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佛教慈善功德會理念
——《心靈互動》摘錄
崇智法師
(2004年7月23日)
河北省佛教慈善功德會成立于 1996 年。在淨慧大和尚的直接領導下,在常輝法師的操勞奔波下,河北省的一些四衆弟子比較廣泛地、比較深入地在一些地區進行了慈善捐助活動,比如太行山山區、張家口、承德、秦皇島的燕山山脈,所有河北省最貧困、最落後的地區,都有著我們慈善會工作人員的身影和足迹。
通過這麼多年的慈善會的工作,我們確確實實地體會到,出家人不應僅僅是參禅、誦經、持咒、念佛。我們出家人爲什麼要做慈善事業呢?無論是修禅宗還是淨土宗,我們奉行的都是大乘佛法,修的是菩薩道,行菩薩道不僅僅是自利,更要利他,不僅僅是自覺,更主要是覺他、覺悟衆生,要發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利益群生。我有一個比較深刻的感受,自己學佛後有好多年都在學習《大乘無量壽經》,修行到後來覺得沒有什麼進步,一找原因呢才發現,就是經裏講“叁輩往生”,都是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但是我忽略了什麼是菩提心,怎麼發菩提心。這個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倒是勉強做到了。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光我本人,好像我們現在修淨土宗的好多人還沒有認識到,要先發足了菩提心再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修行才會上路。而這個發菩提心也很不簡單,要是在密宗的黃教,就講得比較透徹了,淨土宗好像講得少一些。我的體會,去做慈善事業,你就很容易發菩提心,看到了衆生的苦,對生老病死有了深切的體會,那麼你就會有強烈的出離心,然後還會産生自度度他、自度度人這樣的大心。我們把這個“四弘誓願”不要挂在口頭上,真正地要從內心裏發出來,這樣才行。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奉行四攝六度,裏面有個布施波羅蜜。布施又分爲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給生活最貧困的人們,我們並不僅僅是同情他們,憐憫他們,同時也是消除自己內心的悭貪心、吝啬心,使他們在接受施舍的同時加深對佛法的認識,讓他們對佛法感恩,同時我們也與苦難的人們結下善緣,結下法緣。接受幫助的人們都是社會上的各種弱勢群體,有孤兒和特困學生,有孤寡老人,有殘疾人或者是患有重大疾病的病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的山區和農村,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不光是因爲他們生活暫時困難而幫助他們,更主要是爲了修學菩薩道,而這修行首先是生起了菩提心、慈悲心。當他們向我們求助時,不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我們都要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修學大乘佛法就是要上求無上佛道,下濟苦難衆生,要度化一切衆生,要有求必應,有願必從。
淨慧老和尚倡導的生活禅,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那麼我們如何去覺悟人生呢?如何去度化人道的衆生呢?如何去感恩人道中的衆生呢?這是修行人的大問題。我們選擇了慈善事業,就是要讓年老的孤寡老人老有所養,讓失學的孤兒和特困學生能夠重返校園。僅去年一年我們就救助了一千叁百余名特困學生和孤兒,這些孩子要麼是雙親因重大疾病,或者交通事故,或者礦難失去了生命,要麼是生活在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人均年收入不到五百元。有的地區嚴重缺水,人畜飲水困難,缺水成爲製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這麼多年我們的慈善工作主要是資助失學孤兒和給缺水地區打井,搞飲水工程。
通過長期的慈善工作和實地考察,我們發現有幾個原因製約當地的經濟發展,一是當地的教育水平落後,教育設施落後,許多學校連課桌都沒有,校舍都是危房。二是交通閉塞、交通落後的問題形勢嚴峻。叁是醫療條件惡劣,得不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四是這些地區的信息閉塞,人們的思想意識還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還不知道電話、手機,更別提因特網了。生産力低下,嚴重缺水,人畜飲水困難,更不要說農業生産用水了,完全是靠天吃飯,當地的生産生活狀況是我們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無法想象的。只要有一點兒良知的人見到當地的生活狀況都會落淚啊!那麼我們佛教徒應該做些什麼呢?佛在《華嚴經》上教導我們要“發心無上覺,忘己濟群生。”這已經成爲了我們的座右銘,銘刻在我們的心裏,也寫在了慈善會的工作用車上,我們就是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社會上最需要的人們。依照佛教的信仰做慈悲濟世的事業,在慈善事業中修學菩薩道,這樣也方便宏揚佛法、度化衆生。佛法的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是佛的正法都要尊重,我們選擇了在慈善事業中修學菩薩道,我們無怨無悔!
