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是盂蘭盆會?它和孝道有什麼關系?
濟群法師答:盂蘭盆會是佛教法會之一,自傳入中國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爲相沿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連尊者見母親因生前造作惡業在地獄備受煎熬,悲傷不已,發願救母。雖然他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卻因其母罪障深重而無力援手。目連哀痛,祈求于佛陀。佛陀告知,可于農曆七月十五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衆,以此功德令過去父母得離惡道,同時也令現世父母健康長壽,死後生天。此即盂蘭盆會的緣起,因法會主要爲超度亡者而設,又稱鬼節、亡人節。
盂蘭盆會之所以會在衆多佛教節日中受到國人的特別重視,和儒家大力提倡孝道的文化背景有關。但是,儒家所提倡的孝主要是建立于倫理綱常之上,側重于現世責任,而對亡者,雖有慎終追遠之說,終究是語焉不詳的。因爲儒家對亡者的世界避而不談,所謂“未知生,焉知死”。那麼,以祭祀來追遠,除了紀念意義之外,究竟能使祖先獲得什麼利益呢?這成了一個被擱置,而又讓人心存疑惑的問題。
可以說,《盂蘭盆經》的傳譯,正是對此作了解答。讓人們認識到,通過什麼方法,才能使故去的親人真正得到幫助,而不只是一種紀念,一種生者感到慰藉的形式。隨著這一法會的盛行,目連救母的故事也傳入民間,以文學、戲劇、藝術等種種方式加以演繹,曆千年而不衰,成爲弘揚孝道的重要題材。
相對儒家提倡的倫理性的孝道來說,佛教主要側重從報恩的角度來談。也就是說,盡孝不是被動的道德約束,而是接受恩德後的主動回報。應該說,是更爲究竟的盡孝方式。