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叁屆:報父母恩(海如法師)

  報父母恩

  海如法師

  

  今天很高興跟大家一起利用這個殊勝的因緣來分享佛法。我于1983年在五臺山出家,至今已二十多年了。出家一年後,有幸進入中國佛學院,讀了四年書,畢業後到廈門閩南佛學院任教13年。前兩年我回到故鄉河北承德豐甯滿族自治縣發心建廟,很慚愧至今沒有完全建起來。那裏風景幽美,前總理朱镕基也曾大加贊歎。

  這次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感恩、知恩、報恩是佛教裏一個重要的話題,在佛教思想裏有重要的內涵,無論從修行、教化、出家人的所作所爲都是圍繞這些來做的,報恩思想是佛教的一個特色。我們應該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包括夏令營的舉辦、組織、策劃、機製的管理、義工的服務,廚師辛苦作後勤,外圍的護持功德主出資運作,這些共同的緣起才使我們有這個機會坐在這裏。從眼前小的方面看是這樣,大的方面也是這樣,農民、工人、軍隊都是我們安全生活的保障。從佛法角度講,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所以佛法講報四恩是一切恩的概括。佛法是講善的,這是人類共同關心的一個話題。通過學佛,把佛陀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真正體會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緣起。對社會多一些了解和體諒,對大衆多一些感恩,我們就會少一分抱怨多一分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和生活中體驗知足的樂趣,提升自己的修養。

  下面我們看經典、祖師的法語言論,通過它來體會佛教是如何提倡感恩的,以消除大家對佛教的誤解。由于佛教的斷層,大多數年輕人對佛教不了解,媒體宣傳具有娛樂性,不免使大家産生誤解。我們要讓大家知道佛教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不是看破紅塵、青燈黃卷的不問世事的生活,出家人不是鐵石心腸。今天,讓大家通過佛陀與祖師大德的行爲來讓我們了解真正的佛教,從而信佛、學佛,去更好地爲社會服務。

  世俗的報恩思想從儒家的經典《孝經》裏可見一斑。孝的觀念以及報恩思想,在我國早就有了。佛法裏面講報四恩,即報一切恩,包括報佛恩、叁寶恩、父母恩、師長恩、衆生恩。佛法傳入中國之後,佛法的報恩思想和世俗緊密結合。印度佛教的報恩思想實際在內涵上和這些沒有差別,差別只是存在深淺層次上。傳統的中國報恩思想是建立在國人情感基礎上的,它的範圍是世俗層面的,而佛法是超越的、出世的。世俗報恩講隨順父母,光宗耀祖等;佛法裏的孝道講僅僅世俗的孝還是不夠的,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因果輪回時,下一生可能還會有痛苦,所以佛教裏講的深度和最終目的是不一樣的,是要把父母從生死輪回的此岸度脫到究竟解脫的彼岸。也就是說相同之處是感恩報恩,不同的是佛法裏的報恩是究竟圓滿的,是深層次的。有時候在出世間報恩的大前提下,它與世俗的報恩還有一些沖突。漢朝時,人們就認爲出家是不孝。因爲按照儒家觀點,“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而無兒無女、不回家是最大不孝,佛教的剔除須發和儒家有很大差別,所以在一個時期爭論很大。像《弘名集》和《廣弘名集》等,就是佛家對沖突方面的教義所作的一個诠釋。當時發生了很大的作用,讓人們理解了佛教,後來偏見基本化解了。現在呢,又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它是永恒的化解與世間矛盾的良方。

  下面看經典:

  《莊嚴經》雲:時父王聞子得道,已經六年。語優陀夷言:“汝今可往,請佛還國。離別已來十有二年,思欲一見。”優陀夷受教,即詣佛所,具述王意已,願爲沙門,得阿羅漢道。世尊思惟,而乃還國,當度父母。即語優陀夷:“汝宜先往現十八變。”王大歡喜,即勅群臣,萬民出城四十裏,奉迎如來。世尊威儀,端嚴自在。父王白言:“離別多年,今得相見。”大臣百官,稽首作禮。見諸沙門親近侍從,即勅國內豪族,選五百人度爲沙門。侍佛左右。佛弟難陀,亦爲沙門。難陀所使,名優波離。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值。諸尊貴者,皆棄世榮。我身卑賤,何所貪樂,惟佛慈悲願見救度,許爲沙門。”佛言善來,度爲沙門,隨例而坐。難陀作禮,到優波離不禮。佛告難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四流歸之,皆同一味。據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大和合假名爲身。本無吾我,勿生嬌慢。難陀遂作禮。

  釋迦牟尼佛在出生時,有人占蔔說,他將來不是轉輪聖王就是成佛。淨飯王當然希望他成轉輪聖王統一全國,但是釋迦的使命就是成佛度衆生,這當然與父親的期望背道而馳。佛陀苦行六年證道。那爲什麼佛陀證道六年之後才被請回國呢

   可以想象是他離開國家的時候與父王結下了矛盾,現在是因緣到了,所以才回去,否則過早回去他會很尴尬。爲了孝敬他的父親,他想用佛法來度化他,還讓優陀夷提前回去說服,用神通現十八變。

  下面講一講佛陀再次回國的事迹

  《寶積經》雲:佛住迦毗羅衛國尼居陀林。告優陀夷:“汝可入城報於父王。” 優陀夷以神通力,飛空往詣淨飯王所。時王遙見,問言:“大師何來?”答言:“我爲如來乞食而至。”王曰:“汝可先還佛所,將食奉佛。我今亦當往見世尊。”世尊食已,先現瑞相。時淨飯王見瑞相已,勅諸臣言:“速辨好乘香花幡蓋,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爲度王故過於人上,在虛空中自在遊行。大梵天王、釋提桓因、須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各各執持香花、幢幡,供養如來。四天王天、叁十叁天諸天子等,在虛空中散天鮮花,供養如來。時淨飯王見已心生希有,而作是言:“如來作童子時,不以四天下轉輪聖王生於顧戀,今於叁千大千世界中爲大法王,統領人天,富貴自在。今此世尊爲正法王,我今於此爲人圍繞,世尊乃有天人待衛。時淨飯王不覺頭面著地,禮世尊足。

