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來頂禮。老和尚很慈祥地說,你到這裏來過嗎?你是哪裏人哪?山東人。這麼大老遠過來的,辛苦。來過趙州沒有啊?來過來過。啊,來過,那好啊,就把這裏當家一樣,吃茶去,吃茶去。又轉問,你哪裏人啊?湖北。啊,跟我老鄉,好好好。來過沒有啊?沒有來過。多住兩天多住兩天,吃茶去,吃茶去。

  這一段,大抵如此。這是一個宗門下的新到見方丈的基本禮數,叫相看,也叫相見,就是到任何一個廟裏面,都會首先拜訪方丈或者當家的師父。而方丈、當家師父這時也都是講一些客套話。“吃茶去”在這裏兩次出現,不是禅語,因爲中國的待客之道,就是請客人吃茶。而且剛剛見面,大家沒有來言也無去語,上來就把他提撕一下,垂勸一番,顯得我們趙州老和尚這麼喜歡教育,老師習氣如此之深。這個時候,老和尚純粹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慈悲:來了辛苦,如果問的是吃飯了沒有,沒吃,那“吃飯去,吃飯去”,只是禮數而已。

  但是,這裏出來的觀音院院主一下把事情逆轉了。明明他知道新到來了總是要相看、吃茶湯,何必多此一問呢?他是在挑事:“老和尚,您今天很奇怪哦,爲什麼明明人家來過了你也要他吃茶,沒來過你也要他吃茶呢?難道您這“吃茶去”裏面,還有什麼玄機嗎?”老和尚看了他一眼,唉,沒事兒找抽型。所以老和尚說,“院主,嗨,你也去吃茶吧,不要在這裏羅嗦多嘴。”

  大家會說,你這個解釋固然新奇,但是恐怕與禅門的宗旨和講得這麼神秘的茶禅一味大不相合,大煞風景,焚琴煮鶴,太不好了。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因爲我是學文獻學的,所以喜歡研究古製,了解一下禅宗宗門下茶事的情況。我曾經計劃寫一篇小文,叫《宗門茶事》,搞清楚到底當年禅宗是怎麼喝茶的。我們不要把茶太神秘化。借這個機緣,我們就來看一看禅宗關于吃茶的記載。

  我們看《百丈清規》。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天下叢林之始。當時在黃梅的東山,動不動就居住幾百人,如果沒有規矩,生活上不可能有序。應該是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大師的時代,禅宗的規約就已建立起來,不過因爲百丈有了一個完善的清規,顯得特別突出,大家就把第一本清規歸結到他那裏去。

  《百丈清規》裏有“赴茶湯”一則:“凡住持兩序特爲茶湯禮數勤重,不宜慢易。”“住持”,方丈和尚;“兩序”,兩序大衆;“特爲”就是專門設一次,不是平時我們倒杯茶喝,有點像今天的供齋。過去請大家喝一次茶,像今天鄭重請大家吃飯一樣隆重,所以叫特爲茶湯,是專門來供衆的茶湯。“禮數勤重”,不可以輕慢對待。“既受請已”,你接受那位師父或居士供養茶湯茶齋以後,應“依時候赴”,絕對不能耽誤了。所以今天在茶席裏面,姗姗來遲,根據古禮是極不禮貌的事情。說“先看照牌明記位次,免致臨時倉皇”,事先要看挂好的牌子,什麼時間地點,位次怎麼安排,不能夠臨時再去看。

