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屆】吳言生博士在開營式上的講話
(2001年7月20日)
尊敬的淨慧大和尚:
尊敬的省民族宗教事務廳陳同文廳長:
尊敬的省政協民委溫慶海主任: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領導、各位營友們:
大家好!“佛緣本是前生定,一笑相逢對故人。”能和大家相聚在這千年祖庭,天下名刹,在這古柏參天、寶塔淩雲、茶香袅袅的祖師道場,感受趙州祖師的禅風,聆聽淨慧大和尚的開示,和大家一起交流參禅學佛的心得體會,是一種非常值得珍惜的緣分。
在這次前來與同學們交流的法師、居士中,有不少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像濟群法師,這些年作獅子吼,震海潮音,已嶄露出相當卓絕的講經說法的才華;靜波法師、宗性法師、在中國佛學院執教多年,春風化雨,加上多年來親近淨慧大和尚,也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成就;馮學成老師、杜大威老師,兩位來自有著濃郁佛教氛圍的天府之國,帶來了神奇靈秀的巴蜀佛教的精華,加之這些年筆耕不辍,取得的成就也是衆所周知;來自芙蓉國裏、橘子洲頭的蔡日新老師,多年來發大善心,護持佛法,嘔心瀝血,用春蠶吐絲般的文字來供養禅刊,是《禅》刊的忠實作者,相信大家對他也相當熟悉。柏林寺常住的年輕法師們,像明海法師、明奘法師,在淨慧大和尚的鍛煉下,也正在成爲中國佛教的棟梁之才,這次也將與大家進行融洽、深入的交流。至于我自己,則是一位佛法愛好者、信仰者、學習者。
在來到柏林寺前,我與兩個地方有較深的聯系,一是西安,一是北京。西安也是佛教勝地,大雁塔、小雁塔、青龍寺、興教寺、香積寺、興善寺,都是非常著名的道場,負載著厚重的佛教文化信息;我目前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具體方向是方立天先生負責的佛教研究。北京給了我很多挑戰和機遇,我也相當喜歡它。由于這些緣故,我對這兩地都有很深的感情。但這次來到柏林寺後,我發現,與這裏的感情更重,緣分更深。因爲我和大家都有同一個感覺,那就是:到家了。
是的,到家了。此時,我想起了趙州禅師的一則著名公案。有人問趙州:“什麼是趙州?”禅師回答:“東門,南門,西門,北門。”趙州大門,門門洞開,每一扇門都真誠地歡迎我們這些回家的人;趙州的風格平易親切,惠風和暢,毫無雕飾。我們回到這樣的家,真可謂身心脫落,脫落身心。在這裏,我們要遵從趙州祖師的教誨,將一切執著放下,放下,再放下,好好體味一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生活禅的真谛。
禅,不是深山古寺裏的閉目暝想,不是象牙塔裏的面壁虛構,而是有血有肉、靈氣貫注的生活的本身。它是春天的百花,是秋夜的明月,是夏日的涼風,是冬天的瑞雪,正如淨慧大和尚所說的,“滿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長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今天,我們由于殊勝的因緣相聚在這裏,心心相印,這也是禅。
在這裏說幾句題外話。最近中華書局出版了我的禅學叁書,即《禅宗思想淵源》、《禅宗哲學象征》、《禅宗詩歌境界》。叁書出版後不到十天的時間,新華書店就訂走了兩千套。有這麼多的人愛好禅宗文化,令人喜悅、振奮。這次我已經將禅學叁書呈送給淨慧大和尚,請他老人家印證,也希望日後有機會能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在這叁本書中,我把禅的境界分成四類,其中最後的一類是饑餐困眠的日用境,或者說是任運隨緣的日用境,與淨慧大和尚所提倡的生活禅是非常吻合的。這裏我再引用兩首詩與大家分享我對生活禅的一點體會。
第一首是蘇東坡居士的《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讀了這首詩的感受是,有一顆平常心確實很不容易。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一來,人生便像鍾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沈悶的擺動。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禅,品嘗了趙州茶,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就不會再去感歎“不過如此”,而是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第二首是長沙景岑禅師的禅詩:“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百尺竿頭還怎麼個“進步”?百尺竿頭固然是覺悟的境界,是由凡入聖之境,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百尺竿頭,還僅僅是“自了漢”,還遠遠不夠,因此還必須由聖入凡,從百尺竿頭再轉身向下,回到衆生世界中來,像趙州大師那樣,做驢做馬,普渡衆生,這才是大乘菩薩的悲心弘願,才是禅者的“下座行”,才是石橋心境。我記得今年五月上旬在廣濟寺初次參見大和尚時,看到一隊一隊的居士在門外五體投地禮拜大和尚,我說:“大和尚當了佛教明星,每天接引衆生,吃飯時也難得休息。”大和尚非常謙和地說了一句話:“河裏無魚蝦爲尊。”這句話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爲它裏面蘊含著非常高深的禅機。大和尚爲什麼不做那條魚?因爲那條魚是自了漢,所以要做普普通通的蝦。至人只是平常,平淡方爲真實。這才是“娑婆往來八千度”、充滿悲心廣願的生活禅者的風範,才是“無位真人”,才是真正的至尊者。
以上講的是我對生活禅的粗淺的體會。生活禅的真谛,正如淨慧大和尚所說,只是一顆平常心,“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趙州茶香千余載,勞勞浮生誰知味?所以黃龍禅師曾感歎:
“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
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吃趙州茶?”
水母借蝦爲眼目,衆生以佛法爲眼目。茶味禅味,茶禅一味。我相信,通過這一周的茶道、禅道體驗,通過出坡、行腳、坐禅、調心等修行實踐,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必定會有一番前所未有的體驗。我相信,在趙州祖師的佑護下,在淨慧大和尚的指導下,大家參庭前柏,吃趙州茶,洗趙州缽,一定會活出一個自在的人生,亮麗的人生,真實的人生。
最後,祝淨慧大和尚法體安康,*輪常轉;
祝柏林禅寺法務昌隆,名揚五洲,法澤四海;
祝各位領導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永爲佛法之護持;
祝各位法師、道友法喜充滿,吉祥如意,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風。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