這些是很現實的,大家都能夠觀察到,這也是一種無常的現象。
諸行無常包括太多太多的內容,心的無常、色的無常。無常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說一切法皆在運動、變化當中,沒有實在的東西。無論是我們的心,還是色,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在變化,甚至時刻在變化。因此《金剛經》裏說,叁心皆不可得,是無常。我們剛才談到的社會發展是外在的無常,外在的無常給人的內心帶來的痛苦,心的無常使人坐立不安不能自主,在面對事物時不由自主地隨著情緒、隨著感覺跑。無常向我們說明了世間的真相是緣起的,是性空的。放眼現代社會,各種信息、知識充斥著這個市場。我們不斷地從各個角度來接受不同的信息、知識、文化,然而哪些對我們是有益的,哪些對我們是無益的,需要通過我們佛教的般若智慧來觀照它。對自己有益的我們應該去學習.要懂得去取舍。否則,我們就會生活得越來越痛苦。
諸法無我—對人生顛倒錯亂的一種定位與思考
“我”是誰呢?這是我們要探討的一個問題。因爲世間的一切東西皆是因“我”而立,要是沒有“我”就不必要存在世間的一切東西。“我”究竟是誰
佛法向我們提供了一條捷徑,就是《心經》教我們來觀察的所謂“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說人由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而構成的。色,就是物質,像我們的肉體都是屬于色。受、想、行、識是我們感知世界、心靈世界。所謂“五蘊皆空”,就是說“我”是由四大五蘊假合而成,“我”是一個假名,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如果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那麼少年的“我”就不是現在的“我”。“我”有自在義,有主宰義。我們考慮一下,“我”是否自在了呢。“我”是否能主宰呢?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心不得自在,我們的心有挂礙,這樣就需要對“我”進行重新定位和認識。
有了“我”,隨“我”而起的就是“我所有的”。實際上這世界上哪一樣能爲我所有呢?哪一樣也不是我的,我不過是這世界的過客而已,我一無所有。除了我慢,我執相隨著你,使你痛苦不絕,這個世界哪裏有你所有的東西呢
以“我”爲中心,以“我所有的”爲半徑,那麼這樣整個“我相”就勾勒出來了。我相、人相、衆生相,都是一群可憐相,有什麼值得可以炫耀的呢?所以不要過分執著我相,好像一滴水只有歸于大海才不至于蒸發掉一樣,抛棄小我,將自己溶化于大衆當中,人生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
無我是什麼呢
無我是空,空無自性,這麼說很多人會覺得難以理解,既然無我,我還怎麼樣去修行呢?我整天念佛念到哪裏去了呢
其實正因爲無我,所以一切法才能變化才能呈現出一種無常;如果不是空、無我,那麼一切現象界都處于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因爲無我,所以才能鑒別善惡因果等等一切法的差別。要是有我,惡的也不會成爲善的,凡夫也不能成爲聖者。佛教的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緣起性空,我是緣起,無我就是空,因爲它本性是空,所以才能生滅,如果它本性是不空,就不能生滅。
那麼我的價值何在呢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在大家得到了暇滿的人生,我們就應該來修學佛法,利用這個健全的身體來做佛事,“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易失,萬劫不複,所以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日本有位禅師曾經寫過“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人到了叁十歲以後,就會發現自己以前追求的一些東西,自己認爲圓滿的一些東西,像泡影一樣正在幻滅。“眼前但見少年多,耳邊怕聽故人死”。人生無常,從無常當中把握生命,多創造一份安詳、清淨、自在,不要等到來生,要想獲得理想的、圓滿的生命,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回歸自我,放下身心,靜靜地回到原本自在清涼的世界。
涅槃寂靜—人生的解脫與理想生命的最高境界
世人都在追求著四個字:離苦得樂。世間的人們一般會這麼想:我痛苦,是因爲我沒有糧食,我沒有衣服,我沒有金錢,如果我有吃有喝有穿,我就快樂了。但是那些衣食不缺的人們,他們依然感覺生活當中還是有很多的煩惱。一個學佛的人希望得到什麼呢
希望得到更爲究竟清涼自在的樂,也就是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中的“樂”,這是人生真正的解脫。一般人總把人生的解脫看作是死後的歸宿,其實應該是煩惱當處得解脫。面對生活中的煩惱,我們也常常想放下煩惱,可是有幾個人放得下呢
過去有位禅師到一位祖師那裏去參訪,他背著包到了那裏,祖師告訴他說:“放下!”他以爲叫他把包放下,便放下了背包,祖師卻大喝一聲:“放下!”他一下開悟了。他放下了什麼
放下了身心,但是同時又沒有實在的身心可放下。也就是說,煩惱沒有實在性,如果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煩惱,那麼在你沒有煩惱的時候,你也會一直煩惱下去,若知煩惱也是無常的,你就會相信煩惱是可以斷的。
我們的身心總是處在煩惱當中,我們的身心總是不得清淨,不自在。面對生活中的煩惱,有時候我們顯得不知所措。此時我們何不靜下心來反觀自性,看他個水落石出呢
我們總認爲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甚至認爲煩惱是實在的,但煩惱沒有實實在在的體性。因此,當我們以佛法來對自己進行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先前所做的一切非常的好笑,此所謂悟到空時笑前癡。過去有位禅師,他看到一只蜜蜂在房間裏嗡嗡叫,怎麼也找不到來時的路,急得團團轉。過去的窗戶是紙糊的,蜜蜂飛呀飛,突然,它撞到了紙孔,終于掙脫了出去。禅師就這樣開悟了。
其實,若領悟了人生的真谛,則處處是解脫,“境本無生,唯心自鬧,境若不生,心自如如。”客觀現象界的一切東西,都是我們心識的一種變幻。當我們把生活當中的所作所爲都變成清淨善業的時候,我們就趨向于解脫。“叁法印”是讓我們在生活當中去體悟諸法的實相,一切法都是諸法的實相—“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過去有位尼師,做過一首褐子:“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不作他求、就在當下。
課堂提問
問:您如何長久保持一快樂的心
答:1995年一行禅師來到中國時,教我一個很好的修學方法,就是注意觀察我們的呼吸,讓我們的心念活到當下。這個方法是行禅,剛開始你要輕輕地走,安詳地走,感受你生命的存在,你告訴自己:“佛陀,我就在你身邊。”然後你調整呼吸和步伐,讓它們一致,當你吸氣的時候,你告訴自己:“萬緣放下!”當你呼氣的時候,你告訴自己:“會心微笑!”這樣你就會保持快樂明淨的心。通過四個月的實踐,我還真感覺到極大的受用。
《六屆:叁法印與現代人生(菩提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