  晚了怎麼辦?《百丈清規》裏講究要求非常明白,“如有病患內迫不及赴者”,如果是生病不舒服,“托同赴人白知”,一定要托一個去參加茶湯的人,去告訴、呈白。“白”是客套話,我們在客堂常看見告示,下面落款“客堂白”。上對下說話稱爲告,你看佛經裏面,經常是佛告某某菩薩,絕對沒有佛白的。誰白呢?“須菩提白佛言”。下對上稱爲白,客堂向大衆告白,是表示謙虛,表示處在低位。所以這裏說“白之”。“惟主持茶湯不可免”,一個例外,方丈請喝茶,絕對不能免,就是說,生病也要去,爲什麼?“慢不赴者,不可共住。”敢不去參加方丈的茶宴,馬上出院、遷單。你說我沒有犯規矩,沒有犯戒,你怎麼把我趕走?輕慢方丈,就是輕慢常住。你都沒有把這個廟放在眼裏,你住在這裏幹什麼呢?所以出院不可共住,很嚴重。

  吃茶湯在古代的叢林裏,不是一件小事情。那麼怎麼個吃法呢?古代在法堂裏面,設有一面法鼓、一面茶鼓。法鼓是上堂說法才敲,在東北角;茶鼓是喝茶的時候才敲的,在西北角,長擊一通,就是連著咚咚敲下去,這是打茶鼓的方法。只要是寺廟裏專設茶湯時,就敲這面鼓,大衆聞聲,趕緊就得來,在堂外恭候,預備赴茶湯。所以宋代林和靖的一首詩《西湖春日》說,“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寺院裏敲茶鼓,是個非常風雅的事情,在這些文人聽來,估計和吃飯聽到打板一樣,很親切:有茶喝了。宋陳慥有《縣西》詩:“茶鼓適敲靈鹫院,夕陽欲壓赭圻城。”《禅林象器箋》也說:“法堂設二鼓。其東北角者爲法鼓,西北角者爲茶鼓。”今天茶鼓已經不設,古禮無存,大家對吃茶湯這件事就變得非常朦胧。表面看來只是不吃茶湯而已,其實,它代表禮數越來越簡慢。禮的簡慢,也代表我們的心越來越急躁膚淺。所以禮這件事情大家不要小看,孔子重禮樂,禮教在第一。過去說禮教殺人,但是今天又太不重禮教了,這兩者都是不及。

  我們來看看慈受禅師的《示衆箴規》(箴,意爲座右銘),裏面講茶湯這件事情非常好玩:“賓客相看,禮不可免。”所以前面我說,兩位新到見趙州和尚不過是禮節的來往,是有依據的,就是客人來了,主人總要招待一下,大家見個面,一定要拜見一面。

  “茶湯才罷,敘話已周”,面已經見了,請你喝茶也喝完了,“敘話”是問候的話:哪來的?吃飯沒有啊?哪的人啊?出家幾年了?師父是誰啊?……好好好,好好發心。這就叫“敘話已周”。剛剛見面就是講這些話,並沒有什麼請益。所謂“懷香”,是把香藏在身上專門去詣方丈,展具請益,機鋒對了,把懷的香拿出來燒,才有一番接引問答。哪有逮著人見面就接引的呢?

  “相引出寮,不可久坐。”學規矩學規矩,我們大家往往太喜歡師父那了,一坐叁個小時都不肯走,沒想到這是很不守禮數的。既然面也見了,茶也吃了,話也說了,趕緊告假出來,不要絮絮叨叨地把家裏的陳芝麻爛谷子給方丈一股腦兒倒一遍。說這太不近人情了,我們好久不見了,敘一下舊不可以嗎?可以啊,“若是舊時道伴,遠地親情”,如果是過去就認識的同修,或者遠來親友,“相邀林下水邊,方可傾心談論”,大家慢慢話家常。方丈會客的地方是不宜久坐的。過去的規矩早就在,是我們自己不學,其實不要過多打擾師父們才是講禮數的,有事則長,無事則短。所以趙州和尚一句“吃茶去”,意思是你該走啦。

  再看,“煎點茶湯,叢林盛禮”。慈受禅師的《示衆箴規》編于宋代,唐代是煎茶法,到宋代是點茶,所以煎點合說。煎茶是用茶末放在專用茶具裏去煮;點茶呢,是將茶末放在茶碗裏,注水來沖。我們今天是散茶的沖泡法,都不是煎點法。

