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明奘法師禅修開示(明奘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德和特質——慈悲、智慧、包容、謙遜,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尊正在覺醒的佛。

  也許當你有機會在一個空曠的山林中,在細碎的沙灘上,去行禅的時候,你能夠有這樣一個刹那,感覺到自己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融爲一體了,那時你會感恩在生命中經曆的磨難,感恩所有曾誹謗你、鼓勵你、贊歎你、打擊你的人,不再有怨恨,也不再有紛爭。你願意用自己的平靜的心開啓智慧,洞見所有生命的實相,願意用無盡的慈悲和純淨的愛心去服務他人、幫助他人。

  課後答問

  某營員 :我們怎麼樣理解激情和平靜的關系,怎麼處理它?

  明奘法師:人如果不是經曆過巨大的起浮之後,讓他達到真正的平靜是很難的。在印度佛陀生活的時代,一個男子的一生分爲四個時期:第一個是少年時期。在這一時期,每個男子都要去出家。今天,這個傳統在泰國、緬甸仍然被保留下來。古代的寺院不僅教授佛法,還有一些普通的教育,包括社會知識、醫藥知識等等。第二個時期是青年期,在這個階段,年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還俗,成家立業,繼續他的世俗生活。當完成了撫育子女,照顧家庭的責任後,他會重回森林進行修煉,以期了悟生命的真理。如果他的修行成就了,斷除了個人的煩惱,那麼這個覺悟的智者會在生命剩余的時間中遊方行腳,把所獲得的智慧分享給其他人。在南傳佛教的國家,一個人在青年時期被鼓勵從事一些社會事業,因爲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需要年輕人的活力和激情。

  我們大家從沒有經曆過出家的生活,難得今天有這樣的機會,體驗一下這種不同的經曆。大家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些天的生活中來呢,能不能有這種承擔的精神?我們一生的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自己習慣性的激情膨脹中度過的,所以在這些天中,在這些寶貴的機會中就要盡量地體會如何使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平靜的心能使我們認識到事物內在的本質,不再被假相蒙蔽。

  一個擁有一百億美元的人,比如說比爾·蓋茨,把自己的財産全部捐獻出來,他說:“我對金錢是不在乎的。 ” 我們相不相信這句話呢?(衆答:相信!)但是同樣地有一個乞丐,每天都要四處行乞,受人冷遇。有一天,他在大庭廣衆之下宣布: “ 我不喜歡錢,我對錢財早就看破了,放下了。 ” 我們會相信嗎?真正的激情,如果沒有親身經曆過,怎能知道我們會産生怎樣地觸動呢?那些平時所謂的平靜經得起考驗嗎?大家都知道近代的弘一法師,他一生經曆了很多人生的坎坷,感情的波折,經曆了藝術創作的大起大落,最後這些都如同過眼雲煙一般消散了。他的心在激情過後平靜了,真正地安住在一個樸素貧寒的出家人的生活當中。我們看弘一法師的傳記,可以直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某營員:人最好的學習階段應該是在六歲到十五歲之間,而我是在上大學之後才接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錯過了最好的學習時間。請問師父坐禅可以提高人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嗎?我現在已經有二十多歲了,怎樣才能保持一個最好的狀態?

  明奘法師: 儒家的叁字經裏面有一句話,“若梁灏,八十二。”梁灏八十二歲時開始爲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也是在二十七歲才開始學習。在禅宗裏,西天二十八祖中有一位尊者,八十歲出家,他的老師對他講:“你已經八十歲了,不可能有什麼成就了。”誰知他發憤修行,叁年 “肋不至席”,就是說叁年間都不睡覺,不間斷地打坐,最後他得到禅法的傳承。

  禅是認識自我的藝術,修習禅定,修習佛法,是爲了開顯我們原有的智慧。通過念經、打坐、禮拜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慢慢地,我們的各種能力都會有一個飛躍。記憶力也會突然增強,好像學英語的人都有的一個體驗,學好英語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飛躍的刹那,這個刹那一旦過去了,英語就仿佛成爲你的母語一樣。記憶力、領悟力、判斷力、邏輯推演能力,甚至包括藝術想像力的提升也都是有這樣一個飛躍的瞬間,但這些都要靠日常的累積。

  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國師,叫圓悟禅師。出家前,他一字不識,以砍柴爲生,而他悟道以後,名氣很大,當時一些有名望的大儒就來向他請教問題,有點勘驗的味道了。問的什麼問題呢?是知與不知的關系,聖人與凡夫的關系。圓悟禅師說“聖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這幾個大儒一聽之下,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就皈依了圓悟禅師,跟從他修習禅法。所以無論是禅法、佛法、還是世間的善法,包括那些能讓我們的心平靜的方法,都是開顯我們內心智慧的一種手段。

  某營員 :請問師父你這麼多年修行的心得體會是什麼?

  明奘法師:有一次和一個外國的老太太聊天,她臨走的時候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我這一次要離開這裏,有一個問題還沒有問你,你認爲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我說:“好,拿起你手中的茶,端起我手中的茶,喝茶。”她的翻譯告訴我:“她問明海法師也是這個問題,明海法師也是讓她端起茶杯。”趙州禅師的風範就是“成道者喝茶,未成道喝茶,旁觀者也喝茶。”那這種喝茶的真正意義何在呢?苦、樂自知。有時候,我們一些直接的經驗對自己來說可能是刻骨銘心的,但是沒有經曆的人就無法體會。因爲我們各自的性情迥異,背景也不同。同樣體悟的大小也是相對的,比如說幾天前令我很痛苦的一件事,也許今天再想一想,已經煙消雲散了;但在十年前發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偶一觸機,突然領悟到它的真意,它的受用。所以感悟沒有大小,只有存在。

  某營員:您剛才在行禅的時候說,我們應該相信自已,那麼做爲一個佛教徒,佛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呢?對佛所做的一切儀式,又有什麼意義?佛教的精神是自利利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該怎麼辦?

