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屆:生命的安住與回歸(宗性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産生了貪心。你有的我沒有,他有的我也需要,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奪爲己有,彼此相爭鬥、互相侵害。我們每個人就這樣通過自己的名字把自己固定起來,形成一個真實固定不變的自我,又以自私爲中心,自我爲半徑畫圈,去不斷占有,這是一環扣一環的,我們就是如此生活在一個名言概念的世界裏。

  我們在此可以做個遊戲,請上來一個學員。我提問題,你回答時不准用你、我、他叁個字,看能否辦得到。問:“你是學生嗎?”答:“是學生。”問:“在哪裏上學?”答:“在叁十五中。”問:“你上幾年級了?”答:“職二。”問:“你的老師是誰?”答:“是某某。”問:“他是幹什麼的?”答:“他是老師。”——還是說出了他字。從遊戲可看出,你不想說你、我、他都不行,因爲你的、我的、他的已經模式化了,我們時時抱著不放,這就是執著。

  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著對名言概念的執著,名言概念不僅是你、我、他,大家愛聽好的話,不愛聽批評、罵人的話,好話、壞話都是名言概念,我們很多人就因被名言概念支配而上當的教訓。有一次,有個居士到北京法源寺找我,說上個星期有位師父上他家化緣,那位師父自稱住在法源寺與我們隔壁,因爲法源寺要舉行一個吉祥的平安法會,所以請居士去上香,他就交了那個師父五百元錢,結果等了一星期也沒有消息,就來問我了。我說沒有那回事,我告訴他隔壁住的是幾個學生,找來一看,哪個都不是,那個居士知道上當了。我告訴他之所以上當,是由于被求吉祥平安的概念所迷惑。

  我們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被名言概念束縛,很難認識事物的真實相狀,很難體悟到生命的真谛,必須擺脫名言概念的枷鎖、障礙,才能如是體會生命、珍惜生命。凡夫衆生之所以越軌而脫離真實,完全是由于受虛幻的名言概念的幹擾,有了名言概念就有固定的你、我、他,跟著就有貪、嗔、癡,就有我執。我執是産生一切煩惱的根源,我執是受名言概念的影響,我們要生活是安祥、自在、踏實、喜悅,就必須擺脫名言概念的約束。

  叁、讓生命回到正常運轉軌道

  名言概念是造成生命越軌的原因,有什麼辦法去擺脫和不受名言概念的幹擾呢?禅宗常常從是否擺脫名言概念來檢驗修行的功夫。有個公案講,有位叫玄機的比丘尼去見雪峰祖師,雪峰禅師問她:“從哪裏來?”她答:“從大愚山來。”雪峰又問:“大愚山上出太陽了沒有?”她答:“有了太陽就沒有雪峰。”雪峰禅師拿她沒有辦法,就問她叫什麼名字,她說叫玄機。又問:“玄機一天能織多少布?”她答:“一絲不挂?”說著轉身就走,雪峰禅師就說:“你袈裟著地了。”比丘尼便回過頭來看,雪峰禅師道:“好一個一絲不挂。”既然一絲不挂,卻還有架裟著地的名言概念。禅宗講開悟,常說于言下大悟,這需要不受名言概念幹擾才行。

  我們認識外界的物體,比如一棵樹,都是通過眼睛,樹通過瞳孔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倒印,視角神經中樞對此印象進行判斷,形成這是棵樹,是什麼樹種、是新、是老等等固有的概念。從生理學上講,要擺脫名言概念的幹擾,應在中樞神經上加上名言概念這方面下功夫。佛法把樹叫“境”,把視網膜、瞳孔、中樞神經等叫“根”,把對外境認識的功能叫“識”。根、境相對時,通過識的活動來認識外面的事物,只是緣起一假有和名言概念,要擺脫名言概念,就要在認識活動生起的當下讓它不受幹擾和束縛。佛法講在根、境、識叁個同時生起時,你能如是認識名言概念的只是一個符號、代號,它與具體事物之間沒有一種必然的聯系,只是爲了人類交流、溝通方便,給它安上的一個符號、代碼,就象商店的商品給貼一個商標。我們能如此認識名言概念及其作用,就會逐漸擺脫名言概念的束縛與幹擾。

