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七屆:十二因緣(潘宗光)

  十二因緣

  潘宗光教授

  (2010年7月23日上午于文殊閣)

  

  主持人明傑法師:各位營員下午好!今天我們非常高興潘宗光教授再次光臨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營。潘教授是著名的化學家,獲倫敦大學科學博士學位。潘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曾經擔任過香港大學理學院的院長和長達十八年的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對于香港理工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還是全國政協委員,曾經擔任過香港立法院議員,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的委員。更爲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潘教授學佛多年,並于2000年在柏林禅寺淨慧老和尚座下正式皈依叁寶。他今天跟我們分享的題目是《十二因緣》。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潘宗光教授。

  尊敬的淨慧師父、明海大和尚、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回到柏林禅寺這個家,這是我的家。我是在2000年6月份在柏林禅寺,在淨慧老和尚座下皈依叁寶的。國內外有很多高僧,在我個人來看,淨慧老和尚是當世學問和修養最高的幾個高僧之一,所以我皈依他。我是五十歲以後才有機會接觸佛法,你們現在剛剛二十出頭吧,與佛有緣,特別是到了柏林禅寺更有緣。你們的福報肯定比我更大,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2006年有緣回到柏林禅寺參加夏令營,當時與同學們分享我對佛教和佛法的認識。演講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緣起”,第二部分講“四聖谛”,第叁部分講我對《心經》的體會,第四部分講“佛教與科學”。特別是第四部分,因爲現在很多年輕人認爲佛教是迷信的、消極的、不科學的。我的理解是佛教與科學是有很密切的關系。我經常寫文章,將佛教與科學聯系在一起。當時我總結是這樣:佛教不是消極,不是迷信,而是十分積極,與科學非常吻合的。

  佛教教導我們修養我們的心,安我們的心。通過修心,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可以逐漸地顯現出來,智慧和慈悲心也逐漸增長。《心經》主要是講菩薩的境界:“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就是我們目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那麼要怎麼樣做呢?我想最簡單的方法是,我每個晚上睡覺前都會問問自己,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問心無愧,如果問心有愧的話,這件事就不要再做了,問心無愧的話,肯定這件事是沒有太大問題。假如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做,整個社會都會和諧起來,人間淨土就在我們面前。其實人在社會上,我們追求事業的成就,社會地位,家庭幸福及美好的未來和享受,是應該的,也是無可厚非的。特別是年輕人,更應該爲前途努力打好基礎,但是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佛教亦教導我們要修心,追求心靈的安樂自在,兩方面同步發展。

  你看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實力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道德文化的基礎上。現在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今天中國經濟起飛,軍事力量亦逐漸強大。但是我覺得要建立富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軟實力也非常重要。“硬實力及軟實力”,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名詞。“硬實力”在國家層面,就代表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國際關系等等來保護自己及面對挑戰;在個人層面,就是我們的學識、技術、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等,也是我們的競爭力。至于“軟實力”在國家層面就是國民素質,文化傳統,國際影響力和形象等等。在個人層面就是道德、誠信、慈悲心,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等等。在現實社會,很多人比較重視追求硬實力,加強自己的競爭能力而不重視軟實力。假如有一個人,他的硬實力——例如一個很有成就的大學教授,他的學問成就非常高,就要小心了,因爲他很容易變成自大,目空一切,很執著,走極端。有些人有名有利,社會地位非常高,他面對的誘惑就更多,更容易迷失方向。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要知道自己追求什麼東西,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整個社會、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基本規律是講究平衡的。好像我們中國的《易經》就強調,陰陽協調的重要性,所以健康的生活必須是平衡的生活。硬實力和軟實力好像我們的兩條腿一樣,必須維持健康的平衡來支撐我們的身體,不可偏廢。道德教育是軟實力,是教育最重要的內涵,是建立硬實力的基礎。老子的《道德經》有八十一章,第四十八章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莊子也說:“外化而內不化。”老子的“爲學日益”可以理解爲我們生活在社會上,一方面配合社會發展,不斷地學習,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加強自己硬的實力。我們的學問每天增益。這也是莊子的外化,在外我們要經常跟社會配合起來,要化,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們內心的修養,要堅持做人的品德、原則,正確的價值觀和慈悲心,要加強整體的軟實力,內心不受外境影響,這就是莊子的“內不化”。怎麼提升軟實力呢?老子教導我們“爲道日損”。爲道就是修心,我們有太多陋習、妄想、貪、嗔、癡等等,這些負面的執著將我們原本所擁有的智慧,善良的本性及慈悲心壓下去。修行就是將不好的習慣每天損之又損之。這樣本身存在的正能量就會顯現出來,這就是修道的方法。