  “大衆雲集,方可跏趺”,說這是叢林裏很隆重的事情,大衆都來齊了,你才可以盤上腿坐。人家敬你以禮,你也要敬人以禮。人家給你煎點茶、奉茶,你在那把腿一盤大大咧咧一坐,顯得很沒有禮數。因爲這不是禅堂,畢竟是在喝茶湯。

  于是“盞槖收歸,衆人齊退”,把杯盤碗盞收起來,衆人也一起就退下了,也是不要在那唠嗑說話。

  “私藏茶末,取笑傍觀”,這八個字特別有意思,你說古代爲什麼還有“私藏茶末”的事情,這個茶末不值錢哪?在古代,就說唐代吧,製茶法是蒸青餅,蒸後壓成末子。經過小榨、二榨,把茶汁、茶的苦澀去掉,然後大榨,用力把所有水分榨掉,才做成一餅茶,跟今天的普洱茶磚一樣,拿出來就是一大塊。沒辦法煮,怎麼辦?要解開,放到茶碾子裏碾,再拿茶籮篩一下,篩出的茶末按照茶典的記載,不是灰塵一樣的細粉,而是有點質感的小顆粒,這樣的茶末才能煮。我們回家拿一點茶末投到鍋裏去煮,根本不好喝。因爲茶在古代畢竟屬于難得之物,有的師父喝了覺得味道還不錯,就把剩下的茶末私藏起來。所以這裏慈受禅師特地說,你私藏茶末,實在是贻笑大方。剩下的茶末就擱在那裏好了。

  下面,“只手揖人,是何法度?”這是今天在電視劇裏常見的。我看到最誇張的,一個出家的道聲阿彌陀佛,這只手要畫個360度的弧,然後“喔(wō)彌陀佛”,這就叫“只手揖人”,就是單掌給人作禮。慈受禅師說,這是哪家的規矩啊?我們出家人見面對人家都是合掌,今天的叢林真的規矩壞掉了,出家師父居然也有這樣學的,是極不禮貌的。你說那我拿著東西怎麼辦?一般叢林裏面講,手上拿東西可以不作禮,比方說你端著一碗湯、一碗飯,實在要表示禮敬怎麼辦?把碗往上一舉,跟眉眼平齊,就表示我尊敬你啦。手不能騰出來時,你點個頭也好,絕不能只手作禮。

  “有故不赴,須白知寮。”如果有原因不能去參加茶湯喝茶,那麼一定要告訴知寮,就是管客寮的寮院啊知客啊,才能夠請假不去。所以你看,古代的茶湯禮數有這麼複雜的規矩,我們如果不是學習規約,如何知道這裏面的學問呢?

  那麼到了特別省緣辦道、不喜繁文缛節或者條件清苦的寺院,茶湯有時都吃不起,因爲在古代,茶還是一個奢侈、高檔的消費,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朝爲官二十年,只得皇帝賜龍團鳳餅,就是小龍團茶一餅。好在寺廟多有茶人,禅宗的語錄裏經常就有摘茶、到茶園鋤地這樣的事。寺院裏面自己種茶,還好一點。

  宋代曹洞宗的一位大德芙蓉道楷禅師曾講:“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祇園正儀》)新來的拜見方丈,大家見一下面,就是請他喝碗茶湯。“更不煎點”,有兩種解釋,一種指備點心,喝茶湯不用茶點;另一種是說不需要複雜的煎點程序,後面一句“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就是明證。這有點像我們大碗茶,我把茶葉末沖好了備在那,新到到茶堂去,自己舀一碗茶,喝了就算了。煎茶、點茶都有一套規矩程序,要燒水,要沖,要點,分給大家喝。所以“更不煎點”是講,不要搞這麼羅嗦,務必省緣,越省越好,專一辦道。從道楷禅師的開示就知道,在古代吃茶,即使是在簡樸的寺院裏,也有這些規矩。

  剛才我們說過,新…

《十六屆:《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