  我們要體驗、體會宇宙間事事物物還沒有取名、安名時的狀態,要從認識活動生起的當下、刹那去體會、覺悟,那一念、一刹那就是生活禅。擺脫名言概念使我執沒有産生的基礎,我執不在,貪、嗔、癡的煩惱自然跟著連根而除,生命裏沒有我執,沒有貪、嗔、癡等的煩惱,我們的生命就會回到真實的狀態,回到安祥、自在的狀態中。

  四、使生命一如繼往地在正常軌道上運行

  既然在一念、一刹那間可以擺脫名言概念的束縛,而我們每天都離不開語言、概念,怎麼辦?禅宗叫保任,需要不斷提起,用功努力,一刹那可辦到,就會有第二、第叁刹那。而要讓每一刹那都如此,一般人很難辦到,需要有覺照的功夫。禅宗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生活中一旦名言概念幹擾時,馬上把覺照的心提起來,有了這種覺照的功夫,才能使自己再不重新脫離生命正常運轉的軌道。人往往喜歡新鮮,喜歡對新鮮東西抱住不放;但當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真實時,不要抱著不放,不要沈溺、陶醉在裏面,而要一如繼往地向前走,否則又産生新的執著,又會脫離正常運轉的軌道。

  《金剛經》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應知道一切都只是工具,就象坐船過河,過去了,就不要再背著船走路。

  歸納地講,我們現實汙染的、迷惑的、不安的生命形態,是由于受名言概念的幹擾,而産生我執,産生錯誤的想法,有了錯誤的想法就會有錯誤的作法,造成目前的狀態。要想回到生命的真實狀態,必須想辦法擺脫名言概念的束縛、幹擾,擺脫之後還要不斷繼續前進,不斷努力,不要沈溺,不要陶醉。還有一點,我們不要由于自己受名言概念的幹擾已經幾十年了,覺得自己沒有希望而産自卑,要有六祖慧能見到五祖時回答的“我是來作佛的。”這樣一種氣魄。每個人學習生活禅都是平等的,沒有文化、不識字都不要緊,關鍵你要照顧好自己的念頭,知道這個道理,老老實實地去做就一定會成功的。

  再講一個故事。清朝時成都文殊院有一位祖師,他不認識字,是個苦人出生,學佛時不知如何修,方丈和尚告訴他去拜彌勒菩薩,他就老老實實地去拜,並問方丈:“我要拜到什麼時候?”方丈講:“你每次拜到菩薩像動了就停下來。”這是方丈和尚故意鍛煉他,方丈和尚在菩薩像後面穿了一個洞,用根繩子拉著菩薩像,每天到一定的時候,方丈就去拉一下繩子,菩薩像就會動一動,他就停止禮拜回房休息。如此叁年,有一天方丈和尚去會客,忘了拉繩,結果菩薩像到時自己照樣動了,彌勒菩薩還走下來問道:“你這麼虔誠禮拜,有什麼需要嗎?”他答:“吃住寺裏都給了,我什麼都不需要。”菩薩便上去了。第二天,方丈問他:“昨天菩薩動了沒有?”他答:“動了。”方丈覺得很奇怪,又問:“怎樣動的?”他答:“菩薩走了下來。”方丈趕緊問:“走下來幹什麼?”他答:“菩薩問我需要什麼,我說什麼都有,不需要,于是菩薩又上去了。”方丈歎聲道:“哎呀,你應該要智慧。”當天,他又繼續禮拜,菩薩又下來,問他要什麼,他說要智慧。從此,他就能講經了,別人在旁邊念一段,他都能講得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把任何事相當成一個定點,不論有無知識,只要有自信心,有堅強的願力,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現在流行網絡,柏林寺就是一個菩提網,一個生活禅網,每個發心參生活禅、成菩提道的人,都可以把這個地方看成是一個沒有網址、沒有代號的網。只要我們願意上這個網,就放心地去上,作爲生活禅的網友、菩提網絡的網友,肯定有一天,我們會同登彼岸,一起成就。

  今天就到此,由于自己道業不精,覺得不好、錯誤之處希望大家指正。

  

《八屆:生命的安住與回歸(宗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