  什麼是快樂?快樂其實只是一個心境,心的境界的快樂。我們經常追求及擁有越來越多,但是我們有沒有考慮放下多少。快樂在于我們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人生。快樂不在于我們擁有,而在于我們能放下。這裏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在臺灣有個腦性麻痹患者,這位女士全身不能正常的活動,從小到大不能講話,她能寫不能講。但是她非常努力,在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她經常與人分享個人經驗,鼓勵人怎麼做人。有一次,她應邀到一個場合演講(她的演講是用筆寫出來的)。講完以後,一個學生問她:“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有沒有埋怨過你的父母讓你生成這個樣子?”她回頭看看大家然後這樣寫:我看我好可愛!我的腿很長很美!爸爸媽媽對我很好,我會做很多事情,我還有一只非常可愛的貓!還有很多。最後她寫了兩句話:“我只看到我所有的,看不到我沒有的。”這就是快樂。

  最理想的情況是擁有莊子所說的“外化而內不化”的定力,外化的硬實力及內心的道德堅持。所以我們在追求名利時,應知分寸,應當采取正當手段,奉公守法,注重道德,有自知之明,不要隨波逐流。很多時候看到報紙上的報道說某富豪的賺錢手法不合法,結果他的名和利完全沒有了,還要負上嚴重的代價,這種案例非常多。我們看到很多表面風光的人,他私底下可能並不安樂,因爲他爭取名利的道路可能不正確,雖然暫時沒有被發現出來,但肯定每天晚上他不會安心。他擔心什麼時候會被揭發出來,所以我們追求名利的手段肯定要奉公守法,注重道德。這樣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用擔心而心安樂自在。

  我們中國文化的儒、佛、道叁家都非常重視培養個人的“軟實力”。方法很多,佛家強調“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同時更鼓勵打坐,安我們的心。只要我們的心能安住下來,心不跟著外境轉的話,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無論在行、住、坐、臥當中,都能保持這個“靜”的境界。只要我們的心能清淨下來,沒有那麼多的妄想,我們的智慧自然就會提升。我們做事才能比較專一,全神貫注,能客觀地看事物,不會太主觀。這樣我們做事較容易成功,效果會更好。我們國家領導溫家寶總理,他在十一屆人大會議上,特別強調現在國家需要加強軟實力,他說:“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假如我們國家的每個人都有比黃金還要貴重的“誠信”,有比大海更寬廣的“包容”,有比高山還要崇高的“道德”,有比愛自己還要寬廣的“博愛”,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是一個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國家。”他說得非常好,他強調每個人要有誠信、包容、道德、博愛。很可惜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假的東西,我們真的需要加強誠信、包容、道德和博愛,一起建立一個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國家。

  我講這麼多,主要是希望大家明白,每個人應該擁有好的、硬的實力,增加自己將來在社會的競爭能力,同時還要有好的軟實力,來平衡內心的世界,有更好的道德規範,做事情要不偏不倚。現今社會,名利至上,激發人性的貪、瞋、癡。每個人都忙碌度日,雖有硬實力,但無能力提升自己的軟實力,經常受煩惱的困擾。怎麼來提升自己的軟實力呢?我相信佛教能幫助大家提升軟實力,讓我們走上人生的正途,幫助我們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我想我們每個人的理想都是這樣:我們希望有名有利,但同時希望身心能安樂自在,身體健康長壽及家庭幸福。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地藏菩薩代表大願,普賢菩薩代表大行。我們每個人肯定有自己的理想目的地。怎麼達到我們的理想目的地呢?我們要學習四大菩薩,第一肯定要發大願,我們想達到什麼目的地,要學地藏菩薩發個大願。僅僅發了大願是不行的,要付諸行動,要學普賢菩薩的大行,在行動中,我們用什麼手段來支持我們的行動呢?就是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及觀音菩薩的慈悲來支持我們的行動,達到我們的目的地。所以我們用四大菩薩的精神作爲我們做人的指導。佛家的智慧,是超越世間的學問和聰明才智的。世間的學問與聰明可能帶來短暫可量度的好處,但也可能會帶來災難。我們看前年影響全世界的金融風暴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是一些非常聰明、有學問的金融專家,他們是名校如哈佛、斯坦福的畢業生,他們都非常聰明。他們想出很多金融工具出來,目標是讓有錢人賺更多的錢,而不照顧對普通大衆的負面影響。結果怎麼樣,全世界都受到了它的負面影響。但是他們自己呢?繼續拿很豐厚的獎金。佛教教導我們單有聰明、學問,還不夠,更重要是有慈悲心,有高層次的智慧,才是做人的正當態度。怎麼來提升我們的智慧及慈悲心呢?佛教提供給我們最好的途徑,佛菩薩的智慧及慈悲是帶來長遠也…

《十七屆:十二因緣(潘宗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