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論佛教的孝道思想及其現代價值(法通)

  淺論佛教的孝道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法通

  佛教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宗教。佛法是出世之善法,也是孝之大法。不但提倡入世的孝道,更提倡出世的大孝——不只父母在世時,必須供養生活所需,更須重視父母心靈的超脫,使其不受六道所羁,脫離輪回。本文先闡述佛教孝道思想的特征,接著淺述了佛教孝道的實踐,最後又探討了佛教孝道思想的現代價值,目的是希望同修等大衆更好地來認識佛教的孝道並使之效法。

  前言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謂孝道,就是以孝爲本的理法規範,是以盡心奉養父母爲基礎的廣大仁愛德行。孝在中國,一提起來,衆人皆知,這是因爲孔孟儒教文化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底蘊,特別是叁綱、五常、孝、梯、忠、信、禮、義、廉、恥等等,更是人們日常和行爲的人倫道德準則。而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受到“不孝”的非難,許多人都認爲佛家不講君臣父子,背離孝道,又認爲佛弟子違背父母意願,離家出走,不娶不嫁,絕嗣無後,大爲不孝。由于我們生在五濁惡世,被種種假象所蒙敝,因而迷惑顛倒。殊不知,修行得道才是真正的大孝,故佛經有:“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之說。今就以己淺見,對世人這一觀點給以解述,對佛家這一圓滿至上的孝道加以淺述。不當之處,祈方家斧正。

  一、佛教孝道思想的特征

  羊有跪乳之德,烏鴉有反哺之恩,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蓮池大師雲:“人之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往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佛教認爲克盡行孝,應具有以下叁個特征:

  (一)孝必須具有長期性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地奉養,使其無缺,而不是憑一時情緒的喜惡,偶爾給予供養。佛在《增壹阿含經》中雲:“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心地觀經》也有雲:“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山丘,應當孝敬恒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由此可見,佛陀苦切勸勉我們,父母恩重如山,難以回報,作爲子女應當生起一顆持久的報恩之心,長期不斷地奉養,孝敬父母。佛教提倡不僅要報現世恩,還要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對父母的追思和感恩。因爲父母的生養,我們才得以聽聞佛法,圓滿菩提。《分別經》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學道,累劫精進,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所以盡孝應如學佛一般,不能間斷。

  (二)孝必須具有實質性

  孝順父母應從實際解決父母的需要,使衣食沒有匮乏,生老病死有所依靠,百年喪葬沒有後慮。因此,《六方禮經》曰:“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當念治生,二早起令奴婢于時作飯食,叁不增父母憂,四當念父母恩,五父母有疾病,當恐懼求醫治之”。除了物質生活不虞缺之外,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問,精神的安樂,更是極爲需要的。故《不思議光經》雲:“飲食及寶,未足能報父母,引導令向正法,便爲報二親”,因此佛陀又于《父母恩重難報經》教導我們怎樣報恩,言:“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無戒,與戒教授;不聞,使聞教授;悭貪,教令好施”。綜上所述,從實質上能解決父母的需要,且能導其正道,這是無此重要的。

  (叁)孝必須具有全面性

  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今社會大衆,乃至一切無量無邊衆生。即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衆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這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故《梵網經菩薩戒本》中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由此可見,孝親的含義是多麼深邃和廣泛!所以我們應將每日所修持之功德,回向于法界所有衆生,盡未來際度脫無遺讓其孝遍于諸有情。由此可知,佛教不僅重視孝道,更將孝道的積極意義和精神發揚光大。

  二、佛教孝道思想的實踐

  以上所述佛教孝道思想的特征,足以證明佛教對孝道的重視和倡導。下面淺述佛教孝道思想的實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知恩報恩