  這時佛度他的父親是以回宮裏乞食爲因緣的。這個時間釋迦佛是怎麼現神通的呢?“爾時世尊爲度王故,……”這個地方做一個說明,跟隨佛的弟子們,不僅有人間的,也有天上的,還有他方世界的天王,那麼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不能用我們世間的時空觀念來理解。而在佛經上經常看到其他世界的天王,因爲佛教的時空觀同我們現在的是不一樣的。現在我們理解的時空在佛經裏面是衆生的國度,是我們欲界衆生自己業力所顯現的,所以在佛教裏講六道輪回並不是有一個什麼地方,西方極樂世界在什麼地方,固定在那裏,而是衆生的自身業力的一種化現。比如我們晚上做夢,夢見了一個境界,我們並且也在這個境界裏做事情,也有自己認識的人,可是你在夢裏並不感覺這是夢,這是你自己化現的一個地方。那麼佛教其實也是類似這樣的一個道理。衆生根據他自身造的業,死了以後,他的神識就會根據他的業力化現這樣一個地方,如同化現一個夢境一樣,然後你就在這個國度裏生活、生存。佛教說的是讓你擺脫輪回,因爲你造衆生的業,所以你轉到這裏面,現在你不造這種業,而造清淨的出世的業,你就能超脫出來。像出家修道,修善法,以及出世法,便能造下出世的因,將來出離輪回;而衆生貪著造業,所以就在輪回之中。根據業力分爲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各有不同的特點。那麼佛講的這個解脫就是斷除了煩惱,真正的證到了宇宙的真如本性,叫作真如,是不生不滅的,證到了這個本源就叫做涅槃,他就不再生滅,超脫輪回。不生不滅,是如來的法身,宇宙的本體。講起來佛有叁身,這就是法身,化身和報身。至于法身,不僅佛有,我們衆生都有,只要不斷地修證,你就能證得。這不像其他宗教,你只能做上帝的兒女,而我們佛教不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衆生都能證得,只是因煩惱、執著而不能見到清淨的法身。我們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佛經的引用,來看佛是如何度他的父親,如何報父母恩,所以佛在這裏爲了度他的父親,就在天空遊行,目的就是令他的父親生起希有之心,以便得度。佛的父親還是衆生,因此還是要佛來度的。“時淨飯王見已,心生希有,而作是言,……”這樣佛的父親看到了佛的示現,就生起了希有之心,他被佛攝化了,他就不由自主地禮佛。

  第叁段是爲王說法,是佛回去用了種種的方便,爲父親說法,讓父親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比你回家給父親弄點吃的喝的,要好上許多倍,是大孝啊!

  (經文一段略)這是佛爲父親說的法,是非常深奧的,我這裏總結一下。不管你是國王也好,衆生也好,你造了業,善事就有善的果報,惡業感召惡的果報,但這些也是空的、虛幻的,是合和而成的,因緣而生的。條件具足了,事就産生了;因緣不具足了,就消散了。就像我們這次的夏令營,各位有要參加的願望,然後報名,再加上常住師父們的准備,法師的演講,就産生了。七天後呢?大家就散了,夏令營也就沒有了,因此是虛幻的,因緣而生,這當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像一個人從小長大直到老死,然後歸于大地,也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法的世界觀就是:一切都是因緣合和而生的,一切都是生、住、異、滅的,這是佛教對事物的一個看法。《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用這種觀點看事物,一切都是幻化的,沒有實體的,所以這裏佛對他的父親說:“大王當知,一切法悉歸空寂”。像剛才我講的,地、水、火、風組成我們這個人,沒有一個實在的實體是你,每一個人都長得不一樣,爲什麼?這是因爲你造的業不同,感得了不同的果報。你看事物能不執著,不把事物看成實體,你就睜開了法眼。當你將來思維這些道理時,你可以體會到,一切都是緣起的,沒有實體的。像小乘佛法的析空觀,就是通過這樣的思維證得了空寂。當你證得了一切法是空的的時候,你就得到了解脫,這是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當你無所求的時候,你就解脫了;當你有求的時候,你也就有了所累。當佛爲他的父親講到這些,他的父親就證得了無生法忍,得法眼淨。所以佛就說了一個偈,意思是我們釋種是很尊貴的,大家都是善根利器,將來決定往生極樂國土,面見阿彌陀佛,得證菩提。這等于是給釋種受了記。我們念一下最後“殡送父王”這一節吧,這是非常感人的場面。從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佛的孝心,以後大家對父母要盡孝,讓父母走上解脫之道,這是大孝。佛的父親去世以後,佛親自主持喪儀,親自擡棺,爲未來衆生作出表率,希望將來衆生都有孝敬父母之心。

  最後看一下佛的父親得了重病,臨走之前他的父親講了許多感激的話,佛又用神力爲父親加持,令父親減除病痛。我們有機會可以看看《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大家有機會一定要看看,這本書非常好。大家回去以後一定要盡孝,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就多盡點孝心。現在不是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嗎,別等父母去世了,又做些燒紙之類的事,那個就沒多大意義了,因此大家要對父母多盡孝心。我今天就做一個引子,希望大家能對父母盡孝。學佛的人不僅要盡世孝,也要盡出世的孝;不但要度脫自己,也要度脫父母,以及所有衆生。

  回向:修學佛法,當願衆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十叁屆:報父母恩(海如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