修學菩薩行的佛弟子與人接觸時要常常地問自己:我能做什麼對他有用呢?使他能夠得益呢?菩薩是能自利利他的人,自利者必需是以利他爲出發點,學佛不是爲了自己,乃是爲了苦海中的一切衆生。菩薩是以利他來成就自己的人,是能夠用佛法斷除自己的煩惱,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能夠用佛法關懷他人、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人。時時保持仁慈、寬厚、謙卑、虛心學習、謹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薩心態,見賢思齊,做一個有慚愧心的人。衆生以菩薩爲福田,菩薩以衆生爲福田,衆生在哪裏呢?其實就在我們家裏,在我們單位裏,以及在我們每天接觸的每一個人中,以無我出世的精神做入世濟衆的事業,就是我們的理想。
社會上有很多慈善團體,他們本著人急己急、人溺己溺的慈悲胸懷,前往各地赈災,或照顧孤苦無依的老人與孩童等,這樣的慈悲力量帶動了人心真善美的一面,使社會充滿祥和與溫馨。然而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慈善事業僅是行菩薩道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爲慈善事業仍屬于世間的善法,先以種種救援使人們衣食方面得以溫飽,透過廣結善緣更要教導衆生出世的智慧,令衆生出離叁界,離苦得樂,才是行菩薩道的真正要意。
目前社會救濟的工作有很多人在做,也做得很好,但多限于物質方面的救濟,心靈上的救濟卻很少有人在做。例如某慈善團體在某個國家冬天的時候救助無家可歸的人,還煮素食給他們吃,結果有人將食物棄之于地,因爲裏面沒有肉,人心貪求不知足可見一斑。此外每天報紙上的社會版新聞都是仇殺自殺、聚衆打人、盜竊等等不好的內容。一般人以爲窮人就是在物質上缺乏的人,殊不知內心貧乏、怨恨、憤怒、嫉妒、貪得無厭的人也是一種窮人。他們窮得不知如何獨立自主、轉化自己的煩惱,甚而將自己不穩定的情緒發泄在別人身上,爲達到欲望不擇手段,就心靈的層次而言的確是很匮乏的,因爲他不懂得知足感恩,無法做好情緒管理,也不知道如何平靜自己的心,所以很容易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例如打家劫舍、放火燒車等等。思考現今世界貧窮的主因來自何處呢?日複一日的戰爭、貪汙,乃至疾疫、天災,造成無數人無家可歸,貧富差距擴大,文化教育水准落後,這皆是社會人心沈淪所呈現的結果。“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的災難皆由人心的貪、嗔、癡所感召,因此唯有從心靈教育著手,教導人們正確的知見,人人知因識果,即會舍惡行善,能夠體知這一念佛性,必然會尊重他人與自己的生命,不再積極地向外爭奪,如此社會自然會安定祥和。
行菩薩道爲了脫衆生苦與大安樂。佛法將人世間的苦概括爲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苦都是因爲錯誤的知見造成的,無法借由物質的飽足而得以滿足。必需建立正確的知見,化解心中的煩惱,才能從人生的苦境中解脫,所以拔除衆生的苦要由心靈改革做起,而佛法正是化除痛苦的甘露。行菩薩道如果只是積極地修善,只有福德和世間善法的智慧,卻不明白了脫生死、無住生心的重要性,那麼智慧就無法開顯,便無法從根本上解救衆生的苦,如此所行的菩薩道便不夠圓滿。因此,真正行菩薩道,欲令衆生離苦得樂,必需勤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禅定,般若,教化衆生佛法的觀念,才能運載衆生及自身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磐的彼岸,令大衆解脫痛苦,達到究竟的安樂,這正是我們佛弟子要努力修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