  佛教的孝道是與報恩理念緊密相連的。行孝是爲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是佛教孝親觀的思想。佛教曆來強調報恩,如佛經曰:“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四重恩,即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由于受傳統孝親觀的影響,報父母恩在佛教四恩中受到特別的關注。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中土關于報恩盡孝的主要經典,該經述說了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十種恩德:一者,懷胎守護恩;二者臨産受苦恩;叁者生子忘憂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幹就濕恩;六者,哺乳養育恩;七者洗濯不淨恩;八者,遠行憶念恩;九者,深加體恤恩;十者,究竟憐憫恩。關于十種恩德,該經有著非常詳細和比較系統的述說。其中懷胎守護之艱辛,臨盆之生死體驗,可謂血濃于水的親情本質。而咽苦吐甘,回幹就濕、哺乳養育和洗濯不淨,則從日常生活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贊頌父母恩深情重。另外遠行憶念,深加體恤和究竟憐憫恩,再次從父母對子女成長所負出的無比的關懷與體貼方面,贊頌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又如《佛說恩重難報經》、《佛說孝子經》等佛教經典都宣示了父母的廣大恩德。既然深知父母恩重如山,作爲子女,我們就應該盡職盡責地去報恩。世人認爲傳宗接代,衣食供養便爲大孝。但是衣食供養,只能讓父母暫時得到快樂,並不能幫助父母度過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回。故《佛說孝子經》雲:“能令二親,去惡爲善,奉持五戒,執叁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是報重恩”。由此可知,真正的報恩是以法雨來滋潤父母的心田,使父母聞法生信,直登九品。因此佛于《本事經》苦切勸勉大衆雲:“若彼父母于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爲悭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講述了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綜上所述可知,引導父母聞法得戒,修習叁昧,成就無上菩提,最後獲得解脫,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這才是真實的報答父母之恩,才是真正的盡孝。

  (二)持戒盡孝

  中國佛教曆來有倡導持戒與行孝相統一的傳統。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戒孝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叁國時的康僧會,就把佛教的持戒與世俗的盡孝聯系起來,認爲戒酒是“奉孝不醉”。宋代時的契嵩,其所著的《孝論》,從內容上看,最大的特色就是戒孝合一論。

  《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其中的“孝名爲戒”一詞,意思是說,行孝便是持戒,這是一種以孝爲戒,攝戒歸孝的思路。持戒與孝合而爲一,無二無別,首先孝爲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爲孝蘊,持戒就是盡孝。

  孝爲戒先,孝是戒賴以存在的前提,無孝則無戒,《明孝章》中:“子也聞吾先聖人,基礎振也爲大戒,即曰“孝名爲戒””,蓋以孝而爲戒之端地。戒也者,衆善之所以生也,爲善微戒,善何生耶。”

  戒爲孝蘊,佛教的戒律內在地蘊含了孝。持戒本身也就是一種特殊式的行孝。故《罵意經》雲:“人持戒,乃孝順報父母恩耳”。如五戒所言皆孝:“夫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惡,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則成其人,顯其親,不亦孝乎”,這五者,如果有一戒不修,直接的結果是對自身形象的貶低,使雙親蒙辱,就是不孝。而五戒乃一切佛戒的基礎,所以從廣義上看,佛教的戒律都是講孝的。

  所以我們應從日常生活做起,行住坐臥,一舉一動努力與戒相應,並勸父母奉持戒律,修福修慧,以此來回報父母的恩德。

  (叁)念佛盡孝

  佛教曆來也倡導孝順與念佛相統一。如宋代高僧永明延壽是禅淨合流的倡導者,他曾提倡孝養父母是“第一福田”,是開“生天之淨路”的觀點,又如明末以淨土念佛法門爲旨歸的蓮池大師,認爲“念佛修淨土者,不順父母,不名念佛”,倡導不違孝道,兼顧道俗的念佛法門。

  淨土十叁祖印光大師,于《複鄧伯誠居士書二》中雲:“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住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脫生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由此可知,我們應告知父母念佛法門的殊勝利益,令他們起信念佛。若能信受行持,到生命結束時,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一旦往生,便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世間之孝,怎能與此相比!

