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叁屆:弘揚感恩文化,落實人間關懷——老和尚在開營式上的講話(淨慧法師)

  弘揚感恩文化,落實人間關懷

  ——老和尚在開營式上的講話

  

  今年生活禅夏令營的主題是:弘揚感恩文化,關注心靈環保,落實人間關懷,促進社會和諧。這是一個大題目,更是一個大目標。我想,我們佛弟子,我們青年人,應該立志高遠,腳踏實地,在具體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做人的實踐中,一點一滴地落實這個大目標,我們只有在每一個當下都去落實它,這些目標才不致于成爲空泛的理論。

  感恩在佛典中被稱爲報恩。報者回報、報答;恩者恩惠、恩德、恩情,有很實際的內容,語詞的含義凝重有力, 爲了和主流語言接軌,套用“感恩”一詞以類比“報恩”的傳統語意 。而“感恩文化”的提法,則是我今年 5 月雲南之行在玉溪市“釋迦感恩文化苑”受到的啓發。我覺得將佛陀的一代教法中有關入世善法的內容用“感恩文化”或“報恩文化”來加以概括,未嘗不是一種契時契機的新思考,值得認真探索。中國傳統的“推恩”、“恩惠”思想,多強調上對下的施恩,佛教的報恩思想多強調橫向的彼此相互成就、相互感恩。我們提出弘揚“感恩文化”,主要是想就落實生活禅 “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宗旨談感恩文化,以及怎樣落實感恩文化的理念才能在關注心靈環保的實踐中見到效果 。

  關于感恩的思想,十幾年來我說了很多話,也做了一些實事。 2003 年柏林禅寺隆重舉行萬佛樓落成慶典時,正式提出將“感恩、分享、結緣”六個字作爲慶典活動的指導思想。從那以後,這叁年來,我在許多場合多次講過這六字方針,並將這六字方針運用到寺院管理和個人德行修養方面. 有時也建議社會成功人士借鑒這六字方針的理念,用于企事業的實際運用中,推動人際關系、事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最近, 我在一次面對成功人士的講座中講到“在生活中落實禅的安心法門”時,加上了“包容”的精神,具體化爲“八個字,四句話”,作爲生活禅感恩文化的具體內涵,這就是: 1.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2. 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 3. 以分享的心回報大衆; 4. 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感恩者報四恩:報父母恩、報衆生恩、報國家恩、報叁寶恩,以此心面對世界及天地萬物。 包容者修四行,即菩提達摩大師在《二入四行觀》一文所說的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以此心此行包容一切,和諧自他,理順關系。分享者行四攝: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以此心此行分享成就,回報大衆,贏得朋友,贏得人心。結緣者結四緣: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以此心此緣創造善因善緣,成就善因善果,創造和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大事因緣。懷抱四種心態: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面對四件大事:世界、自他、大衆、事業。一切從感恩出發,這就是感恩文化的要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一切從心地開始,一切從根本做起,一切從做人做事的具體言行做起,這就是感恩文化的要求。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實在人生修養中,成就道德品行,圓滿建功立業。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實在家庭生活中,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事業興旺。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實在社會生活中,人心向善,社會和諧,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感恩文化的理念就是菩薩的理念,出家衆成就這些理念,就是在成就菩薩精神,就是落實四弘誓願的大菩提心。

  總之,感恩文化的理念是“生活禅” ——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宗旨的具體體現,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思想的實際運用,是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的言行要求。國家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非常英明,非常及時。我從佛陀的教法來體會,深深感到和諧是生命內在的要求,必須從內心的和諧做起,必須從生命的和諧做起,必須從善待天地萬物做起,必須從人的內心淨化、向善向上做起。只有這樣,社會和諧才有基礎,才有保障。因此,從佛教的立場來看,人的內心要和諧必須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諧必須從慈悲孝敬、友愛尊重做起;社會要和諧必須從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做起;我們僧團要和諧必須從養成僧格、融入僧團做起。在感恩文化理念的落實中,心靈環保有依托、社會和諧有內容、人間關懷有目標、僧團建設有保證。“第十叁屆生活禅夏令營”今天舉行開營,承蒙各位領導撥冗莅臨指導,各位護法居士護持見證,全體營員、義工和授課老師不辭辛苦、不避酷暑,前來參與、成就這一期一會,分享生活禅,分享感恩文化,趁此因緣我講了以上一些觀點,非常誠懇地祈望各位不吝賜教。預祝此次活動圓滿成功,在座各位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