  明奘法師:我們內在的覺性,是佛;心正而不邪,是法;清淨無染的本能,是僧。我們自心的叁寶,這種覺、正、淨通過什麼方法才能發掘出來呢?通過佛陀的經書法寶,通過出家人的言傳身教。經書法寶是教學的工具,但是這些工具要有人教導才能運用自如。出家人和一些修行多年的老居士,以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能指導我們領會經文的義理,掌握修行的方法。我們每個人內在的佛法僧叁寶是本具的,但是要通過外在的叁寶來喚醒。

  爲什麼要敬佛禮佛呢?菩薩是覺悟的聖者,他並不需要我們的禮拜和供養。禮拜忏悔,是爲了培養我們的慈悲之心,謙和之心。“禮聖者足,見賢思齊也”,我們禮佛贊佛,是希望能學習佛陀的行止,通過生命的實踐,把內在的覺、正、淨叁寶開顯出來。希望佛陀給我們做證明,我們在這條覺悟的道路上也要開始邁進了。

  用最高貴的頭接觸地面,可以一方面去體會與聖者足迹的親近,一方面去體會與整個的大地的融合。大地涵養了無數的可能性,地球上萬事萬物都是靠土地的滋養,我們也要作育和大地一樣廣闊無邊、謙和樸素的胸懷。

  某營員 :有些人一碰面,就引起我的嗔恨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明奘法師:大家有沒有看過木偶戲?我們小時候經常能看到,戲臺上有一個傀儡,提著繩子牽住,不停地牽動繩子,木偶人就做出各種動作。當你在面對另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你不能包容的,甚至有著深仇大恨的人的時候,你可以試試把自己抽離出來,仿佛在空中有另外一個自我在看著這個憤怒的自已。和仇人對立的自我,那是一些不能作主的情緒,是我們的習氣煩惱,我們之所以有輪回,就是因爲被這股業力的力量牽扯著,製約著。這是幼稚的自我,暴燥的自我,失去理智的自我。而那個站在高空中的我呢?是成熟的我,健康的我,保持正常平衡心態的我。

  佛法講“空有不二”,相上的有和理上的空高度地融合。那麼,是不是是非善惡就沒有一個准則了?我們講“一切皆空”,是不是說房子燒了就燒了吧,拆了就拆了吧,行不行呢?把這裏拆了,就算和尚不找,趙縣公安局也要追究我們的責任,這是不曉得世間的法則。但是叁百年後,這裏會是什麼樣子?可能是更加金碧輝煌的樓閣,也可能是一片廢墟,所以萬事萬物都遵從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原則。如果你能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知道自他的仇恨對立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個說起來比較簡單,但做起來確實很困難。這就要真心地忏悔,祈求菩薩的幫助,消解多生多劫的怨仇,消解內心的怨恨。

  這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你可以找一尊和自己最有緣的佛或者菩薩,把自己的心緒、煩惱向他傾訴,不要把他當成高高在上的神祗,當他成你的親人、最知已的同窗好友,向他傾訴,這是一種釋放。還有一種禅修的方法,叫做次第的慈悲觀。先在心裏確定一個比較尊敬又不特別親近的人,然後對他修觀。觀想把自己的慈悲、自己的愛護給予他,使他得到安樂和幸福 。 接下來再對一些陌生的人修觀,同樣把你的慈悲給予他。第叁個步驟是對自己親愛的人修習,最後再對自己的怨家仇敵,把自己的功德和利益,自己的善良美好,無保留地分享給他。這是慈悲觀的修法。

  某營員 :在寺裏的這幾天感覺很清淨安詳,可是回到家裏後如何保持這種清淨安詳呢?

  明奘法師: 這恐怕是我們在座所有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都是受環境製約的。寺院這個特定的環境可以培育我們的慈悲心和清淨心,但是回家之後,這種清淨心可能就會很快消失,在柏林寺的生活都會成爲夢幻泡影。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要經常回到寺院裏或者優美的大自然中再去充電。根據自己的情況,你還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安排一些時間去培養這種心態。培養的方式有很多種,參加夏令營是一種,禅七法會也是一種,念佛也是一種,也可以到空曠的自然中去冥想、去散步。

  某營員 :您剛才在訓練覺知力的時候,我感到身上非常難受,應該怎麼辦?

  明奘法師:當我們觀察比較深入一點的時候,就會産生感受,這個感受有時候會非常難受。有一次我在打坐時,感覺好像有很多的針同時從身體裏面往外散,疼得簡直無法忍受,我真想睜開眼睛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這些針,但是我沒有,因爲我知道它只是種感覺。在這種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持住你的心,難受也不要躲避,直接地去觀察這種覺受,不需要任何的反應,也不要有任何預期的目的,放下喜歡和厭憎,只是單純地觀察它。也有的人會感到挺愉悅,好像我也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瞌睡也沒有了,但是這個時候也不要貪著,還是單純地觀察這個覺知。

  

《十二屆:明奘法師禅修開示(明奘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