  印光大師又雲:“親在,則善巧谕,令其改惡行善,戒殺護生,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設則以已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爲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未來際度脫衆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爲不與世共之大孝也”。所以在世時善巧方便,奉勸父母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沒之時,助親念佛,求佛接引。令其父母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于一念傾,升極樂園,才是上上之大孝。

  綜上所述,我們應更加精進地修行,並勸導父母一起持戒念佛,以此因緣,同生極樂。

  叁、佛教孝道思想的現代價值

  新的世紀,我國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國家的行列,而家庭養老依然是我國社會的基本養老方式。一方面,解決老年人問題需要孝道;另一方面,自私的“小皇帝”很少能盡孝道,成年後“啃老”“虐老”現象日趨嚴重。加強孝道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個人人格,培養責任感和富有同情心的重要途徑,還是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需要,佛教孝道思想因其特有的理念和觀點,在現代社會發揮了許多功德,擔負了其勸世行孝,助世行孝的倫理使命。

  首先,佛教孝道思想在現代發揮著止惡向善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耳聞目睹了許多的社會問題,極端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金錢主義盛行,一部分人花天酒地,一部分人饑寒交迫,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置親情不顧,不盡兒女之責,甚至歧視、虐待父母和老人,各種道德淪喪的事件層出不窮。因此佛教孝道思想的勸世行孝,以其獨有的形式賦予孝道以信仰的力量,一方面對那些不行孝道的惡人給以警醒作用,如果爲惡不改胡作非爲,將來一定墮入地獄,永世不得超生;另一方面對于那些行孝道的善人以安慰,只要心存善惡,多做善事,來世一定能夠往生淨土,走出六道輪回。這樣使行善之人對來生寄托希望,更加發心地去做善事;二是使心中存有惡念的人有著畏懼之感,不敢隨心所欲胡作非爲。所以佛教孝道思想在現代社會起到了很大的止惡向善的作用。

  其次,佛教孝道思想在現代發揮著完善人格的功能。孝道是健全人格的保證。佛教認爲,一國的人民若能行孝,則長幼和順,國泰民安,家庭和睦;反之,若對父母不供甘旨,失道寡助,六親棄離,則不能治國安邦。因此佛教利用“知恩報恩”的倫理理念,勸導人們應知父母養育之恩,此恩重如高山,深似大海,我們應以一顆感恩之心,一顆赤子之心,去行孝、去盡孝。孝心有了,其他善心也會隨之而生,漸而自身的道德修養也會大大提高。所以佛教的孝道思想在現代社會發揮著重要的健全人格的功能。

  最後,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佛教主張的“衆生平等”的理念,令父母、子女雙方能夠站在平等的立場上,進行溝通和交流。可以利用佛教孝道注重對母恩的報答,更好地融洽母子、母女親情,減少子女對父母管教的敵對情緒,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全地成長,還可以利用佛教“勸善棄惡”的倫理理念,積極倡導人人趨善棄惡的社會氛圍,形成和諧安定的環境,不管對于尊老愛幼,互助友愛,鄰裏團結的家庭道德、社會美德的培養,還是對于整個社會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觀念的樹立,以及對新世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健康有序和協調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結語

  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也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有言道;“人皆可以成聖賢,皆可以成佛作祖。”不能成者,但因迷惑不悟,所能成者,唯是悟而爲不迷也!人生難得今已得,即使不能成佛作祖,也要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類的大善人,以己所修之功德,盡一份自己應盡的孝道。

  參考文獻:

  [1]《竹窗隨筆》蓮池大師作 蘇州報國寺弘化寺出版

  [2]《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證嚴法師講 宗教文化出版社

  [3]《印祖文鈔》印光大師著 蘇州靈巖山寺出版

  [4]《佛教世俗》星雲大師編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

  [5] 網絡資料

  

《淺論佛教的孝道思想及其現代價值(法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